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有禄
2016年11月7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当一个月前接到县委组织部长电话通知我去清华参训的消息后,平静的心湖仿佛投进一串石子,兴起朵朵涟漪,向往之情,委实难以言表。之前,我曾到首都北京出差过五六次,均因时间紧张,来去匆匆,未能走进清华大学一睹芳容,颇感后悔不迭,留下遗憾!
6号晨,我拎着行李箱,迅速踏上去清华校园的旅途。当日下午一点多便来到西郊宾馆报到入住。第二天上午八时,学员们便统一乘车来到清华校园。先是在教学楼前合影。接着由班主任带着步入教室举行简单的开学典礼。而后,由林炎志老师开讲“‘中国特色’的逻辑”。下午二时半,由徐林旗老师讲授“清华历史与人文精神”。
此次参训,我有幸坐在教室第一位,与徐老师近在咫尺,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他的每个动作表情,聆听他如数家珍的精彩讲述,也勾起我对清华的崇敬之情油然倍增。
此次受训之前,从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上对清华大学有了一定了解,但总体上显得支离破碎,局限于皮毛而已。听了徐老师的讲述,我对清华大学的了解比从前要全面系统深刻得多。
清华大学历史悠久,饱经沧桑。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取名清华学堂;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从昆明迁回北京清华园,恢复国立清华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面积迅速扩张,校舍不断扩建,院系日益增多。时至今日,清华大学占地面积由当初的450亩增加到现在的393.97公顷,建筑面积由当初的3000余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11.21万平方米,可谓天翻地覆,日新月异。2010年3月1日,国际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14家“全球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名列其中,她也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
清华大学校园是在清代清华园、近春园、长春园(一隅)几处皇家园林遗址上发展而成。清华园始建于1707年,为原康熙帝皇三子胤祉赐园——熙春园的东半部。清道光年间,将熙春园一分为二,东部名曰涵德园,西部名曰春泽园。清咸丰年间,咸丰将皇五子奕的涵德园更名为清华园,西部的春泽园更名为近春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殃及近春园,几乎被焚殆尽,后被拆除成为“荒岛”,清华园则幸存完好,得以保存至今。
现今的清华园建筑可谓中西合璧,时间跨度大,鳞次栉比,各展其长,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清华老校歌唱到:“两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巍然中央”。听后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步入二校门,映入眼帘的是苍翠的松柏,典雅的建筑,清新的紫气。踱步水木清华,览阅玲珑的假山,精巧的亭榭,清澈的池塘,亭亭的站荷,婀娜的垂柳,俨然的房舍,无不怦然心动,驻足盘桓,久久不愿离去。我闭上眼睛,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难忘的情景:朱自清在一个朦胧的月夜,独自一人在荷塘岸边徜徉,观赏荷塘月色,留下了千古美文。睁开眼发现,水木清华池塘的荷叶虽然已经枯萎,但在我心中,她远远胜过我见过的淮河岸边焦岗湖上的千亩荷花,也胜过西子湖中“曲苑风荷”的胜景。离开水木清华,走近万泉河畔,举目四望,垂柳依依,河水汤汤,清澈见底,宛如曲曲折折的绿带,镶嵌在校园中央,增添了许多灵气和风致。
畅游清华园,目及之处,皆能感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如明德路、日新路、至善路、熙春路、明斋、水木清华、古月堂、近春园等命名,或源自于传统经典读物,或出自于文坛巨擘之手,文化底蕴深厚,引人遐思,耐人寻味,春风化雨,受益良多。
当看到闻亭、王国维纪念碑、孔子行教像、梅贻琦和蒋南翔校长等铜像时,无不肃然起敬,驻足留连;内心更加仰慕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还有“三˙一八”断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等文化遗存,观后无不感慨清华学子之高洁,清华历史之厚重,清华精神之伟大!一个多世纪以来,清华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国栋梁、管理精英、学术大师,他们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殚精竭虑,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爱戴。
两周的培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风:“行胜于言”;清华智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华校箴:“人文日新”等人文精髓,将永志心间,催我自新,催我奋进!
“清华”是我人生中永远值得品读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