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庄村农民变了“身份”
本报记者 曹辰 余浩
今年以来,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试点在我市各地不断涌现并开花结果。那么,“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是否已成为村集体经济有效增收方式?又是否能够让农民群众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11月20日走访了“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的金安区木厂镇新庄村。
从美丽乡村到改革试点镇,要“面子”更要重“里子”
新庄村位于金安区木厂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农业总人口2315人。自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后,通过省市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新庄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于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村,并入选农业部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然而没有过硬的村集体经济作为支撑,农民群众不能真正富起来,没有了“里子”的美丽乡村就只能是徒有其表。“新庄村地处省级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氛围浓厚,群众思想也相对活跃,这些都为我们在该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基础。”木厂镇镇长王国成告诉记者。
2016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新庄村正式启动,通过成立组织、宣传发动,清产核资、建立台账,成员界定、编制名册,折股量化、设置股权,建立三会、成立组织,后期运营等6个步骤的陆续实施,该村资源性资产236亩鱼塘确定折股资产236万元,经统计符合“股改”界定标准人员共777户2315人,并成立了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六安市四棵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从“靠天收”到保本分红,稳定收益打消当初疑虑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天生具有“靠天收”的不稳定性,如何让折股资产投资风险可控、收益稳定,成为该村试点工作的关键。
“刚开始,我们是有疑虑的,毕竟这么多年来,在村里搞农业生产的大户们亏本的也有不少,这236万元投到什么地方能不亏钱,还能赚钱给我们分红,我们心里也没数。”70岁的黄传祥是新庄村塘坊组的村民代表,也是2315个“股东”中的一员,他的疑虑也正是摆在镇村两级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这里的甲鱼一年产蛋近1000万枚,大部分销往合肥、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光卖甲鱼蛋一年纯收入就能达到200万元左右,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在新庄村金新甲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本春笑着向记者算着他的生意账。而他从事甲鱼养殖承包的200多亩水塘,正是新庄村的主要资源性资产。
“我们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按用途分为资源性资产、基础设施类资产和公共服务类资产,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类资产以及公共服务类资产没有经营效益,所以无法列为折股资产,我们也就只能在这236亩水塘的资源性资产上做文章。”该镇农经站长邵普才告诉记者,当初村里把这236亩水塘承包给老曹时也是慎之又慎,在经过多方考察和了解后,村里专门召集2315名“股东”召开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由六安市四棵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独立法人企业身份代表大家与金新甲鱼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承包协议,590元一亩的租赁价格也让大家十分满意。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股东”,转变的不仅是身份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于盘活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激活农民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其中,由村民向“股东”的转变尤为新颖。而在这身份转变的背后,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试点改革开始,我们都是全程参与的,镇里不仅带我们到外地学习,还经常召开大会听取大家意见,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70多岁的郑俊田是新庄村玉民组村民,作为村民代表,他代表玉民组全程参与了村里的试点工作。他告诉记者,通过开展改革试点,新庄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每年的经济收入直接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目前,新庄村已实现道路硬质化,渠道衬砌化,农田林网化,除了上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集体经济在村级公益事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新庄村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达到超过全镇平均水平11398元,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为该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拓宽集体经济投资途径,寻找合适合作伙伴,再发展再壮大,为村民带来更大效益。”木厂镇党委书记戚成功对记者说。
新庄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走在金安区前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为该区改革试点工作的进一步铺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今年9月29日,该区印发了《六安市金安区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方案》,对全区“三变”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初步拟定在翁墩乡、横塘岗乡各选择5个村进行改革试点,并准备后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