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储勇 通讯员
金风)近日,金安区法院在执行一起拖欠工程款纠纷案件中,通过倒查被执行人纳税信息,迫使一家“伪僵尸”企业露出原形,并用失信惩戒措施促使其主动与申请人达成和解协议,先期履行了500万元的还款义务,使得一起10年积案顺利执结。
2004年,申请执行人某劳务公司与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签订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该劳务公司负责某工程项目施工,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按照工程进度给付工程款。项目完工后,两家企业因工程款发生纠纷,法院判决深圳某建筑公司须支付某劳务公司工程款本息834万元。但判决生效后,深圳某建筑公司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2008年初,某劳务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受限于当时的执行手段,未能查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所有的调查结果均显示“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是一家僵尸企业,不具备履行能力”,案件陷入僵局,一度中止执行。
2017年4月,该案被移送到金安区法院。执行干警对案件线索全面摸排后发现疑点: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十余年连续亏损,查不到财产,为何却一直能正常运营?带着疑惑,执行干警赶到深圳,经过调取查阅企业的税务记录,并倒查出该公司的基本账户,发现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根本不是一家僵尸企业,而是一直“暗地运营”。
随后,执行干警约谈了该公司负责人。在谈话中,执行员当场告知“如若不履行法定义务,其公司将会被纳入失信黑名单”时,该公司负责人露出慌张之态。随后执行干警果断将该公司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两个星期后,被执行人深圳某建筑公司负责人来到金安区法院执行局,表示愿意履行还款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