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华
直到我读到《呼啸山庄》的第202页时,我还没有弄清楚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想在这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里想表达出自己最主要的思想是什么。书中的那些人物希思克利夫、凯瑟琳、亨德利、艾伦、林敦、伊莎贝拉、约瑟夫、小凯瑟琳、小林敦、哈里顿……他们生动的形象都没有秩序地钻进我的脑海里。作者用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勾勒了一幕长长的十九世纪中上页英国人的生活画卷和生活方式。也许是我很长时间没有读过外国的小说了,书中那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风格,让我感到很是别扭,甚至产生不想读下去的想法。但在读此书之前,我已了解到这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世界名著。自知浅薄的我,又用理智的心态要将此书读完。
终于读完了《呼啸山庄》。讲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我觉得要把作者的背景结合起来。只活到30岁的艾米莉·勃朗特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山区小镇桑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她上过学,继承了凯尔特人的血统,长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过着斯多葛式的生活,因而养成了外表沉静、内心刚强的性格,外表如冰,内心似火,意志坚强,宁折不弯。作者生活的圈子比较狭窄。在那种狭小的环境里生活加之在此种环境中长成的性格,爱好写作的这个“桥”,让她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她的成长经历、痛苦、想往、欲望促使她写出了这么一部以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以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为贯穿小说主线的作品。
在整部小说中,希思克利夫是一个最中心的人物,这个人物连接和牵动着所有人物的活动,控制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因此,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在我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在我的意识中占据着最突出的位置。他极端报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天生的,通过他的一系列报复他人、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作者也许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想法,她想告诉人们:一个变态的、不健康的社会,会让一个人的品行产生异化,行为极端,会直接导致社会失去宁静和安全。这便促使读者对社会的形态、社会的结构等作出深度的思考。我想,这大约是艾米莉?勃朗特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真正目的所在。至于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他本是呼啸山庄的主人老恩肖从利物浦捡来抚养的孤儿。长到青年时,他深爱着老恩肖的女儿凯瑟琳?恩肖,因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埃德加?林敦而产生仇恨,从此就开始了他漫长的报复行为,并最终夺得了恩肖和林敦两家的全部财产,成为恩肖家呼啸山庄和林敦家画眉田庄的主人,但接踵而至的,却是他的良心发现和良心的谴责,良知已把他的心灵变成了一座人间的地狱。他不能休息,不能吃下饭,他无法控制自己,最后缺食而死。没有分寸和没有任何约束的复仇心理,即使获得了成功,最终也丝毫没有给希思克利夫带来喜悦,而对死去的凯瑟琳·恩肖的无尽思念和良知,反而使他分分秒秒都如同在十八层地狱里受着煎熬。也许,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就是想借助希思克利夫这个艺术形象表达出对人性的另一层思考:仇恨并不能带来快乐,包容与释怀才会让人生变得美好而从容。包容的心,是快乐的源泉。
无疑,《呼啸山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我想,恐怕它也不是天衣无缝、白璧无瑕的。以我看来,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并不都是完美的,即使是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肖这两个最主要的人物,他们的表现也在很多地方缺乏逻辑的,除了女管家艾伦·丁恩相对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外,像埃德加、小林敦等在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有瑕疵的。而且,小说中一些地方包括语言的描写,我也感觉着不够真实,有明显的编造痕迹,这也许是作者生活范围所限而表现出来的力不能及吧。也许作者认为是真实的,也许是因为东方和西方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让我们产生了不认同感。当然,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我们只愿意接受和吸收那些我们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喜欢的抱着理解的态度也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东方的文学艺术也不是西方都能接受的。也正是因为世界上文学艺术有这样的差别和不同,才构筑起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