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寒冷的岁月
霍邱二中 薛业忠
我怕冬天,更害怕寒冷的冬天。记忆中有三件事,让我刻骨铭心——
第一件,我最怕下雪。因为那时候家里特别穷,穷到了骨子里。在刺骨的寒风中,在鹅毛大雪的飞舞中,我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只感到浑身寒冷至极,我们只感到肚子饿得咕咕叫。特别是上学时,我们这帮穷孩子,都要脱下那双宝贝鞋子,揣在怀里,背着书包,赛跑一般跑到学校。不用说,到了学校,我们的双脚都冻僵了,都赶快跑到雪地里,用雪把脚上的泥巴擦掉,再穿上宝贝布鞋上课。以致我们上高中时,招收飞行员的工作人员来到我班,不住地叹气、摇头。原来我班男生个个身上都是疮疤。我要说的是,不是我们的父母不爱我们,而是可怕的“穷”字牢牢地栓住了父母那伟大的“爱”!
第二件,我最怕饥饿。那时候的乡下孩子,不怕春季、夏季和秋季。那三个季节,广阔的田野就是我们最爱的天堂。然而,一到冬天,我们的苦日子就来了。家里分的那点粮食,父母亲要精打细算着吃,不敢多吃哪怕一粒米。我记得有一个邻居,其实他家的境况还是不错的,家中有一个当老师的,但仍然整天吃的是稀饭。这位老师的妻子更是节省得过分,她从来不烧晚饭。每天天没有黑,她就把几个孩子关到院子里不让出去,怕孩子看见别人家吃晚饭。我家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还好每天都可以喝上三顿稀饭。
第三件,寒冷伤及尊严。触及人的尊严甚至灵魂的人生经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那样寒冷的冬天,而我们穿的只能是单薄的棉衣,而且是破烂的棉衣。本已长大的我,穿着这样的衣服,在很多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我每每读《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求学的那段内容,我的印象就特别深,仿佛那不是写孙少平,那就是在写我。特别是上了中学之后,谁不想穿得光鲜体面一些呢?但家境贫寒的我,只能低眉顺眼地固守自己心灵中的那块苦天地,只能扼杀自己对美好事物的那种向往,只能将自己本来开朗活泼的性格压抑下去。
有一年,大年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同龄伙伴要到池塘里滑冰玩。没有想到,我跑到了沟边一处薄冰处,这薄冰是人家洗菜后刚结上的,可想而知,我的下场有多惨。我在床上躺了四天没有起来,原因是我只有那一套棉衣。因为天阴,母亲只能用火烤那湿透的棉衣,但又不能白天黑夜地烤,只是在烧饭时,母亲才给我烤棉衣。寒冷加上棉衣湿透,我只能躲在被窝里度过大年。
寒冷的冬天,在我的记忆中是深刻的。我的妻子现在还谈及我读高中时,说我那时候上学穿棉衣的形象,俨然就像乡下的老农,全然没有一点中学生的样子。我知道,那时候的我,只能是那个样子。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忆苦思甜。其实,我要说的是,我人生中遭遇的诸多坎坷、曲折及困难,都成了我如今性格坚韧、意志顽强的磨刀石。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才更加地珍惜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风中人
六安一中 王成龙
“起风了呢!”父亲呢喃道。不知是烟雾,是灰沙,还是云翳把暮色中的夕阳给蒙住了,死寂的大地接连着血红色的天,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天地合一而又生死两茫的可怖境地。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走!”父亲铿锵的话语中充满了力量,而更多的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自幼便和父亲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食饸饹,饮河水,生活简单而又朴素。对于年少的我来说,唯一的乐趣便是随着父亲行医。
父亲年轻时曾是医科专业的毕业生,他也曾经历过大都市的繁华。在有了我后,他毅然决定回到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上来,为后生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间久了,父亲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村与村间广为人知的一位名医。
傍晚将至,父亲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焦急的声音,说是自己的老母亲病重晕厥,不省人事,希望父亲可以迅速赶到。
“阿黄,你放心,我现在就出发赶过去!照顾好你的老母亲!”父亲猛地挂断了电话,收拾行装准备出门。出门时父亲似乎察觉到了天气的异样,便让我独自待在家中。那时的我只要逮着了出门的机会便绝不放过,我叫嚷着,父亲无奈只好顺从了我。然而我却殊不知此行将会改变我和父亲的一生。
由于时间紧迫,每一分钟都是如此至关重要。一路上我紧跟着父亲的脚步,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行至半山腰处时,天色愈来愈暗,风也愈来愈烈,这咆哮着的狂风夹杂着泥沙迎面打在我和父亲的脸上噗噗作响。我挽着父亲有力的臂膀,眯着眼,抿着嘴,低着头,弓着背,一步又一步,如此虔诚而又卑微地与时间进行着一场毫无胜算的比赛。
“爸……爸……沙……沙……沙尘暴!”我尖叫道。
霎时,只见一条盘旋而上的巨大气旋携带着飞沙巨石吞噬着所经之处的一切。它离我们是如此的接近而又来得如此迅猛以至于当我和父亲反应过来时,黄土泥沙已经完全遮蔽了天空。原本还是血红色的天空现已经泛着阴沉的死灰色。
——我们已陷入其中!
父亲显然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他迅速抱起了我,我把头深深地扎入父亲的胸膛,只感到一阵近乎疯狂的颠簸后,在一片昏暗中摸索到了一处窑洞。
洞内昏暗无比,我和父亲不得不靠着洞口边缘借着呼啸而过的浅黄色砂砾所提供的反射着的微弱光源。我怕极了,呆坐在洞口处,眼角闪烁着泪光。父亲一把将我拥入怀中,紧紧地搂着,他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背,另一只手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时间仿佛一粒粒细沙从指尖滑过。他望向洞外呼啸而过的黄沙,在那被泥沙铺满的睫毛之下是一双坚毅的眼睛,眼神中充满了无畏,他似乎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做好准备。
我狐疑地望着父亲,突然我好像意识到了父亲的想法。我越想越紧张,不由得起身勾住了他的左手。我紧紧攥着他的手,然而他却只是僵笑了一下,然后目光再次转回风暴之中,眼神中带着无畏。
“我……必须走了……”他嘟囔了一句,声音小得让我疑心这句话是从他心里飘出来的。父亲最终还是说出了口,我没有出声,更没有反抗的理由,他还是踏出了那一步。
尽管每多看一秒就像是受到几个小时的折磨,我还是咬着牙看着父亲如同一张纸巾抵挡飓风一样,在蹒跚的步履中远去,消失......
睡意如帷幕般一点点笼罩着我,我听到风在窑洞外的回旋激荡,感受到风吹过时的寒气,听得到风呼啸着穿过罅隙与裂缝,想要钻进洞内时的呜咽声。我不安地颤抖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眼皮就垂下来了。
不过是风而已。
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时,我已躺在一张温暖而又舒适的大床上。朦胧中一瞥却未见父亲的身影,我的心像是一个打满了气的气球,仿佛再有一点点的刺激便会完全爆裂。
然而,噩耗终究还是到来了。那晚过后,父亲直到天亮都没能赶到阿黄的家,但幸运的是阿黄的老母亲最终挺了过来。阿黄寻思着事情不对劲,便赶忙回拨了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这下,急了眼的阿黄赶忙翻过山头,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村里的人儿。于是,半村的人都投入到了寻找我和父亲的行动中。但最终他们只在一个偏僻的窑洞中发现了我,至于父亲,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搜寻后依然没有发现一丝他的踪迹。
时至今日,我仍然怀念我与父亲四方行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饱含着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恨我那时年少的懦弱,恨我没能够挽留父亲的离去,挽留这个无悔用生命为这片土地送去希望的风中人……
司马迁
孙岗职中 李夏
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写下一行又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宫刑,遭受冷落,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淡忘名利的心。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指导教师:聂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