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脱贫聚力——舒城县棠树乡开展“一诺四联”活动纪实
陈胜 孙正军
如何把党建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舒城县棠树乡党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棠树乡开展“一诺四联”就是以党建促扶贫,把党的建设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一诺”就是党员对贫困户的承诺,“四联”就是党委联席、支部联建、党员联户、干部联系,凝聚党员力量,合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一诺”:党员承诺,扶贫帮困
这几日,舒城县棠树乡寒塘村胡维树安心多了,因为他八岁的脑瘫儿顺利进入合肥某脑瘫康复医院治疗。胡维树说,这多亏了党员朱玥的牵线搭桥。朱玥不仅联系了医院,临走时,还给胡维树家捐了5000元治疗费用。
朱玥是安徽亚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去年年初时就承诺要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就学、就医、就业等。当了解到胡维树小孩的病情时,他积极联系医院治疗,还为其捐款。
朱玥的行为是棠树乡开展“一诺四联”活动的一个剪影。从棠树乡党委、政府出台的文件上笔者看到:“一诺”就是各级党组织、全体乡村干部和农民党员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对贫困户作出切合实际的具体承诺。承诺内容要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晒在网上,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棠树乡林业站技术干部潘忠飞要经常去贫困户周超的油茶地,指导其掌握油茶管理技术。
周超家庭贫困,潘忠飞去年年初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帮助其掌握油茶技术,以产业支撑起全家脱贫的希望。为此,潘忠飞自掏腰包为其购买了540棵油茶苗,帮助在其家五亩多的荒地栽种。平日里,潘忠飞手把手教周超怎样抚育、怎样管理。潘忠飞还帮其申请了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资金计5500多元。潘忠飞说,油茶见效慢,但几年后,每年收入几千元是不成问题的。
“四联”:汇聚合力,比学赶超
该乡党委书记胡俊说,“四联”就是党委联席、支部联建、党员联户、干部联系。
党委联席。乡成立脱贫攻坚领导组,下设产业、就业、金融、健康扶贫等10个小组,确定班子成员牵头负责。乡党委每月至少召开两次联席会议,专题听取脱贫攻坚开展情况汇报,及时研判形势,积极寻求对策,全力推进工作。支部联建。乡直单位、非公各党支部与16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把各自的优势资源向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倾斜,同时支部建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共同提高。党员联户。根据每个村的贫困户数量,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方式,组织有能力的农民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与贫困户开展“实打实”结对帮扶,要积极主动联系贫困户,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及脱贫需求,及时对接有关脱贫政策,利用自身能力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干部联系。全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名乡干部(包括教师、医生)、一名村干部帮扶联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活动,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一包到底,脱贫不脱钩。
胡俊说,我们建立“四联”机制,一是汇聚合力,二是要比学赶超,形成竞争态势,看谁干得好,看谁脱贫快。
这是一个扶贫攻坚的党委联席会议,10个领导小组,如产业、就业、金融等领导小组依次发言,组长们以翔实的数据、具体的事例汇报各自小组脱贫攻坚情况。“好紧张、有压力。”会后,该乡产业扶贫组组长陈自法如是说。他说,党委联系会每月要求召开两次会,每次都要汇报,这样逼着我们要为扶贫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不然没有干货怎么汇报。
各党员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深入贫困户家庭,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成效:组织优势转化扶贫优势
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培育……近日,在棠树乡,笔者看到,一个个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
三拐村书记许本林说,“一诺四联”制度的推行,给我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党员干部个个都铆足了劲,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有技能的帮技能,有资金的协调资金,积极帮助贫困户。如扶贫干部宣兴虎帮助烽西村的贫困户杨美庆提供养鱼技术、落实危房改造、帮助申请居家就业。
据了解,该乡为了让“一诺四联”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该乡党委积极倡导技术帮扶、产业帮扶。如对于有劳动能力、无技术特长的贫困户,通过致富交流、送课上门、实地参观、观看电教片等方式进行技能培训;对于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联系协调并落实就业岗位。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棠树乡党委书记胡俊说,我们要通过开展“一诺四联”活动,利用2年时间,实现“三个明显提升、两个显著增强、一个务必确保”的目标,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个明显提升”。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二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三是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明显提升,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两个显著增强”。一是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一个务必确保”。务必确保所联系的村出列、所包保的贫困户能够如期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