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终总结为何沦为形式主义

  马涤明

  年末时刻,机关要写的材料多,一是因为上面要得多,一个通知下来——各部门于某月某日前上交关于某某工作的报告,机关就得按时交卷;二是“上面”多,机关承担了多少职能,就有多少上级部门要总结材料。而总结材料的规格,动辄几千字,甚至几万字,否则就不叫“材料”,不叫“报告”,如报道中提到的情况,字数“不够”的话,连本部门领导这一关都通不过。

  但数万字的总结材料报上去,上级部门真的会逐字逐句看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一是,时间紧张,如果上级部门领导真有时间逐一阅读各部门报上来的“万言书”,年前还能有时间做别的工作吗?二是,对这种八股文味道甚浓的官话文字材料,若通篇阅读,需要的恐怕不只是耐心。如东部某县政府机关干部张天所说,材料必须有基本的体例,要有头有尾,有修饰有文采。而所谓的“体例”“文采”和“头尾”各式等等,更多的是官话套路。

  网上时常曝出“开封指导漯河”“邯郸学步青岛”“神木爱长沙”之类的“官抄”问题,除了一些工作人员不认真、懒惰,恐怕跟某些官文材料为了维持“体例”、追求“文采”,套路成分太多、格式趋同不无关系。既然都是一样的套路,一些人索性就直接拿来“套”一下算了。

  对全年工作作回顾和总结,盘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同时确立下一年的努力方向,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搞出一份合乎“体例”的文字材料,要求近乎严苛,如一些负责文字工作的干部所说,并不务实。

  成绩和不足,都可以拿数字说话,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完全能够做到一目了然。非要把总结写成一篇文章,还要写得面面俱到,“上级正确领导”之类的格式语言必不可少,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其实,上级部门、领导也都知道,这种“年终总结”纯粹就是在做无用功,但套路必须规矩,该走的形式比如领导在大会上照本宣科读报告、下面职工“认真听报告”;打印、装订成册上报……一样都不能少,根本原因是,延续而来的规矩不能改,仿佛遵循了某种“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逻辑。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年终总结”,反映着机关作风、官员思维方式的保守和僵化。而在这样的保守僵化中,官员主动改革的意识又有多少? 据《中国青年报》

 

 选择年月
<2018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我市加强与淮南对接交通运输工作⊙市首届迎新春羽毛球邀请赛开赛⊙多部门整治义乌市场周边秩序⊙裕安区启动村级畅通工程建设⊙中店乡推进产业扶贫 提升“造血”功能⊙警民共建迎新春⊙老党员的桑梓情⊙反季蔬菜俏销春节市场⊙ 我市着力推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有些年终总结为何沦为形式主义⊙我市关爱扶助 空巢病残特困老人⊙霍邱水产养殖助力脱贫攻坚⊙六安市四院重点学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