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红
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接连斩获国内外电影大奖。2016年底,在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梅峰获得两项提名,并将最佳艺术贡献奖收入囊中。同年第53届金马影展,范伟凭借该片拿下最佳男主角奖,首次封影帝。范伟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太牛了。他称:“越看越有如芒在背的感觉,它真的是在通过一个农场来说社会。实实在在地讲,我这样的年龄碰见这样一个好角色,不太容易。”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于1943年《大公报》,故事发生在抗战重庆树华农场,农场管理者丁务源主任管理能力不行,但哄人能力一流,精通人情世故,在他治理下,大家整日偷鸡打牌,混日子。
丁务源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情商很高,“谁家落了红白事,不是人家丁主任第一个跑来帮忙?谁家出了不大痛快的事故,不是人家丁主任像自天而降的喜神一般,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以,就是他将农场弄得连年赔钱,股东们都没法说怨言。他将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他不光迎合上司,还让手下职工也满意,他对工人损公济私行为视而不见。“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这样的人,即便是在如今,也会看成是能人吧?
丁主任最大的问题就是整日混,没目标,没原则,没操守。遇见大事,他总是斩钉截铁地下结论——没有问题,绝对的!说完这一声,他便把问题放下,而闲扯些别的,使对方把忧虑与关切马上忘掉。等到对方满意地告别了,他会倒头就睡,睡三四个钟头;醒来,他把那件绝对没有问题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等到那个人又来了,他才想起原来曾经有过那么一回事,而又把对方热诚地送走。事情,照例又推在一边。及至那个人快恼了他的时候,他会用农场的出品使朋友仍然和他相好。天下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
当然,可恨的不只有丁主任,还有那些乌合之众。后来,农场换了一个新主任,一个留学归来的务实的新主任。新主任严格管理农场,并身先士卒带头干活,他让农场走上了正规,工人们对他由憎恨,开始转为敬佩。“他们晓得他们应当这样工作,这样生活。渐渐地,他们由工作和学习上得到些愉快,一种与牌酒场中不同的,健康的愉快。”可是,最终工人们还是起来闹事,将新主任赶走。可能是,工人们依然更习惯安逸,习惯混。即便是新主任承诺:三个月后,一律可以加薪,也没有改变工人们的心。
既然,丁主任那么有能力,为何不好好干呢?向上走,一般是艰辛不易的;而向后退,则相对容易得多。每个人,都忍不住堕落。
昆德拉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料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发晕是怎么回事?是害怕摔下去?但是,站在有结实的护栏的平台,我们怎么还发晕呢?发晕,并非害怕摔下来,而是另一回事。是我们身下那片空虚里发出的声音,它在引诱我们,迷惑我们;是往下跳的渴望,我们往往为之而后怕,拼命去抗拒这种渴望。
我估计,老舍是要借这部小说讽刺部分人,他们即使在民族危亡之秋,依然毫不在意,毫无生气。然而,老舍的文字超越了时代,写出了人的劣根性。
有一位亲戚开了个小工厂,他总是抱怨工人,“现在的工人是太可恶了,我要是自己能干,我都不用他们。”工人们喜欢讨价还价,被看着的时候,他们会卖力干,一旦老板看不见他们,他们转身就糊弄,甚至会祸害东西。还有人会暗地里挑拨是非,比如自己没技术的会鼓动技术大拿向老板要待遇,当然他们这不是在关心人,不过是指望水涨船高而已。这不过是一个十几号人的小厂子,就是这么小的规模,其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也经常闹得老板头疼。正应了王家卫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人们说话还是常用“混”这个字,混生活,混工作……混一天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