丁文新 本报记者 黄雪彦
“天仓程道明,重病曾缠身,幸逢好政策,扶贫到家门;体弱思路清,脱贫争先行,项目瞄得准,成效节节升;家禽上百只,药材加茶栗,养蜂编蒲扇,带动齐发展……”日前,舒城县晓天镇天仓村一位贫困户用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总结了程道明带动乡邻发展产业齐脱贫的事迹。
今年52岁的程道明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在天仓村两委任职20多年。2012年,他不幸患上了“克罗恩”病,在南京前前后后治疗三年多时间,做了5次手术,花去了50多万元的医疗费。同时,为了不影响村里的发展,他主动辞去了村两委职务,本不富裕的家庭顿时债务累累,程道明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了谷底。“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觉得度日如年,身体不行,什么都做不了,总感觉对不起妻儿,给他们造成了负担。”说到当时的情况,程道明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觉得自己身上像压着千斤巨石一样。
2014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出台,程道明被评定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一名老党员,又是扎根基层多年的村干部,程道明心想,他不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于是,他决定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住机遇,发展产业,争当脱贫先锋。程道明一遍遍地在心里为自己打气、加油、提振信心。与此同时,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成员也多次来到程道明家中,帮助他一起想办法、找路子、送资金、送技术。
天仓村山高岭大,空气纯净,生态环境良好,茶叶品质优良。为此,程道明首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始了辛勤耕耘之路。他低改了15亩茶叶,自己管理、自己采摘、自己制作;低改了5亩油茶,新栽5亩毛竹,又饲养了鸡鸭近百只。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他经过多方了解和调研,引进中药材白芨进行种植,发展了5亩试验田。目前,长势良好,四年之后,预计收入将达十万元以上。忙碌是辛苦的,但又是充实的,更是丰收的。2017年年底,程道明家总收入超过了4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些产业,农村家庭几乎家家都能发展,只要你勤快,踏实肯干,都能有所收获。”程道明说。
脱贫后的程道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相反,他开始了更多的尝试。当他看到本村及附近村饲养蜜蜂的不少,而且销路不错,想到自己也曾经营过的养蜂手艺时,程道明又计上心来。他当即添置设备、扩大规模,今年已扩展至60多笼。每到春暖花开时节,程道明看着嗡嗡而歌、逐花起舞的蜜蜂,心里比蜂蜜还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更醉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程道明想得更多、更长远。“我身边还有很多贫困户缺少一技之长,如果有人给他们带好路、起好步,他们会发展得更快。”程道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走访了村里有意向的一些贫困户,以身说法,鼓励他们动起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不论是在册贫困户,还是一般群众,都积极行动了起来,而程道明也俨然成了他们眼里的师傅和专家。不厌其烦地教,不辞辛苦为他们寻找销路,不论是蒲扇编织,还是养蜂技术,程道明带上妻子一道,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幸亏了道明的帮忙,我养了蜜蜂,既照顾了家里,又增加了稳定收入。”该村贫困户黄先红是最早跟程道明学习养蜂技术的。除了本村的,外乡镇以及附近村的一些村民也慕名而来,山七镇的贫困户汪守年在程道明的指导下如今已养了30多笼蜜蜂。据程道明介绍,目前,共有近20户像黄先红和汪守年一样的村民,跟随他学习,大家都渐渐地鼓起了腰包。
今年的时间已经过半,看着自己的产业,程道明说,他在家门口的各项收入加起来将会继续保持在4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他更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继续坚持向其他贫困户和村民传授经验,带动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实现脱贫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