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菊莲
“头抬高,别趴着写作业,对眼睛不好。”在8年级学生王柯面前,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大四学生王夏是位认真负责的小老师,既帮她辅导作业,又教她生活常识。春节前夕,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们走进霍邱县花园镇贫困家庭,与乡村苦娃结成“亲戚”,这些温馨的画面传递出融融暖意。
曾经,王夏也是一名贫困家庭的孩子,2014年,王夏作为霍邱县高考文科状元,被录取到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
“爱让我懂得珍惜和感恩。”王夏家住社岗村下冲组,也是花园镇贫困户之一。她告诉记者,因为受到过太多的社会关爱,这些力量一直催她奋进,在走进大学校园的一刹那,就立志学好学成,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回馈社会。在校期间,王夏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用功,在读期间曾多次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前不久,王夏接到家乡有关方面的邀请,希望她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为家乡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学习帮扶和精神鼓励,树立榜样。接到邀请后的她,加入热心结对,和该镇中心校王柯等特困家庭学生组成对子,定期访问辅导。
“贫困是暂时的,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眼前的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王夏说这话的时候,以身说法,坚定而自信,小王柯听得聚精会神,双手攥紧了钢笔,感受到了一股上进的力量。
“听了姐姐的话,我对学好知识更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将来考上好大学,也学习姐姐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地比我还小的孩子。”王柯说。
在花园镇,像王夏和王柯这样的精神扶贫对口结亲现象渐成气候,大学生们利用寒假回乡给学弟学妹们进行辅导,加油鼓劲,让乡村许多贫困家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而组织这次爱心结对活动的是该镇关心下一代爱心协会。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对贫困的误区,对他们进行精神扶贫,该协会在组织物质扶贫的同时,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家、省级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与当地贫困学子结对,鼓励孩子们自强自立,开阔乡村贫困学子的眼界。
“去年暑假我到花园镇参加了镇上爱心协会举办的励志讲座,并和6位中小学生建立了单线联系,这次来已经和小伙伴非常熟悉了。”上海大学的大学生沈友硕在爱心接力活动中表示,农村孩子因为条件、环境限制,真的很容易落后在起跑线上,希望自己能解答小同学们关于成长和学习中的困惑,更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他在结对中注重把自己积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孩子们,让大家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北京大学的闻一凡姐姐,复旦大学的吕红丽姐姐,不仅辅导我学习,给我讲解学习方法,还给我带来了好多好看的书,她们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花园镇姚楼村贫困学生王燕告诉记者,没想到自己通过结对能认识这么多优秀的哥哥姐姐,第一次帮扶之后便互相留下了号码,经常互通电话,这样的经历让她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