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源头活水” 滴灌经济热土
本报记者 鲁艳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引擎”和“输血”作用。如何发挥好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金融的双赢互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前三季度我市GDP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市贷款余额1441.2亿元,同比增长24.8%,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9.04亿元。
金融机构多起来 金融服务更全面
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围绕支持实体经济、服务脱贫攻坚、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创新、建设普惠金融做了大量工作,金融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9月末,全市贷款余额1441.2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去年同期5.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本年新增贷款248.4亿元,超出去年同期83.9亿元,也位居全省第四,提前半年就已完成安徽省下达的全年180亿元的增长目标。截止今年三季度,全市银行存款是2012年底的1.8倍,银行贷款是2012年的2倍。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6%。金融供给日益丰富,设立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合肥科技农商银行等分支机构,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达11家。金融改革日益深化。积极开展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完成试点任务60项。完成市内6家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商业银行化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
目前,我市处于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从人均指标来看,2016年底全市人均GDP为1.91万元,是全省的55.7%、全国的35.5%;人均存款余额3.57万元,是全省的61.4%、全国的31.7%;人均贷款余额2.05万元,是全省的47.8%、全国的25.3%。从三产结构来看,我市的三产比例为18.3:44.3:37.4,而全省为10.6:48.4:41,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显示我市正处于向工业化后期跃迁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因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工业,所以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量大,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如信贷支持等形成强劲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支持,并为金融的改革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机遇。近年来,我市各大银行在全省行业内排名不断前移,反映了我市经济金融融合发展的总体态势。
目前,金融业所能提供的各项服务,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六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扶“小”助“大” 注入发展动能
针对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的工作的推进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抢抓机遇,拓展融资新渠道,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利用绿色通道政策,引入拟上市企业15家。目前,全市有2家企业上市、1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43家企业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报审和报备企业各1家、2家企业上报新三板在审,正在推进的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6家,今年省下达全年上市挂牌任务提前半年完成,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鼓励和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市级设立了规模14.5亿元的产业发展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信实、安元等子基金6支,首期规模达9.9亿元。全面打通各类债券市场融资通道,近3年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65.54亿元。在间接融资方面,信贷投放增长显著,截止9月底,全市贷款余额1441.2亿元,今年新增248.4亿元,同比增幅24.8%,增量居全省第5位,完成省下达目标180亿元的138%。新型银政担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38.55亿元,目前在保余额达51.84亿元,居全省第8位,其中今年新增556户、22.8亿元;“税融通”贷款累计投放11.8亿元,目前余额7.9亿元,其中今年新增3.9亿元;续贷过桥资金设立以来累计为681户企业续贷过桥39.5亿元。
同时,我市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入探索“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在金寨县开展了全国唯一“两权”抵押贷款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改革试点,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740万元,住房财产权贷款1526万元;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并投入运营。全市共发放“三权”抵押贷款4.5亿元。大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全力实施金融扶贫工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和强化扶贫主办银行制度,以涉农银行为主体压实金融扶贫责任,房款借款人年龄限制,下放扶贫贷款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全面推进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实施,精准落实“户贷户用”型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创新推广分贷统还模式。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工作布置,创新机制、破解难题、深入农户、服务到位,为我市金融精准脱贫做出贡献。截止8月底,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金额666.26亿元,居全省第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84万户、17.78亿元,贫困户获贷率21.61%,其中今年投放16.39亿元,为省下达年度任务的136%。支持大众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余亿元。
维护金融稳定,我市还实施了新举措。推动各债权银行通过稳贷、重组等一致行动措施,帮助困难企业化解6.73亿元贷款风险,占全省化解金额的9.2%,全省贡献度较高。近两年全市累计置换政府债务30亿元,成效明显。建立全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明确和压实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配合做好易租宝、泛亚等重大案件的处置工作,深入开展非法集资涉众风险排查,建立线索举报和检测预警机制,广泛宣传增强群众防范仪式。全面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和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及“回头看”行动,自觉治理乱办金融等乱象,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予以取缔。就重点企业以及个别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组织开展协调化解,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债转股,加强金融债权保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趋势较好。
金融手段丰富多样 保障民生不遗余力
在农村,“钱”往往成为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瓶颈。裕安区青山乡西岗村,返乡创业者孙跃在安徽裕安盛平村镇银行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创办了六安市火红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2013年,在资金短缺、四处借款无门的境遇下,孙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安徽裕安盛平村镇银行。在仔细了解核查了孙跃的具体情况后,银行为他办理了第一笔3万元的信用贷款,他用这笔钱买了养殖麻黄种羊的饲料,解决了燃眉之急。之后,盛平银行又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陆续为孙跃发放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5万元的扶贫贷款、40万元的创业贷款。据负责对接孙跃的客户经理郑新介绍,现在孙跃的合作社已经拥有黄麻种羊152只,挖筑27口水塘,加上米虾、龙虾、洋鸭、甲鱼等短期饲养产品,年纯利润在30万元以上,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羊。孙跃正筹划着扩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以合作社带动周围百姓共同增收致富。
金融发展是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准确把握我市金融改革发展的形势变化,明确了要坚定不移地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当前,我市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金融发展面临政策利好、产业发展、后发优势和改革创新“四大机遇”。中央、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在货币政策、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对我们形成重大政策利好。我市绿色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富有巨大潜力,“一谷一带”“一心一廊”建设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市“三农”和小微企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同时,我市结构调整以及去产能任务相对较轻,金融风险除房地产和政府债务风险外,主要为输入性风险,防范和处置任务相对较轻。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诸多有利发展条件。经济、金融共生共存,金融支撑有力量,经济发展有动力。今后,我市还将继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运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产业联盟走出扶贫新路
项习君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文/图
近年来,金寨县汤家汇镇镇立足产业优势,培育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实施“联盟+协会+农户”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发展产业扶贫的新路。
建联盟,“产业航母”搭平台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把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点。过去的五年,全镇流转林地、耕地2万余亩,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2个、家庭农场163家,农产品生产基地40处20000亩,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发展态势。但是分散式经营很难发挥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益。2015年12月,在镇党委、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镇内49个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组建“金寨县汤家汇镇特色农业产业联盟”,这是全县乡镇首家特色农业产业联盟。
“联盟的成立,使我们全镇范围内分散经营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中药材、茶叶、高山有机稻米、食用菌、蔬果、黑毛猪、山羊、土鸡等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整合一体。在这里,大家可以共享社会资源、共享商业信息、共享商业利润、同担市场风险。”说到联盟成立的好处,汤家汇镇镇长陈从红赞不绝口。“联盟成为我镇产业扶贫中的一首航空母舰,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全镇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产业联盟49家经营主体在该镇累计投资已达2800万元,基地面积占该镇主导产业65%,并且已经形成了“朵哈哈”金皇菊、亿牛有机米、金银山中药材、绿尔佳香菇等农产品品牌。目前产业联盟共49个成员单位,已带贫困户191户,发展各类项目基地2000亩,基地建设生产和三产服务上发展增收项目11个,年为贫困群众增加各方面收入1800万元。
强责任,能人大户展才华
产业联盟还选拔致富能人担任科技副书记和主任助理。“通过挂任村级领导职务,可以增强能人大户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从而增强帮带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自觉。”陈从红说。
产业联盟支部书记、理事长,银山畈村挂职科技副书记李隆双在银山畈村、上畈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药材,通过付给土地租金和优先聘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部分贫困户已摆脱贫困。
贫困户程东源家中共有6口人,其中4人没有劳动能力,或病或残,还有一个5岁的孩子,生活十分贫困。在联盟成员、金刚台村挂职科技副书记余本炎的帮扶下,程东源到他的黑毛猪养殖合作社务工,每天上午工作半天,每个月可以领到1200元的工资,并在年初赊给该户猪苗8条和饲料,现已出栏6条,获利5000元,为该户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
延链条,产业脱贫重长远
去年以来,产业联盟同“真思土”电商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在全镇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该镇研究决定在集镇规划区内新建产业联盟产业园,将分散在全镇产业联盟经营主体集中起来,同时结合红色旅游,在红军街建立电商一条街,目前共有30多家联盟成员入驻电商一条街。
“这样可以让产业联盟通过电商走向市场,促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生产格局。下一步,我们镇将更加注重发挥联盟作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注重政府引导,让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链接,发挥致富能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和脱贫攻坚互促互动、融合发展。”陈从红表示。
稻虾养殖撬动扶贫产业
程度厚 本报记者 王婷婷
砰砰砰……鞭炮齐鸣,烟花直冲云霄,几台大型的挖掘机挥动巨臂忙碌着,日前,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又一家“姚李镇合兴村稻虾种养合作社”在隆隆的鞭炮声中开工了。
近年来,姚李镇合兴村充分利用史河下游的区位优势和土地、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优质稻。产绿色米、养生态虾,已成为该村脱贫攻坚的主打品牌。截至日前,全村1.2万亩土地,已流转土地4000余亩,实行稻虾轮作,预计小龙虾产量20万公斤,无公害绿色水稻产量100万公斤,稻虾产值460万元,每亩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直接带动19户在册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了解,该村养殖基地通过三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一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流转金550元至600元不等;二是针对部分有劳动力、有发展思路、有发展潜力的“三有”贫困户,利用政府产业一次性奖补资金6000元,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的帮扶下,统一加入兴建稻田综合种养,参与经营发展,每户增收1000元左右;三是对于老弱病残无劳力的11户贫困户,村里将政府奖补资金6000元一次性投入到稻虾种养合作社,每年每户坐享红利600元。村里在与种养殖合作社签订合同时,都特别写上合作社用工,必须优先用村里在册的贫困户。为了促进脱贫,村里多措并举,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新办的卷皮厂,也带动和帮助了10户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由于合兴村紧临史河下游,优越的水利资源,迎来了不少投资兴业的有识之士,在此投资创业。凡是来发展创业的种养殖户,村里都积极地为他们协调土地,办理申报等有关手续,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去年,合兴村稻虾种养合作社负责人王勇考察以后,就立即决定在这里开展稻虾种养,“我是霍邱县三流乡青年,此前一直在上海、江浙一带做水产品销售生意,对于水产品鱼虾之类的养殖有经验,在合兴村搞稻虾养殖的准没错。”“眼下,俺们把田地流转给种养殖户统一管理,不担心荒芜了,每年还能得到600元流转金,闲余时间,还可以在村里小南瓜基地和卷皮厂干活,一天也能挣百十元,很合算。”贫困户邓帮伍说。
如今,姚李镇合兴村有了小南瓜种植合作社、莲花塘甲鱼生态养殖合作社、稻虾种养合作社等这些种养合作社,为该村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