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超 鲍传斌 本报记者 程传军
初冬的暖阳洒落在金寨县果子园乡吴湾村的山岗上,到处呈现一派和谐宁静。就在这山下的田间,一名中年男子正为其创办的苗圃种植基地修剪打理,他就是回乡创业成功人士金诗浩。当初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回乡创业的他,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创业大户了。
偶遇“春风”,让创业的种子生根发芽
自小家境贫寒的金诗浩,在初中毕业后便到上海务工,由于个人诚实守信,工作勤恳务实,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成立了上海市茅草棚农家乐,自己当起了老板,但是金诗浩却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
迷茫的他于2014年回乡过年之际,偶遇金寨县举办的“春风行动”活动,让他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当时我就眼前一亮,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缺少的是什么了,那是根,是对家乡深深地眷念,我要把我这些年所学的知识、我的才能奉献给自己的家乡。”金诗浩如是说。
筹备资金、流转土地、选择良种……金诗浩说干就干,在当年年底,就筹集资金3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雇佣贫困家庭劳动力30余人,真正开始走上回乡创业之路。
执着坚持,让创业之苗茁壮成长
在谈到阻力时,金诗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阻力,这一块就大了,当初,亲戚朋友都不怎么支持,有的还持反对态度,他们总觉得,这份工作不是很体面,资金也很短缺,基本上都是靠找亲戚朋友借,技术也很有限,都是自己慢慢摸索的,销路就更不用说,一片空白。”
起初一年多的时间里,金诗浩起早贪黑,奔波在田里山间,观察植物习性,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查阅资料,实在不行,就询问行家里手或农业专家,逐渐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
克服了技术上的难题,接下来就是销路问题了。金诗浩说:“只有了解市场趋势和政策信息,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多年来,金诗浩奔赴于附近几个市县的苗圃市场,近到六安、黄冈,远达合肥、武汉。“如今,我们已在附近的几个市县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下一步打算是进入网销。”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2015年,金诗浩种植的苗圃获得了丰收,扣除成本和支付的农民工工资,还净赚了十几万元。当地农民不禁感叹,“做农民也要有文化、懂技术。”
助力扶贫,让创业之花朵朵开
初冬的大别山,天气寒冷。站在种植基地的田埂上,金诗浩微笑着说:“2016年,果子园乡为我送来了30万元的扶持资金,利用这批资金和收益的十几万元,我已将规模扩大到了300亩。2016年的行情也很好,300亩苗圃净赚了6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15户贫困户共种植苗圃47亩。”同年,在果子园乡政府的帮助下,金诗浩对自己成立的金寨县恒发家庭农场进行了改组,采用股份制,实行统一科学管理。
2017年,金诗浩为响应金寨县委县政府“产业推进年”的号召,继续扩大规模,同时采用转租倒包的方式,把自己流转的土地承包给贫困户,带动76户贫困户共种植生姜155亩。现今,种植基地的面积已由当初的100亩扩大到了480余亩,种植品种也由以前单一地种植苗圃转变为苗圃、蔬菜等多元化种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金诗浩在创业经历中坚信的质朴哲理。如今,金诗浩希望能够发挥种植基地的引导效应,鼓励、带动和支持更多的人回乡创业扶贫。金诗浩说:“扶贫工作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习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托付给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