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新动向——从“求快求稳”到渴望“慢出精彩”
张晓芳 本报记者 储勇/文 王丽/图
12月2日,由市人社局和皖西学院联合举办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招聘会在皖西学院举行,这场招聘会共汇集了9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教师、会计、商务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的3400个岗位。
这样的校园招聘会近期该院已举办多场。随着新一波应届生将进入求职季,11月份以来,不少院校的校园招聘会密集举行,一大拨线上就业招聘活动也是频繁“来袭”,广大应届求职者拥挤在人潮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饭碗”。那么,当下的大学生求职有何新动向?连日来,记者通过采访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在求职中,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慢就业”现象较为普遍。
悄然盛行的“慢就业”
应届生方东学习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到目前为止,他已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不仅有学校举办的,还有前段时间合肥举行的大型招聘会,简历他已投出几十份,虽然也有几家企业通知上岗,但他至今还没决定入职。理由很简单,“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
事实上,方东之前也曾对一家矿山企业的岗位待遇“动过心”,但一想到这个岗位要下井几百米作业,思索后又放弃了。“我目前正在等待本地一家国企的消息,可能还要几天吧。”方东告诉记者,在就业时间上,他并没有想过“一毕业就要就业”,他的家人对他的就业时间也没有明确要求。“我的目标是找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要不然这些年学的专业就白费了。”
这并非是个例。学习师范专业的韩红燕希望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她希望的月薪3000元以上。她到目前共参加了两场校园招聘会,网上也投递了不少简历,但工作至今还是“待定”的。对于就业时间,她坦言:再等等,不着急!“我的专业本身局限性较强,既然决心从事教育行业,在没找到合适岗位前,我不想盲目找份其他行业的工作。与其将就,不如一步到位。”
应届生陈鸿宇此前也接到本市县区某大型企业的签约通知,但她并没有签。“我觉得工作地点好偏,不是我理想中的工作场所。”陈鸿宇说。她专科学习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本科学习的是物流管理专业,但她就业更希望找会计一类的工作,“受专业、经验等限制,我知道找到这样的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也不想急着从事其他工作。”她表示,家里人对她的决定非常支持,因此并没有催促找工作。
“读了这么多年书,不怕找不到一份工作。”“反正到明年离校还有段时间,还有很多招聘会,急什么?”……在记者采访的应届生中,大多数人都抱有这样心态——找工作“不着急!”为什么会选择“慢就业”?记者简单梳理了一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持这个原因的应届生大多是渴望积极尽快就业,但不愿意草草就业。其次是“希望对自己再提升,让将来工作更有质量,在此之前被不喜爱的工作束缚”;还有人是因为想“考研、考公务员”、“想创业”,也有人是因为“没想好要从事什么工作”。
企业如何看待“慢就业”?
毕业后找工作上班,这曾经大学毕业生的“必选题”,而如今,“慢就业”现象却越来越突出。那么,用人单位又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
“这几年,一边说大学生就业难,但我们在校园招聘时却发现,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很多学生却在观望,我们企业需要用人,显得比他们还着急。”艾莱依服饰人力资源部经理党凤说,他们今年一共参加6次招聘,仅收到30余份毕业生的简历。
“感觉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感觉特别挑剔,有些人一听说要下车间就都打退堂鼓了。”党凤说,在他们今年准备录用的毕业生里,就有两三个人因为不满意待遇明确表示不愿意入职,党凤直言,对于当下“慢就业”一族,企业不会考虑,“‘慢就业’的人员给人感觉就是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整体氛围。”
同样,星瑞齿轮的人事主管余丽华也表示,企业在招聘时,不会选择“慢就业”一族,因为对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既年轻有干劲的人才,入职后就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而没有明确规划的“慢就业”一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丧失自身的一些优势和竞争力。
不过,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企业人事主管对“慢就业”有着不同的声音。表示,博微长安人事专员朱自兴表示,如果把“慢就业”的毕业生与“爱跳槽”毕业生作为选项,他们仍然会青睐前者。“近年来,企业入职毕业生流动较为明显,特别是外地毕业生。从这方面来看,‘慢就业’人员在毕业后经历一段时间‘漂泊’后,迫于生活压力选择就业,会更珍惜用人单位给予的工作机会。”
长安专汽人事经理张勇介绍说,他们企业今年共参加各类招聘会11次,收到简历230余份,录用了61人,直接因薪酬待遇不能满足要求未达成就业意向大约有20人左右,而今年企业离职人员达到37人。他也表示,虽然“慢就业”和“爱跳槽”人员都不是企业首选,如果“二选一”,仍然会倾向于“慢就业”,“相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稳定性,可以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近几年毕业生流失率还是蛮高的,以正式工来算,近几年流失大概占1/3,没转正之前的话流失率更高,从留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选‘慢就业’毕业生更理性。”华润雪花啤酒人事专员苏越也认为,“慢就业”毕业生往往是刚毕业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一旦决定来企业工作,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工作方式等,可能会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熏陶,让他们成长为企业今后的中坚力量。
如何“慢”出智慧?
一份有关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约有9.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这份报告指出,这一现象反映出,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走出校园,他们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现象?其背后根源是什么,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如今创业的讯息铺天盖地,有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电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家星级职业指导师、市人才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兴旺认为,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慢就业”现象出现还有几个原因。一是不少毕业生及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认为企业上班不稳定,只有进入体制内才算有面子,这势必造成部分毕业生为考试延迟就业,另一个原因是,当前我市经济整体久发达,本地企业单位提供的岗位、待遇等不能满足毕业生“心理价位”。这种不对称导致求职者难以在短时间找到合适的岗位。
叶兴旺建议,对于“慢就业”现象应该理性看待,在毕业生就业时间上,不能用“慢比快好”或者“快比慢好”来简单回答,应该建立在对个人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的综合考量基础上。“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毕业生‘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毕业后,学习技能提高自我,朝着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努力,这不是坏事,但切忌不能以此作为长期宅在家中啃老的借口,时间久了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他认为,“慢就业”的落脚点仍然是尽快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他说,作为人社部门,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为毕业生搭建更畅通的就业平台,开拓更多适应毕业生的岗位信息。近期,我市正在建设六安公共招聘网项目,完成上线后,将为毕业生、企业等服务对象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场内场外一体化,7*24小时不间断,不受时间、场所限制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同时,他提醒广大毕业生,不管早就业还是慢就业,早晚都要自食其力。因此,要摆正就业心态,如果真的选择了慢就业,就要把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阔眼界、沉淀自己、找到方向。如果是因为就业困难导致的回避就业,就需要正视现实、提升能力、勇敢面对。“我建议年轻人不如在学校期间多实习、多锻炼,提前掌握踏入社会的本领,早做准备,毕业后才不会‘两眼一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