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7/8 
文章导航
 
检察之窗

  锐意进取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

  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杨开江

  2014年以来,随着三大诉讼法的先后修改,法律监督范围更加明确、手段更加完善,检察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风险。四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始终把接受人大监督作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保障,始终把创先争优、敢于担当作为推进工作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打造“精致检察”的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检察事业长远发展,一手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全市检察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加强,在创新中前进,稳居全省检察机关第一方阵。

  这四年,服务大局卓有成效。我们立足全局抓服务,及时跟进中心工作,出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七五”普法工作等系列意见。聚焦群众关注热点,开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精准扶贫、廉洁为民”专题警示教育、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立案监督等多个专项活动。不断强化犯罪态势分析,就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严重刑事犯罪等作专题调研,全力做好检察应对。

  这四年,检察业务提质增效。我们立足职能抓办案,共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4137人,提起公诉10100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668人,提出刑事、民事、行政抗诉85件。起诉了六安“3.11”持枪劫持人质案以及霍邱县吴正宏24人、舒城县张春流16人等一批黑恶势力案件,办理了全国第一例同时针对两个行政机关的公益诉讼案件,职务犯罪侦查、控告申诉、公益诉讼等多项工作在检察机关全省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检察环节没有发生办案安全事故,没有出现冤假错案。

  这四年,自身建设扎实有效。我们立足长远抓队伍,紧紧围绕“五个过硬”要求以及“八化”建设目标,认真落实从严治检责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单位以及全国检察机关业务能手、全省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先进典型。全市两级院全部蝉联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8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检察职能调整后推进工作转型发展的首要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检察机关将继续锐意进取,不断推动全市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六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扣服务大局新形势,强化司法办案效果。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黑恶势力、盗抢拐骗、黄赌毒等犯罪。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围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强化对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校园欺凌和暴力等问题的综合治理。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持续加大环保、食药领域的立案监督、督促起诉、支持起诉和公益诉讼力度。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紧扣法律监督新要求,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化对滥用强制措施、违法取证、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监督;强化非法证据排除,防止冤假错案。围绕健全“民事诉讼监督、支持起诉、民事公益诉讼”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工作格局,强化民事检察监督。围绕建立行政诉讼监督与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并重的行政检察工作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的监督。围绕完善刑事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对交付执行、变更执行、财产刑执行的监督。

  紧扣司法改革新任务,优化检察运行机制。强化与监察委员会工作衔接机制的实践探索,加强办案对接。继续巩固司法责任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新的检察权运行管理监督模式。完善符合不同业务工作规律的办案组织,建立“权责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完善检察官执法档案,落实业绩考核制度,对司法办案全程实施监督。探索检察官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职权清单,着力强化检察官的责任担当。

  紧扣从严治党新部署,打造过硬检察队伍。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大力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强化检察人员分类培训,定期组织公诉辩论、疑案研讨、集中学习,推进检察业务骨干、检察专门人才的选拔培养。强化大数据思维,推进电子检务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现代化水平。

  霍邱县检察院:

  三获“全国一级规范化检察室”

  本报讯(罗健康)近日,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派驻监管场所一级规范化检察室评选结果公布,霍邱县人民检察院派驻县看守所检察室榜上有名,这是该院继第三届、第四届后再次蝉联该荣誉。

  近年来,霍邱县检察院驻所检察室高点定位促发展,加强驻所检察室软、硬件建设,加大刑事执行监督力度,坚持人性化执法、常态化监督、规范化管理,驻所检察室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监管场所连续十年安全防范零事故、留所服刑零违法、减刑办案零差错、羁押期限零超期、驻所队伍零违纪。

  霍山县检察院:

  公益诉讼工作初见成效

  本报讯(李豫皖)截至目前,霍山县检察院共发送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份,促成收回被欠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733.56万元,促成政府机关解除土地出让合同一份,涉及土地7.56亩,涉及金额79.83万元,恢复被破坏林地面积901.7平方米;办理一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法院判令三名被告共同支付恢复被破坏林地及森林植被费用共计227973.62元。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均取得一定成效。

  自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以来,该院主动出击,深入相关单位寻找公益诉讼案源,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干警查阅、复制原执法卷宗,询问案件相关当事人,进行实地勘查,申请鉴定机关鉴定等调查手段,形成完整证据链。同时,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获得相关单位对公益诉讼案件支持,并加强内部联动,与外部协调,及时将案件线索移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与行政机关、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群体的联系沟通,敦促对方及时移送符合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线索,通过检察机关与多方群体的互联互通,共同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金寨检察院:除雪保绿 干警齐上阵

  张伟 文/图

七版12500336.jpg

  日前,金寨县检察院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全院干警赶往老城区志愿服务责任路段,清理道路和绿化树木上的积雪。该院“红烛”志愿服务队还走进附近小区开展除雪活动,直至深夜。

七版12500337.jpg

  近日,全体干警再度来到包保责任区域继续开展除雪保绿工作,有效地保障路面畅通和群众安全出行,受到一致好评。

  用好新媒体助力党员教育管理

  霍山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李厚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的一系列新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如何适应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探索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成为摆在基层检察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霍山县检察院现有在职干警46人,其中党员干警40人,且业务部门占80%以上。党员干警作为业务骨干,经常奋战在办案第一线,这给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开展日常党务工作等带来人员、时间上的实际困难。加之近年来年轻党员干警逐渐增多,他们对信息传播的速度、形式有更高要求。这对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霍山检察院新媒体工作开展得比较早,2014年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实现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四位一体的新媒体全覆盖。在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院党总支就在传统党员教育的基础上,开启了以“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新尝试。以微信为平台,建立1个党总支群、3个支部群,所有党员均实名制加入。支部学习中,由支部书记提出主题,全体党员进行深入探讨。学习记录、学习人员情况向党总支一月一报备,并将其作为支部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通过“互联网+”将党员教育管理延展到“线上”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党员管在“手里”,工作看在“眼里”,党员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员覆盖。

  两年来,霍山检察院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九大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新要求相比,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是加强培养全体党员的新媒体素养。充分挖掘全体党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新媒体素养,特别是对一些不善于利用新媒体的老同志,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多教并教会他们。二是注重把关新媒体学习的教育内容。党务工作者在学习的内容上要做到严把第一关,多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多选择权威性的公众号和媒体,对一些不良信息做到坚决抵制,坚决不传播。三是善于互补衔接两个教育格局。要在传统党员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和途径。应努力构建传统党员教育与新媒体党员教育相互配合、紧密融合的党员教育新格局,打造“线上”、“线下”全线学习模式。四是更加丰富创新新媒体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各新媒体的特点,更好发挥全媒体综合效应,真正把新媒体打造为党员干警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管理的平台、监督的平台。


 选择年月
<2018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检察之窗⊙社会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