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谁催开
——历史民歌词作者罗银青散记
李 皓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一支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民歌在20世纪50-60年代曾因多种媒体的宣传,唱彻大江南北,唱响全中国。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歌词作者却一直未被披露,代之以“江西革命历史歌曲”。“文化大革命”后期,安徽的一位音乐工作者在充分调查考证的基础上郑重指出:《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安徽大别山革命历史民歌,词作者是一名金寨籍的红军战士,于1927年入党的乡村教师,他的名字叫罗银青。
罗银青,金寨县(时属商城县)沙堰乡人,1894年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好学,得宗祠资助,进学10年,有“才子”之称。20岁时,他胸怀壮志,设馆教学,教育学子“求知报效于民,读书勿忘救国”。面对内乱外患的社会现实,罗银青萌发“弃教从戎”之念,在自己卧室里书写联语:“投枪杀敌英雄志,挥笔诛奸士子心。”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于1926年去了武汉,在从事工运的同乡、共产党员李梯云的帮助下,去工厂协助开展工人运动。次年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了毛泽东、恽代英、肖楚女、彭湃等人的教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罗银青受党派遣,回乡以办学为名,秘密从事革命活动,鼓动学生们积极参加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他组织“农运研究小组”,带领学生参加农会活动;还将学校作为革命者的秘密联络点,立夏节暴动的领导人周维炯、李梯云、肖方等人常在这里与他计议大事。族长罗维楚是国民党省党部委员,他企图用金钱收买罗银青。谁知罗银青不买他的账;“露水饭我不吃半口,造孽钱我不用一文。”学校终遭查封。
罗银青并不妥协,1928年冬又在王氏桐办学,继续宣传革命。1929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党组织指派他去佛堂坳列宁小学当校长。在此期间,他以民间小调为曲,创作了《兵变歌》、《穷人歌》、《小放牛》、《妇女歌》等歌曲,欢庆胜利,动员山民参军参战。当年8月间,红三十二师由鄂东胜利回师商南,组建乡村苏维埃政权。红旗猎猎,桂子飘香。山民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根据地的兴旺景象,极大地激发了罗银青的创作热情,他于10月以当地流行的小调“八段锦”为曲,一气呵成《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在学校里教唱,在群众集会上教唱。鉴于此歌极富感召力,时任红三十二师师长的周维炯、中共商南县委书记李梯云联合下文,号召根据地军民广泛学唱这支歌。当时鄂豫皖苏区活跃着一支“红日剧团”,剧团将此歌编成歌舞形式,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很快,这支歌由商南传至整个鄂豫皖苏区(3省26个县),后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辗转流传,在红军走过的地方洒下一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
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风云去细细咀嚼《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原汁原味。据有关资料介绍,此歌借用的“八段锦”小调,具有浓郁的大别山民歌韵昧。大别山民间有春节期间闹花灯、跑旱船的传统习俗。跑旱船时所唱的歌词有8小段,所以称之为“八段锦”。其内容大都是描写男欢女爱的,如“小小锦鱼鼓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头摇尾巴摆,小小金钩钓上你起来,不为冤家不钓你起来。”
罗银青精通音律,在选用“八段锦”时,将旋律作了一定的改造和加工。据当地老人回忆,罗银青原创歌词有10段,可惜的是如今我们仅搜到5段,现抄录如下: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堆埃。
站在革命最前线,不怕牺牲冲呀冲上前。为的是政权呀,为的是政权呀,工农专政如今要实现。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今天是我们解放的第一天。
苏维埃政府爱人民,人民政府大家庭。人人有家庭呀,人人有家庭呀,家庭就是第一生命。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爱政府爱家庭要有一条心。
不爱政府身无依,不爱政府被人欺。政府是我的呀。政府是我的呀,爱政府就是爱自己。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爱政府就是爱自己。
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队伍多豪迈。消灭反动派呀,消灭反动派呀,革命胜利幸福来。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
以上虽然只录了5段歌。但却真实地再现了大别山苏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把民间歌谣改造为革命歌曲,是战争年代特殊的情境需要,江西、陕北等根据地常见这种创作形式。罗银青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既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口语化特点,又采用比兴法,深入浅出地向民众灌输革命真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932年9月,大别山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罗银青不幸重伤被俘。在狱中,任凭反动派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宁折不弯,大义凛然,写出气势磅礴的《敢死文》:“针邪戒恶下无情,今日敢作刀尖魂;守道信固行共产,永世难将心性移......”因商南一带红白拉锯频繁,红军游击队敦促乡保长出面保释;又因罗银青有“商南才子”的名声,社会名流也出力营救。终于在半年后,罗银青出狱。由于身体备受摧残,他在行动上无法跟随红军大部队了,只好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但他在思想上一直与组织心心相印。
共和国诞生后,当年学子、而今的开国功臣10多人给他来信问候。欣喜之余,他在病榻上赋诗一首以明志:“老迈徒悲志力衰,频年愤愤总徘徊。身处污泥防自染,腹藏攸思盼云开。山河改貌歌千曲,书信传来笑满腮。英才济济党陶铸,桃李春风亦快哉!”1952年1月,罗银青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睡着了,永远睡着了。我们坚信《八月桂花遍地开》及其歌词作者罗银青的英名将长驻人间!
江求顺:英勇善战 英名流芳
张 平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撤出皖西北,向鄂东北根据地转移。当时,留在皖西北的仅有4000多人的地方武装和两个红军团,还有2万多名被敌堵截未能转移的各级党政干部和红军伤病员。而敌人有8个整编师、两个独立旅,加上反动民团,兵力是红军的十余倍。他们妄图彻底消灭留下的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面临严重危难的关头,江求顺挺身而出,担任了皖西北道委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六霍县委书记。
在这十分险恶的形势下,皖西北道委在英山县土门潭召开会议,江求顺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分局指示,成立了鄂皖工委,由郭述申任书记,委员有刘士奇、徐海东、江求顺等。10月2日,组建红二十七军,继续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斗争,江求顺任军政治部主任。
为了避敌锋芒,保存革命力量,寻机打击薄弱之敌,红二十七军随即开始了艰苦的转移。江求顺和其他军首长一起指挥部队,一面抗击敌人,一面掩护群众向英(山)太(湖)边境转移。10月9日,部队摆脱尾追的敌人,进至太湖县西南的趾凤河。江求顺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一到驻地就组织随军的地方干部和群众开展打土豪的活动。疯狂的敌人又跟踪而至,妄图置红军于死地。军首长决定杀它个回马枪,挫一挫敌人的气焰。江求顺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他和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以4个团的兵力,在趾凤河方圆20里摆下奇阵,迎击敌人。狂妄的敌人遭红军迎头痛击,伤亡惨重,慌忙占据红军阵地周围的高山,用重炮猛轰红军阵地。江求顺和徐师长商量后,决定由他俩分别带领一团和五团,趁夜晚攻占敌人的山头。夜色中,他身先士卒,指挥一团首先攻下四面的敌人阵地,尔后又向北扩展,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动摇了敌人的阵地。五团经过激烈争夺,也拿下了两个山头,与敌人逐渐形成对峙之势。天亮后,江求顺指挥各团全线出击。敌人顶不住红军的猛烈攻击,纷纷溃退。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红军歼敌一个团,缴获了大量的枪炮弹药。敌人遭此打击后,一个多星期不敢轻举妄动,使红军和群众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11月的大别山已进入严冬季节,红军薄衣单衫,忍饥挨饿,行军苦战,到达霍山县三里店。鄂皖工委开会总结了一个月来东线游击的经验教训。会上,江求顺提出转战中的最大困难是掩护2万多名地方干部和群众,目标很大,没有统一组织,建议重返皖西北根据地,得到工委成员的赞同。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江求顺深入到随队干部和群众中进行政治动员,向大家讲明了目前形势的严重性和斗争的艰苦性,指出我们生存的唯一道路就是战斗。他说,我们根据地军民都是钢铁汉,不是软骨头,暂时的挫折不能使我们动摇和后退。江求顺在开展政治工作的同时,和各地带队干部一起研究,挑选了1000多名同志补充到部队中,并对转移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中)
来源:裕安区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