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06
文章导航
 
夕阳佳苑

  母亲的“暖衣工程”

  刘兵

  孩提时,每到入秋,母亲就紧锣密鼓地实施她的“暖衣工程”。之所以称之为“工程”,因为它包含内容繁杂庞浩。母亲要把我们姐弟三人还包括父亲从头到脚“包装”起来,编织不同的帽子、手套和围巾,按我们的身高和体型,量身打毛衣毛裤,还要做过冬的保暖鞋。

  事实上,母亲平常就已经开始做毛衣活。她手巧,又肯学习,常与邻家老嫂子和大妈们交流各种针法,预测来年孩子们流行的毛衣式样,编织针始终不离手。隔一阵就有一件“佳作”问世,给家里成员带来惊喜。在这其中,就数姐姐最麻烦也最“挑剔”。她一会儿嫌毛线的颜色不靓丽,一会儿又觉得毛衣要打成高领更好看,要不就要在毛衣上织上花呀朵呀或小动物的图案,穿出去就是比拼着妈妈的手艺。我和弟弟以及父亲则不讲究,顶多只要求毛衣毛裤换个颜色,以证明是新打的。今年是银灰色,显得青春活泼,明年改成的绛红色也能体现出沉稳。再配上母亲编织的围巾、手套、形态各异的帽子和棉鞋,这就齐了。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身着“全副武装”的冬装既精神,又能严严实实地抵御着逼人的寒气。

  那些年物质匮乏,商场里根本买不到现成的冬装。羽绒衣、防寒服见都没见过。听说省城的大商场有皮衣卖,但标价让人咂舌,一般人家不敢问津。上海产的羊毛衫轻便保暖、式样和花色很是吸引眼球,可供货有限,一件动辄要七八十元,即使我们吵要,母亲总是“敬而远之”,不舍得买。于是,逛毛线柜成了她的最爱,自己编织毛衣的成本要低得多。买了新毛线,再把往年拆下的旧毛线掺杂其间,就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旧毛线还能编织成手套、帽子、围巾和室内穿的拖鞋。总之,在母亲眼里,每一根旧毛线都能派上合适的用途,实现了循环利用。在家里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她就是这样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母亲的“暖衣工程”里还有一项十分繁杂的活,就是给我们做棉鞋。县城的商场里好像没有棉鞋卖,几乎每个家庭都是靠主妇自己做。母亲为此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她跟着熟悉的“能人”学着做棉鞋,从放鞋样,纳鞋底,上浆,镶入棉花到选择鞋面,请人一步一步悉心指导。那一年,她做的棉鞋看上去有模有样,实用保暖。给姐姐做的棉鞋是红色灯芯绒鞋面,鞋头缀着小花,漂亮至极,让小姐姐爱不释手。天还不怎么冷,她就迫不及待地穿到学校去显摆。我们父子几个的棉鞋则是镜面色的,摸上去柔软舒坦,穿上脚顿觉得暖融融。在整个寒冬,我们很珍惜母亲的劳动成果,所有穿的冬衣和配件十分爱惜,尽量做到少损坏。每次看到我们穿戴齐全,暖暖和和、意气风发地出门,母亲脸上总是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来,母亲老了,眼力退化,双手僵硬,再实施“暖衣工程”力不从心。况且现在市面上啥衣物都买得到,既防寒又洒脱的皮衣等已不是“奢侈品”。尽管如此,我们仍十分怀念母亲做的过冬衣物,朴实耐穿,简洁暖和,因为它们蕴含着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意和温馨。

  父母的事放心上

  张帮俊

  在外面吃饭时,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父亲在电话中问我有没有时间,如有时间的话,回来一趟,帮我搜索下电视节目。当时,我正与同事们喝得尽兴,就对父亲说:“知道了,等有空的时候,我会回去的。”父亲没多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说:“少喝点酒,早点回家。”然后,就挂了电话。

  我接完电话,照样喝酒。等酒席散了,都九点多了,这才想起父亲要我办的事,急忙往父亲家赶。到父亲家时,见屋里的灯还亮着,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就问父亲:“电视机不是有信号了吗?”父亲说:“找隔壁小李帮忙弄的,指望你,黄花菜都凉了。”父亲起身,从厨房里,拿出一袋卤鸡蛋说:“知道你爱吃这个,拿回去吃,早点回去吧!路上小心。”我手捧着热乎乎的鸡蛋,心里感到特别难受。父亲让办的事,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可父亲却只是淡淡提了下,并没有太多的责备,反而,关心起我来。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小时候,我上幼儿园。不管父亲工作多忙,哪怕是请假,都会按时去幼儿园接我回家。从来不会像我现在那样说:“等我有时间,再来接你吧!”开家长会,明知道,儿子的成绩不是很好,去了很丢面子,可是,父亲还是会去,而且还特意坐在第一排,老师稍微夸赞我一下,父亲都会高兴得一路哼着小曲回家,还会买点平时很少吃的卤菜,喝点小酒。我知道,他这是为我高兴。

  如今,父亲渐渐老了,有求于子女的事情就多了些。可父亲知道我工作忙,一般小事情,都不想麻烦我。隔壁大叔家,一有什么事,几个女儿、女婿都跑过来,抢着帮忙。有时,别人跟父亲开玩笑说:“你儿子呢?怎么不让他回家帮忙。”父亲总是笑着说:“他工作忙,要是有时间的话,肯定会来帮忙的。”父亲这是在别人面前为我说好话,其实,他心里也想儿子经常回家来看看,帮着做些事情。别人哪怕说一句“你儿子真不错,知道孝顺父母了”,他听了,心里比什么都高兴,现在想来,这点奢望真的一点都不高。

  做子女的,一定要将父母让你帮忙办的事放在心上,认真办好,这样,也是让父母亲得到一丝慰籍。

  孝心需要耐心

  郭雪强

  认识一位诗友,她的父亲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已经三年多,由她和兄长姐妹每人一周轮流伺候。那天,我去郊区那个村子拜访诗友和她的父亲,一进院门就看见院子里扯开的一根晾衣绳上搭着刚刚洗就的尿布、床单和衣裤,诗友跟她的父亲都在院子里,老爷子坐在椅子上像是出来晒太阳的,诗友正拿着手绢帮老爷子擦拭从嘴里不断流出来的哈喇子。

  诗友说:“老父亲大小便失禁,一不小心就会把大小便解决到裤子里,所以每天都要洗涮这些尿布和衣裤,跟照顾婴儿差不多。”说这些话的时候诗友的眼睛里闪着不易察觉的光,她接着说:“我父亲大脑是清醒的,每当他看到我帮他洗尿裤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流眼泪。”这让我想到跟犹太人谚语很类似的一句话:“当父亲帮助孩子时,孩子笑了;当孩子帮助父亲时,父亲哭了。”我很直接地问诗友,每天都要做这些事,难道不厌烦吗?她的前半句回答很普通,她说:“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是啊,这样的话我听过很多遍,读过很多遍,能说出写出这句话的人大部分都有孝心,她的后半句话却让我如梦方醒,她说:“我觉得一个人光有孝心还不够,还要有耐心才行。”

  孝敬父母,不是表面上给父母买点好吃的,添几件新衣服,而是很有耐心地陪他们聊聊天,在他们生病不能自理的时候,帮他们做任何事,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一遍一遍地教我们走路、说话、拿筷子一样。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就是孝子们缺乏一份耐心,长久的孝心才是考验一个人美德的标准。

  一个朋友在医院伺候老母亲历时两个多月,深知侍奉病人其实是个很艰辛的过程,他告诉我,要有足够的耐心你才能在实践中体现你的孝心和行为,人在病中时脾气很古怪,喜怒无常,无缘无故找茬,每当这时,你得做好受委屈和绝不计较的准备,耐心地继续做下去,如果这一关都过不去,那你就谈不上孝。

  想想我自己,曾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是个有孝心的人,可跟母亲在一起,听不了她几句唠叨的话就不耐烦,在家里待不长时间就匆忙离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无助感就会越来越强烈,需要儿女们有耐心地陪伴,甚至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哄着他们、宠着他们。

  铸造新时代的丰碑

  周启仁

  丰碑

  原本是一块顽石

  当它被镌刻时

  才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画卷

  一个字两个字......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起笔才是最难的时段

  谁能想到那闪光的一划

  星星点点

  却汇成了燎原的火焰

  谁又能想到问世时那么纤弱

  成篇时

  如巨龙腾飞世界东边

  几度风雨

  千百次锤炼

  高高举起双手

  捧出缤纷灿烂的春天

  在那一穷二白土地上

  撸起袖子建设自己的家园

  走过弯路

  淌过急流险滩

  大起大落

  一步一步

  谱写强国富民篇

  沿着改革开放的路线

  腰包鼓鼓 人人笑颜

  世界每个角落

  都能见到这张脸

  中国制造

  中国声音

  中国方案

  字字落地有声

  事事立地顶天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响起

  宏伟的目标已经扬帆

  谋人民幸福

  谋民族复兴

  谋世界和平

  谋国家发展

  初心不忘砥砺行

  凝心聚力意志坚

  伟大的中国梦一定梦圆

 选择年月
<2017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医疗保健⊙夕阳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