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06
文章导航
 
书与人

  多彩的生命历程记录

  ——读姜继永散文集《斑竹依依》

  卫先庆

  2017年上半年,老首长姜继永寄来了刚出版的散文集《斑竹依依》,这是他60多年写作生涯中,出的第7部集子。83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结出硕果,的确让人赞叹敬佩。

  我与老首长相识于1980年,时任六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他,对在六安市人武部政工科担任专职通讯报道员的我,从政治、业务和写作上给予了许多关心和指导。此后,老首长先后任舒城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副校长;省军区军史主编,与我一直保持联系与交往,每次有集子出版,都签名盖章邮寄给我,始终鼓励激励我在学习写作上一路前行,称得上我人生难得的良师益友。

  常说,读一个人的文字便可了解一个人,同时,了解一个人也更能理解他写出的文字。老首长学历并不高,只读过5年私塾,他1950年1月参加工作后,便开始写作,工作一生,写作一生,成就来自于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的刻苦自学。在60多年的工作写作中,老首长紧跟时代脚步,心系祖国命运,胸怀天下苍生,以他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以散文、长篇纪实文学为代表的7部融思想、知识和美韵为一体的文学作品,在军内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新出版的散文集《斑竹依依》,既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睿智长者发自心底的吟唱,更是一位儒雅军人行进足迹和心路印迹生命历程的记录。

  首先,它是工作记录。老首长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一辈子工作在部队,生活在部队,火热的军营铸就了他特有的性格、作风和情感,有着强烈的英雄和正义情结。作为一名军史专家,有机会踏寻古战场、战地,探访重大军事发生地,采访军政人物。古与今,史与实,接触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他深知肩负的重量,不敢有丝毫的疏懒懈怠,根据翔实的采访记录,采用纪实性散文笔法,先后写了《老省长的金婚证书》、《老将军两修前妻墓》、《老将军的骨肉深情》、《三过草地》、《七天七夜》》诸篇,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描写老省长黄岩,老将军彭胜标、程业棠为正义事业赤胆忠心的英雄赞歌。

  其次,它是学习记录。老首长的学历只是私塾,但他始终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主要方法就是坚持每天写日记。60多年来,不论职务提升,岗位调整,环境变化,凡到一地,都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了解风土人情,吸取有益养分,丰富知识范围,脚步没有停,日记没有断,上自军政大事、人物轶事,下至山川风物、街谈琐闻,或长或短,或祥或简,自然也就客观地为岁月、为时代留下了有价值的资料。只因记录翔实,稍加梳理,不作涂饰,便凝聚成章,多年来发表出来的有800多篇。其中如本集收录的《谁是渡江第一船》,通过保存在军事博物馆张孝华的第一船、保存在安徽博物馆马毛姐的第一船和被埋名多年王德金的第一船的详尽描述,讴歌了船工们为民族解放不计名利的“渡江第一船”精神,感人至深,是既具有史料文献价值,又文辞优美的散文。如《真爱博大》,通过“一床旧被”和“一封书信”的记述,赞颂了军事家彭雪枫将军战争年代夫妻情感生活里折射出的高尚人格精神。

  再次,它是情感记录。长期的军旅生涯,让老首长成为既具有刚毅果敢之风,又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他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同时也挚爱着自己的家乡、家庭和亲人。这是他力量的源泉,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诸笔端的文字,在集子卷一“斑竹依依”、卷二“历史丰碑”、卷三“战争与和平”里,无论是再现战争岁月人和事的威武雄壮、英勇无畏,还是反映现实生活人和事的五彩斑斓,艰难曲折,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抒发的都是国家天下的胸怀、民众苍生的忧乐。在集子卷四“牡丹与酒”、卷五“走过的路”里,无论是忆往事、发遐想、说感悟,还是叙友情、话山水、谈生活,都意蕴悠长,乐观向上,展现出一名老职业军人内心世界的情感细腻和阳光心态。

  “言为心声,惟知者能解。”品读《斑竹依依》收录的106篇散文,无论是昂扬的战歌,胜利的凯歌,激情的赞歌,快乐的欢歌,还是哀婉的悲歌,沉痛的挽歌,都会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去努力创造更好更美的明天。

  名人是如何理解读书的

  任万杰

  读书是让人成才最快的方法,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他们之所以取得那般突出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有读书的爱好,他们从书本中获得了足够的营养,这些营养帮助他们实现了腾飞的梦想,因此,他们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学习。

  鲁迅:读书时候如果遇到疑难的地方,不要把精力全都放在这里苦苦思索,通常这样做毫无效果,最好的应对是跳过去,接着向下读,随着对全书整体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些许疑难也就迎刃而解。这种方法既可以真正意义上把握全书主题思想,又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只有阅读速度提上去了,才能真正走到别人前头。

  老舍:读书是为了获取一点灵感,所以我从不会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一本书快速阅读下去,里面有某一个段落能让自己印象深刻,就已经感激不尽。这种方法对于我们一般阅读者来说也是很适用的,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每一本书都有闪光点,快速阅读中找准这些闪光点,这本书我们就会获得足够的益处,这会让自己很充实。

  华罗庚:主张先将书从薄到厚,意思是多些理解,触类旁通,真正领会这本书的意思,并衍发出更多的知识点来,这样读一本书就如同读了好几本书。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后,再读相关的书籍,就可以一气呵成,因为知识的主干自己已经很清晰了,脉络理顺,读枝枝叶叶自然没有难度,快速阅读下去,毫无阻碍。

  杨振宁:推崇“渗透”读书法,是指读书时能多与其他知识点相互借鉴、相互比对,相互理解,这样就如同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在读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新体会。

  余秋雨:提倡多读自己需要仰视的书,接受这种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可以将这种理念理解为登山,如果我们总去爬类似家乡的小土山,那么自身素质的提高会非常有限,但如果我们经常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不断追求自己的极限,天长日久,自己的身体素质一定会得到最充分的强化,再爬一些低矮的山头,就不会觉得有丝毫难度。

  有感于《在梅溪边》

  冯 英

  今天是周末。上午,忙完家务,就坐在写字台前阅读罗兰的著作《在梅溪边》。翻开小说的扉页,一个拓荒女孩的故事,很快吸引住了我,这是一个介绍有关罗兰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的故事。罗兰·英格斯·怀德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她从65岁开始写小说,写到75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经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她的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和面对未来的勇气;甚至成为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鼓励和指引。

  《在梅溪边》,所描述的是罗兰一家离开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的这段日子里,她的一家住在土洞里,她的爸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光,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最后她的爸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跟随她的成长而变化,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她的眼里更为具体。而她和姐姐玛莉的人际关系也随着开始上学,向外拓展。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让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姐姐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妈妈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坚持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在梅溪边》是其中的一部。到罗兰八十七岁时,她的这套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的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当我品读着她的故事,品读着她用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那样生动逼真,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蔓乐间储蓄隽永的夫妻之情等情节,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文辞妙趣横生,充满简朴、勇敢、坚韧和爱。让我深深地敬仰起这位伟大的女作家,从心灵深处感到无比的愉悦和震撼。

  其实,不仅仅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曾经用他们的双手和血汗创造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承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是啊!正如书中扉页中所说的:“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沿着“地底下有一扇门”,我全神贯注地阅读着。等读完上册的时候,已近中午十二点了。噢,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忽然想起来,下午三点半还得去办公室参加一个会议,现在必须回老爸那里吃午饭呢。

  走出家门,天空正下着绵绵的细雨,略带凉意的风迎面刮过来,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芬芳的花香,我贪婪地做着深呼吸,无边的惬意爬上心头。

 选择年月
<2017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百花园⊙书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