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03
文章导航
 
纵览

  “种好树,管好树,用好树”

  ——河北省塞罕坝55年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赵鸿宇

  12月的塞罕坝最低气温已超过零下30摄氏度,7级风不时打到人们脸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塞罕坝人正披着大衣热烈讨论着来年病虫害防治计划,打算继续大干一场。

  196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的三代创业者,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上,用青春、汗水和智慧攻克艰难险阻,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艰苦创业“种好树”

  荒漠崛起万顷林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林场现有职工1965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历史上,这里曾森林茂密,到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塞罕坝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

  面对严峻形势,1962年,党中央组织全国各地的369人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开始“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林场第一批建设者、现年77岁的赵振宇回忆说,“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塞罕坝建设者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到荒原上。到1984年,塞罕坝人累计造林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全国造林保存之最。

  “造林地选择是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陈智卿说,“最难的地块目前人力已无法挖动,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勾机挖,一挖一打火,冒着青烟。在这种情况下,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已完成7.5万亩石质荒山造林。再有两年,剩下的1.4万亩将全部绿化。届时,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

  科学求实“管好树”

  像抚养孩子一样抚育树木

  塞罕坝务林人总深有体会地说:“种树比抚养孩子还不易,孩子不舒服了会哭闹或者直接表达出来,但树木出问题了自己不会说,你必须细心呵护才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树木茁壮成长。”

  “从一颗幼苗长成大树,要经过育苗、规范植苗、松土除草、割灌、修枝等不同工序,经过四五轮抚育,才能长成现在的大树,每个环节都要科学规范管理。”塞罕坝下属的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说,“这就是塞罕坝倡导的‘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

  “树不是不能砍,关键是怎么砍。”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建场以来,塞罕坝一边抓造林,一边抓营林。特别是自1983年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树立起“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越砍越好”的良性循环。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近年来塞罕坝林木年蓄积量超过53万立方米,年采伐限额20.4万立方米,实际采伐量仅13万多立方米,而且多是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去小留大、去密留匀”,这样才能实现越砍越好,永续利用。

  生态优先“用好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112万亩森林不仅有效阻滞沙地南侵,而且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同时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如今,塞罕坝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02亿元。

  在一般人看来,拥有112万亩森林资源的塞罕坝,足可坐享“生态红利”。但是,历史的教训、创业的艰辛,使塞罕坝对未来发展做出慎重选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久的金山银山。

  从2012年开始,林场在经营方面“自断一臂”,将以往每年木材砍伐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塞罕坝迅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上了“硬保险”。据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近年来,塞罕坝在苗木、旅游、风电等方面的年平均收入近2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发展带来大量客源,2016年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本可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但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委员刘国权说,森林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林场对入园旅游人数、宾馆度假村排污情况等进行了严格限制。

  近年来,碳汇交易的兴起也令塞罕坝人心动。林场在国家备案碳汇达475万吨,有人找上门来出价25元/吨,如全部成交就可收入上亿元。“这是林场今后30年的碳汇资产。”刘海莹说,不能只顾着自己任期内而低价出售,应放眼长远发挥最大价值。

  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通

  12月5日夜,动车组列车停放在西安动车段存车场。

  12月6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全线开通初期将安排动车组列车19对,成都至西安的最短旅行时间压缩至4小时7分。年底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两地间最短旅行时间将压缩至3小时27分,较原来缩短约7小时。

  新华社发

  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

  一年使用7万多人次

  新华社上海12月6日电(周蕊 樊祥冲)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近日运行满一年,累计使用超过7.3万人次。“第三卫生间”等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的厕所,有望在上海的医院、景区、客运场所等“遍地开花”。

  在浦东新区张家浜滨河绿地,一座原木色和灰色相间的公厕远看与其他厕所没什么不同,近看发现,那里没有区分男厕、女厕,10个隔间都是无性别厕所。使用者进入隔间,门板上显示屏就由“无人”变为“有人”。

  “早上和下午人流较多,日使用量最多时可达600人次,以健身的居民为主。”无性别公厕管理员支明子说。

  “这个厕所免去了排队的烦恼,安全性设计也比较好,隔板非常高。”市民王女士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沈国麟说,无性别公厕适合人流潮汐式变化的地方,如商场、景点,更有效利用资源。

  “第三卫生间”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幼儿可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往往装有婴儿尿布更换台、无障碍扶手以及专供儿童使用的蹲便器、小便器,充分照顾母婴、儿童、残疾人、老人等的需求。

  根据上海新发布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有条件的商业区、客运场所、旅游景区、医院等,未来都将配置“第三卫生间”。上海目前已有200多个“第三卫生间”。

  安徽提前完成

  灾后重建工作

  两千余户受灾群众可温暖过冬

  新华社合肥12月6日电(记者 鲍晓菁)记者6日从安徽省民政厅获悉,2017年安徽发生洪涝、风雹、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22起,到11月28日,安徽已提前完成3823间因灾倒损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工作,2035户受灾群众可入住新家、温暖过冬。

  安徽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安徽累计受灾人口345.8万人次,因灾死亡7人,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97.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节,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因灾倒损群众住房重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金融机构等部门各司其职,同心协力做好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的组织实施工作。

  安徽省安排500万元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用于重建工作,各地还通过“政府补一点、自己筹一点”相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为严把重建户房屋的质量关,安徽健全巡回督查机制,对重建情况进行逐户逐人走访、核实。村干部对重建对象每天走访不少于1次,乡干部对重建对象每周走访不少于1次,县级民政部门对本地重建对象每月不少于1次。安徽省民政厅还派出工作组,对今年的重建户实行督查户户到、全覆盖、无死角,并且按照“竣工一户、验收一户、入住一户”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重建验收工作,做到“地基牢固、结构安全、墙体稳定、整洁明亮、居住适宜”“通路、通电、通水”,力保让受灾群众住得放心、舒心。

 选择年月
<2017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专栏⊙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