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的苹果手机去哪儿了?
——苹果手机“盗改销”产业链调查
新华社记者 孙飞
被盗的苹果手机去哪儿了?近期,深圳警方成功侦破公安部督办的一起专案,摧毁系列“盗改销”苹果手机特大犯罪团伙及相关产业链,缴获涉案苹果手机2800余部,涉全国28个省份。
记者调查发现,解锁被盗苹果手机ID已经形成产业链,不少被盗手机解锁后再次进入市场流通。
被盗苹果解锁后价值两三千元
家住深圳宝安的石先生十分郁闷,刚买不久的苹果手机被偷走,几个月后,又收到多条邮件,均含有索要被盗手机账号密码的钓鱼链接。
业内人士介绍,苹果手机因其封闭系统这一特点,有密码的“ID机”被盗抢后就变成了俗称的“砖头机”,只能拆开当零件卖,估价只有三五百元。如果将ID解锁,一些品相好的可能价值两三千元,还在保质期内的苹果手机可以旧换新,价值更高。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条“生钱之道”。
深圳警方近期破获了以孟某为首、长期在深圳罗湖东门一带活动的盗窃手机团伙,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查获苹果手机30多部。办案民警介绍,盗抢手机团伙通常是松散的组织,犯罪分子盗抢得手后,往往通过二手手机店铺、微信群、QQ群等多个渠道销赃。
这些被盗的手机最终流向哪里?深圳警方侦查发现,一个以方某为首的特大犯罪团伙专门从事非法解锁苹果手机账号再转卖。今年3月至9月间,专案组在广东、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地开展行动,共刑拘57名犯罪嫌疑人,其中30人已被检察机关逮捕,缴获涉案苹果手机2800余部,涉及全国28个省份。
多种方式解锁ID后再次流入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在苹果手机“盗改销”产业链中,解锁ID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深圳市福田区,警方抓获嫌疑人方某等4人,当场缴获苹果手机751部。方某交代,自己在网上购买钓鱼软件,通过手机机身码在一些平台购买用户注册邮箱、手机号码等信息,再冒充苹果公司客服给失主发送含有钓鱼链接的邮件。失主以为是苹果官方的网站,点击进去输入自己的ID和密码,就可以通过后台盗取。
为方某提供代发钓鱼邮件服务的李某说,自己按天收费,一天收客户200元,至案发时,李某已非法获利超过5万元。另一个为方某提供钓鱼网站服务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收费标准是800元的“包月套餐”。
在四川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文某说,自己在网上接单,平均每解锁一个手机收费上百元,每天每人能解锁5至10个手机。警方介绍,截至案发,文某团伙10名犯罪嫌疑人账上的流水已约200万元。
据调查,解锁后的手机,有些被以旧换新成新的手机,有些通过更换外壳等方式翻新,再通过网上渠道、二手手机市场等进行倒卖。
加大打击力度完善二手手机流通机制
记者调查发现,解锁苹果ID已经形成公开的产业。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搜索“解锁苹果ID”发现,有超过600个店铺,一些店铺单月销量数千,价格则在几十元到500元不等。
在一家月销超过1300笔的店铺,记者询问是否能解锁苹果ID,客服问记者“是自己的机器还是捡的”,记者说“是捡的”,客服随后表示“可以解锁”,“不需要邮寄,也不需要远程控制”,只需要提供机身IMEI码和激活界面即可,需要1至7天,并强调有九成几率,收费200元。
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这种解锁ID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北京市隆安(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赖冠能认为,目前网络解锁苹果ID行为有可能触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但这一罪名需认定“明知”是盗抢等犯罪所得的赃物等条件,因而很难界定,需要相关司法解释加以明确。
据了解,目前多地已加强打击手机“盗改销”犯罪行为。深圳警方近期在深圳电子市场比较集中的华强片区举行专案返赃大会,加强对类似犯罪行为的法制宣讲和震慑力度。
深圳华强片区一名电子产品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华强片区二手手机市场内,部分摊位的招牌公然写着“解锁”,公开收购二手苹果手机,经过打击,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很少再有了。
一些办案人员建议,综合录入被盗抢手机机身码,建立被盗抢手机信息共享平台,可方便追查、比对赃物流向,打击异地销赃。同时,应在二手手机市场中,加强对交易行为的监管,如交易前须在相关平台登记手机信息等。
冬日晒鱼忙

12月21日,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村民在晾晒鱼干。
寒冬时节,江西鄱阳湖沿湖渔民利用低温晴好天气,忙着将新鲜白鱼、凤尾鱼等水产品进行腌制、晾晒,加工成鱼干供应年节市场。
新华社发
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陆续反馈督察意见
一些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高敬)从22日开始,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向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等8省(区)反馈督察意见,并移交督察发现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案卷。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8月7日至9月1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对上述省份开展了督察。8省(区)严查严处群众举报案件。截至目前,督察组交办的40706件环境问题举报已基本办结,共立案处罚10806家,罚款54759万元;立案侦查335件,拘留424人;约谈4855人,问责6471人。
督察发现,8省(区)环保工作虽然取得进展,但一些环境保护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尚不到位,环保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省直部门对自身的环保职责不清楚、不重视、不落实,认为是替环保部门“扛活”。
二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落实不到位,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严重滞后。
三是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重地上、轻地下,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较为普遍。
四是部分沿海地区违法围海填海和违规养殖情况常见,岸线破坏严重,生态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情况突出。
五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只开发、不修复等现象多见。
督察要求,8省(区)应在30个工作日内编制整改方案上报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应加强督察整改,定期公开整改情况;应组织对移交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厘清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应不断推动发展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将对督察整改情况开展清单化调度,并视情组织开展点穴式、机动式专项督察,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我国拟修改法官法
明确设立法官遴选委员会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丁小溪 罗沙)法官法修订草案22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增加了法官遴选委员会的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草案说明时指出,修改法官法是适应司法审判工作新的发展变化,推进法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草案规定,设立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遴选委员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人选专业能力的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法官遴选委员会,负责初任法官人选专业能力的审核。
草案对省级法官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及日常办事机构作出相关规定,明确省级法官遴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当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代表和社会有关代表,其中法官代表不少于三分之一。省级法官遴选委员会在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办公机构,负责法官遴选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草案规定,初任法官一般到基层法院任职。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法官,一般通过逐级遴选方式产生。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可以在下两级人民法院范围内遴选法官。
草案还指出,中级、高级人民法院遴选法官人选一般在下级人民法院担任法官五年以上,并具有遴选职位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最高人民法院遴选法官人选一般在下级人民法院担任法官八年以上,并具有遴选职位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深圳举报违法犯罪线索
最高奖10万元
新华社深圳12月22日电(记者
周科)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打击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深圳市公安局近日制定新的有奖举报实施办法。群众通过举报中心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经调查属实的,将根据线索作用获得奖励,奖励金额最高可达10万元。
根据新制定的《深圳市公安局违法犯罪有奖举报实施办法》,凡是发生在深圳市内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各类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在逃犯罪嫌疑人线索,公民均可以采取实名或者匿名的方式,通过电话、互联网、来信、来访等多种途径向深圳市公安局检举、揭发。该办法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办法同时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奖励:违法犯罪嫌疑人、在押人员检举揭发的线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法定义务过程中掌握的违法犯罪线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掌握的本单位(团体)被侵害的违法犯罪线索;举报人本人为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当事人;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奖励的情形。
根据实施办法,对举报行政案件线索、且违法行为人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视线索发挥的作用,对举报人奖励300元至2万元;对举报线索查破刑事案件或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的,视作用大小奖励1000元至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