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张正旭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我们皖西这一带俗称“过鸡灶”,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夜里捣鸡的日子。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奶奶在世时常说,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从我记事起,这种仪式转化为一家老少团圆的日子了。天刚放亮,母亲从一里多路的老井里挑水,来回往返数次,才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腊月天,天冷路滑,通往老井的乡间小路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被村庄上的妇女挑水来回走动,冰块被踩碎了,不少人挑水摔了跤、闪了腰。二十三那天早晨,最壮观的图景便聚焦在老井和通往老井的路上。老井路上,挑空桶的绕道赶往老井处,中间一条小路留给挑水的人儿走。几个生产队的社员吃水都靠这口老井提供水源。

  那时候我很纳闷,一般挑水的重任都由父亲来完成。即便有时父亲有事忙着脱不开身,母亲去挑水,父亲赶回来没有看到厨房里的水桶,他都会急匆匆地朝老井方向而去,把母亲肩头的水桶接过来,却为何二十三那天让母亲独当一面呢?后来得知,我们这一带有这样的民俗,在一个家庭之中,按照五行学说理论演绎的:女属水,男属火。过小年属水,过大年属火。过小年这天,出嫁了的女人属于“地水”,要在小年那天从地井里挑水装满水缸,预示着未来生活“缸满水盈”。

  挑水回来后的母亲没有喘息机会,开始给灶台和厨房打扫卫生。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嘴里嘀咕着,“老灶王爷,多说好话,不好话别说。”打扫完卫生,母亲双手掌贴在一起,放在胸部,低头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一路顺风平安到,请对玉皇进好言。”

  室内外卫生打扫由父亲带着我们来完成。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母亲把做好的饭菜端上了桌子,点燃蜡烛,放了鞭炮,小年夜宴拉开了序幕。吃饭后,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拿一根竹竿跑到鸡圈里捣鸡。一边捣鸡一边说:“撮鸡捣鸡,明年抱窝早鸡!”鸡被我们捣得咯咯叫,我们高兴哈哈笑。捣鸡不能太用劲,不然会发生“鸡亡”,不吉利。过小年,本来是“祭灶”为何变成了“鸡灶”了呢?可能因为图吉利,把“祭”字隐去,用谐音字“鸡”取而代之吧!这些记忆便定格在了童年和少年版图上。如今,乡村家里很少有地锅做饭做菜了,厨房变得简单了:煤气灶,电磁炉,电饭煲……那种原始的烟火味荡然无存,奢华的现代化厨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里。

  好多年没有回家里过小年了,常年在外奔波,到了腊月二十八左右才能到家。今年有幸回来过小年,老家却嗅不到一点年味,好多家门上挂着生锈的锁,门前挂着夏天的蜘蛛网,门前的路上长满蓬乱的枯草。偶尔,有的家门打开了,却是满头白发、佝偻脊背、握紧拐杖的老人依靠在孤独的门边,浑浊的眼睛挥发了往昔热闹的光亮。村庄一片寂静,寂静得连鸡鸣狗吠都听不到了。

  年的味道渐行渐远,渐行渐远的还有被隐匿的乡村。我只能高高地擎起怀念,让怀念开出一朵花,呼吸着童年与少年的时光,散发着淡淡的忧伤……

 

 选择年月
<2018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办年⊙冬至阳光⊙雪后阳光⊙大别山之春⊙辞岁歌(外一首)⊙心中的望春谷⊙小年⊙年味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