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三农谱新曲 农兴民富仓廪实——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巨大发展成就
杨劲松 本报记者 程传军

过去的四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四年内粮食总产年均增幅达到3%,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市称号。菜篮子产品保持平稳供应,特色主导产业实力明显壮大,目前全市已形成优质粮油、茶叶、蔬菜、林果、中药材、畜禽、水产、竹木、羽绒9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其中茶叶、蔬菜、中药材、毛竹、油茶、生猪、羽绒、茧丝绸等生产总量排名居全省第2至第5位。
现代农业呈现新亮点。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1,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70家,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半壁江山。农业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我市与黄山市率先创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金寨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霍山荣获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霍邱入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舒城县成为实施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县,茶谷区域5个县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六安瓜片”荣获“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霍山黄芽”成功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保护公示清单”。
农业规模经营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四年内市县两级共兑现土地流转财政奖补资金6500万元,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3%。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全市发展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40家,农民合作社8485家,家庭农场889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68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占全省总数八分之一左右。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各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目前全市入驻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5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近30亿元。
生态农业实现新突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启动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建设,我市被整体纳入中蒙俄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发展优质茶园5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33万亩,桑园面积11.69万亩,中药材种植24.7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四年内新增绿色经济作物面积50余万亩。深入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突出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健康养殖,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省著名商标106件。全市共有191个主体的424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绿色产品认证数位居全省第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新途径。积极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订单农业、休闲旅游、溢价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扎实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目前全市5万多名返乡下乡人员创办各类企业、园区、农场等经营实体3000多个,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1.6万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增效,切实保障农民资产、土地租金等既得权益,努力拓宽财产性和转移性增收渠道。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万元,四年来年均增幅达到两位数,绝对值翻了一番。加大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全市扶贫户产业发展达标户共计8.5314万户,贫困村产业发展达标共计358个村,416个贫困村与8308个经营主体建立特色种养业扶贫带动关系,带动13.3543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确权面积744.47万亩,确权农户121.8万户。深入推进经营权抵押担保、土地入股、互换并地等农村土地工作,金安区利用确权成果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探索,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完成5个省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17个市级“三变”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扎实推进,4个省级土地股份合作试点社管理规范,效益提升,探索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抵押贷款,开展经营权抵押担保、土地入股、互换并地等工作。完成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深入推进农村
“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金寨县将财政投入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后,入股到经营主体参股分红。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工作,全面落实粮食作物补充保险政策,提高种植大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水稻、玉米、小麦保险金额,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新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速,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已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体系。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拥有规模农产品交易市场90个,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5个,交易范围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势头强劲,全市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91家,新开发了舒茶九一六茶园、桃花仙谷、九月生态园、樱花溪畔、面冲茶主题公园等20多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700万人次。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市310个村镇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乡镇)建设标准,2017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