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靠加盟、客源靠买卖、上课靠忽悠
——揭秘部分早教机构“套路”
新华社记者 白瑜
无需任何培训或资质,只要投资几万元就可加盟;通过招生代理“购买”生源,广告内容与实际课程脱节;招生时随意承诺,合同语义模糊,缴费后立马“变脸”。
由于需求旺盛,目前针对0-6岁阶段的早期教育机构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其中乱象丛生。部分早教机构生意靠加盟、客源靠买卖、上课靠忽悠,家长们往往在付费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套路”。
营销“话术”、招生“套路”陷阱多
深圳的邝女士近日带着4岁的女儿乐乐(化名)购物时,被一个举着话筒的“星探”拦下,邀请孩子参加免费海选试镜。随后她们来到了位于海上世界的“深圳市时代华娱文化传媒公司南山分公司”。乐乐被面试后,一名总监夸赞乐乐有镜头感,并称海选两天计划挑选10个孩子,目前只剩最后一个名额,报名23800元两年的课程,可对孩子进行舞蹈、钢琴、形体等方面培训。他还承诺学员都可以在两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参与影视表演。
邝女士心动,交了数千元订金,此后工作人员不断打来电话催款。邝女士想起当时工作人员称是“免费试镜”,又发现这家公司已遭到不少家长投诉,之前的家长称学习一年也没有任何活动。于是邝女士提出退还订金,工作人员以报名名单已上交为由拒绝。
记者辗转联系到深圳市时代华娱文化传媒公司营销部门张姓负责人,该负责人解释:“家长对于合同中关于影视表演的理解有偏差,公司每年组织1-3次活动,但能不能被电视台挑中,还要看孩子是否符合条件。”目前,深圳市消协、工商局已介入调查此事。
类似这种免费海选变高价培训,空头承诺拒不兑现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据了解,招生时采用的“话术”和“套路”,成为加盟机构向加盟商培训传授的重要内容。
记者以希望投资早教机构为由,拨通了一家名为“0-6岁大脑潜能激发班”早教机构的加盟广告电话,该机构号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130家分支机构。业务经理谢经理帮记者分析了从事早教行业的10大优势,包括无赊账、免库存、无售后、低成本、高利润等,且“不需要教师资质”,承诺只要5万元的加盟费,短时间就可帮记者实现“创富梦想”,并承诺提供“招生秘笈”。
打开《商业合作手册》中关于“招生秘笈”的部分,推荐使用咨询应变法、签单技巧法等应对家长,并赫然写着“永远不对家长说‘不’”“家长掏钱的速度等于被感动的速度”“依据家长的阶层推荐不同价位的套餐”。
生源被买卖
代理为多签单随意承诺
当您给孩子报名了早教机构,您可能不知道,还没开始上课,部分学费或已支付给了招生代理。据业内人士透露,借助招生代理拓客已经是早教行业公开的秘密。
经过引荐,记者以早教机构加盟商的身份联系到一名上海的早教代理,对方承诺“只需1万元,就可以帮你在两天内发售400个课程体验包,并保证5%以上的转化率,达不到这个数量1万元退还。”也就是说,花1万元可以招徕至少20名学生,按照每名学生每年学费至少4000元计,早教机构两天可以产生至少8万元的回报。因此这名招生代理生意非常火爆,档期已经排到3个月之后。
也有加盟中心以收取佣金方式帮助加盟商招生。“0-6岁大脑潜能激发班”谢经理提出,可帮助加盟商拓客,按照学费的10%收取佣金:以山东省某市为例,0-6岁儿童约6万人,其中有1.2万名幼儿家长了解到全脑课程,又有2400名家长参加体验,有240名家长现场报名,以每人4000元学费计算,学费总额为96万元,加盟中心将会依照之前的约定,收取加盟商9.6万元“服务费”。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招生代理或者早教机构的营销人员不负责教学,唯一的动力就是多签单,所以在招生期间,会虚构教师资质、编写成功案例、夸大教学效果,且会对家长做出许多空头承诺,纠纷往往由此产生。
“套路”之中早教“空壳化”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早教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婴童教育市场正值高速发展期,2017年早教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
早教机构向连锁型、规模型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产业化发展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除了正规的教育品牌,近年同样涌现出部分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早教机构,披着幼儿教育的外衣,从事着敛财的买卖。拓客有成本,营销要付费,教育的内容则逐渐空壳化。教育理念东拼西凑,甚至完全违背幼儿成长规律,打着低加盟费甚至零加盟费的幌子招揽投资商,教育质量无从谈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他呼吁加强对早教机构教学内容的监管,让幼儿教育回归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让无序产业化和来自成人的“教育焦虑”放过我们的孩子。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指出:“家长不应该在大量的选择中慌了阵脚,教育部门应该纠正幼儿教育无序开发乱象,跟上时代的脚步,让我们选择的教育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
(新华社深圳1月28日电)
平平淡淡见真效
——记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
新华社天津1月28日电(记者王晖、李鲲)今年54岁的王洪旗是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的近20年里,他带领全村人民两次修整道路,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让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为此,他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提及为村子里做的工作,王洪旗说:“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做事追求平平淡淡中见真效。”
“扮靓”乡村凝聚人心
三街村是一个回族和汉族村民聚居村,共有125户人家、490口人。虽然位于京津两座大城市交界处,但过去一直破破烂烂。
“下过雨后,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总是泥泞不堪,有的坑里积水下不去,都变绿了……”王洪旗回忆。
2001年,王洪旗当选三街村党支部书记后,下决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村庄的面貌。
“我先抓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王洪旗带领村干部将村里的土路全部铺砖硬化。没有钱,他就带领党员们借砖借钱,自己动手施工,先是铺成了砖路,后来又进一步硬化为水泥路面,还装上路灯、监控摄像头等等。
近两年,王洪旗又带领全村进行“厕所革命”,把村里的土厕所进行了修缮,90%的村民都用上了抽水马桶。一些居民家门口还修了花坛、种了花草,一改过去的脏乱。
“现在我们村环境好,夏天一到晚上,周边村子的居民都来遛弯。”一名村民自豪地说。
“家乡漂亮了,村民人心慢慢就齐了,说泄气话的少了,鼓劲儿的多了!”王洪旗说,大伙儿看到村干部们脚踏实做实事,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为干事创业打下了基础。
流转土地增加福利
三街村耕地少,只有400亩,而且远近不一,生产劳作很不方便。再加上大部分村民在外做买卖为生,村里仅有的地时常无人耕种、管理。
王洪旗琢磨,如何更好利用这些土地获得更多利益?他开始深入调研,总结土地分布情况,做起土地使用权流转这篇“大文章”。
不久,关于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村民代表大会在村委会召开了。王洪旗在会上为村民们详细分析村里土地情况,提出了转、租、自用三种利用方式:靠近河西务镇中心街区部分土地纳入镇区整体规划建设中,可将这部分土地转给镇政府;村民离家一二十里开外的土地,经协商后转给其他村街;离家近、富饶的好地分到各户。
三街村村民赵秀英家的3亩地靠近国道,已将使用权流转出去。“过去种地收入没多少,现在一亩地一年给发1500元,逢年过节还给发钱。”她高兴地说。
赵秀英增加的这些收入来自三街村土地流转给集体增加的收入。记者了解到,流转土地每年可以为集体创收17万元,每逢传统节日,村里老人们按照年龄可以收到村里100元至500元不等的敬老金。
着眼未来助民致富
为了不断增加村民收入,王洪旗不停地想招儿。
村里很多人都在经商,但资金一直是大难题。曾经做过多年买卖的王洪旗跑供销社、去银行,不辞辛劳地为村民申请小额贷款。几年间,经他努力,为村民争取贷款30余万元。有个村民想办养殖场,王洪旗设法帮助他实现了梦想。
2017年,王洪旗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心情激动。“我就是一个农民,和各个行业的精英们坐在一起,深感自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干事创业才行。”王洪旗说,从北京回到村里,他给村民们讲了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和感悟,鼓励大家在新时代追求新作为。
王洪旗一直激励村里孩子们努力学习,从2005年起,村里开始发放学生奖励,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给予每年3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补贴,一名考上天津大学的学生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王洪旗说,他希望更多村里的孩子出去学习、工作,成长之后再回报家乡。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王洪旗倍感振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发展做更多实事。
“河西务镇是千年古镇,有十四仓、十三衙门等古迹,也有杨家将等历史故事,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推进,我想,我们村可以和镇上的其他村一起发展采摘农业、生态养老、旅游休闲等产业,争取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王洪旗说。

河北:“订单育苗”助脱贫
1月28日,河北省武邑县兴彪种植合作社农民在育苗温棚内嫁接西瓜苗。
入冬以来,河北省武邑县的苗农积极投入到瓜果蔬菜秧苗的培育工作,为大面积错季大棚瓜菜种植做准备。
近年来,武邑县在脱贫攻坚中立足区域农业特色,大力推广瓜果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并推行种苗“订单培育”。目前,武邑县已建成规模化育苗基地4家,年培育优质瓜菜秧苗近1亿株。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