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扬 通讯员 谢先玲
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金安区东河口镇牌楼村,只见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屋后小河流水潺潺。一座近18米4层船形、寓意农民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的红色雕塑矗立在村口,基座镌刻着“国家美丽乡村”,以此雕塑为原点,一条条干净通畅的水泥路延伸至各个村庄,路旁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庄前屋后的山地长满茂盛的翠竹绿树,令人神清气爽。
在苏州务工一年回乡过年的朱育兵骑摩托车从镇上回来,车上载满了糖果烟酒、烟花爆竹等过年用品。“年货办齐了,现在就等着过年。”朱育兵将东西搬进家后,领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他说:“我从苏州回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就沿着村庄走一圈,村里这一年变化特别大。”
牌楼村是金安区重点贫困村。在朱育兵的印象里,牌楼村是一幅脏乱差的场景:垃圾乱倒、家禽粪便遍地……没想到短短一年的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不但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为国家级美丽乡村。
“牌楼村脱贫出列与建设美丽乡村几乎同步实施。”村党支部书记高放说,全村贫困人口114户410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2014至2017年累计脱贫68户264人,2017年脱贫31户120人,2018年未脱贫15户26人。“在确保脱贫任务完成的同时,牌楼村充分利用光伏扶贫、茶园改造、种植大棚蔬菜、千亿斤粮食增长工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度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22000元。”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该村向美丽乡村迈进打足了底气。2015年,牌楼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倾听民意、科学规划,将美丽家园蓝图绘制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2016年、2017年在完成牌楼、化冲、上院、响塘、新桥、中心6个村民组升级的同时,围绕“红色基地、山水牌楼”主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张家店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进行修复修缮,打造红色旅游亮点;突出产业特色,打造千亿斤粮食增长工程基地,光伏产业基地、茶叶生产基地。
朱育兵说他家房屋边上的空地上原先都搭建了简易棚,用来堆放农具和柴火,非常难看。“现在村里通过统一规划,东一块西一块的草棚都拆除了,开辟小菜园,还围上白色护栏,既美观又清爽。”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