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老街
戚业胜
这里,是华夏大地的经济强省;这里,是崇文重教的六朝古都;这里,是江苏南京的高淳老街。
老街位于高淳区淳溪镇。建于宋,兴于明清。历经900多年光阴,得以保存下来。大川、山麓、湖畔是街的地理优势;桨声灯影,壮观文庙,江南贡院是街的人文标识。在历史的岁月里,凭借多项桂冠,成为国家4A级文化街、旅游街、富民街。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南京部队服役。节假日出游,曾慕名去过一回高淳老街。2017年春日,应友人之邀,又一次故街重游来了。江南的街,长三角的街,如似城市的符号。江北的人看了,一次比一次的收获多——眼眸亮亮的,心窝暖暖的;人生的秘密,时间的秘密,仿若刚刚起航;用一个时兴的词汇表达,自己真想在这样的老街,做一名滋哺时代的“创客”。
老街一如铺满文化元素的跑道。从红色传承、古建筑、石板街道、民俗民风、石木镂雕等可以看出。街道两侧楼宇形制,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合面式前店后宅;店铺多为三间单元,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天井,形成院落;在江南建筑中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单檐悬山式风格;挑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垛、墙、横桁、楼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精美木雕、石雕,或人物、或动物、或植物,栩栩如生,工艺精湛;临街建筑,风格独特,木结构斜撑,额枋部位施雕“五路财神”、“连年胡余”、“麻姑南寿”、“玉川品茶”、“太白醉酒”、“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渭水河”、“郭子仪做寿”等历史典故与花草吉祥文饰;门面两侧伸出檐柱外处,山墙侧的上身墙处,墀头分上中下,三部分外挑,上部分砌成龙口含珠,中下两部分雕垫花,圆线凹进凸出,变化多端;建筑既江南韵味,又揉进徽派风格,身临其境,尽显博大精深,隽永持重。
放眼历史长河,慕名来老街看风物场景。可以去关王庙、扬厅、乾隆古井、高淳民俗馆、高淳民俗表演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新四军高淳办事处旧址、耶酥教堂遗址,很有看头;城市灵魂,生态老街,古色韵味,文脉图腾,尽在其中;以民间艺术表演为例:有打水浒、荡旱船、打莲湘、挑花篮、打锣鼓、蚌仙舞、跳五猖、大马灯等,够人捧腹大笑的;这里的古色古香,江南风情,人文观照,可圈可点,2012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文明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金陵第二夫子庙”。
把特色做到极致。坚持本土推崇,坚持活化记忆;因文成景,因街致富。店主们把弘扬物品文化放在首位,铢积寸累,接续传承。突显地域特色,兼顾游客喜好;突显知名品牌,兼以品种多样;突显诚信商事,创建百年老店;守得住那份初心,耐得住时光淘洗。当我把视阈投向林林总总的商品时,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满街粲然的时空坐标里,仿佛是一种文化意象。老街的河,从宋明清一路流来。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以不同的形式赓续着。树匠心,育匠人,亘古至今,涅槃成现在的模样,现在的辉煌。
这当中有一家叫作“梅家鞋铺”的老店,上次去也在此驻足。店主梅老先生已是寿登耄耋,个子高挑,身板清瘦硬朗,面部浓浓两道长寿之眉,更添其一派仙风道骨。他坐一张半高的小竹椅,面前摆放着几排大小不一、色泽鲜艳的手工布鞋。惜其布鞋款式面料、做工精细,购鞋的同时,与他闲聊了一通。原来老人乃土生土长的本地人,15岁跟了姐夫学做鞋,这门手艺让他养活了一家人。
我在这店堂四下里瞅了,梅老先生还真是这条老街的亮点之一。两副玻璃镜框里高挂着的对联就很有来头:一副通俗而明晓,出自一位书家之手——千针情深纳百层布鞋,双足踏实立一生气节;另一副多了点书卷气——游山直上多豪兴,踏月归来少俗尘。虽然说的还是鞋子,却有了古诗词的情韵。再往墙上看,有不少外国友人或港澳台同胞在店堂与梅先生的合影。2014年青奥会期间,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巴赫,专程来店里欣赏梅先生制鞋手艺的情景,这些也都由相机记录在案。精神矍铄的梅老先生有几分得意地介绍说,电视台的多个频道还来他店里拍过片子。
我由此而想开去:走过不少地方的老街,大都是卖一些不同地域的商品,缺的恰恰是老街里该有的那种人格化品牌形象的气息。而气息是从何而来?应当是有一些如梅先生这样的老人,老人的身上仍然会有让人留连的老故事,他们才是老街上真正的“街宝”。我们常说保护文物,不仅要保护建筑,更要保护这些品牌、传承人。有老人在,有传承人在,老街老宅子的气息和文脉就在,游客们大老远来,要看的其实正是这些鲜活而生动的历史遗存。
逝去的都将随着历史的尘埃不复存在,遗留下来的老街还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长江一路凯歌,在绵延横亘的华夏大地上接受着我们的崇拜。是长江的滋润,养育了岸边石头城人的智慧和聪颖,他们仅仅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缩影,他们用最淳朴的生活方式,向我们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我回望老街,老街的脸庞俏俏丽丽的。被注视过,被钟情过,被抚摸过,被保留过。一些时光落在来路上,无声地注视着它。一丝光亮,照在额头上,那些镂雕愈加深刻,愈加坚定,愈加老迈。一块青砖敲响了沉睡的记忆,光阴一跃而起。那货郎担的叫卖声,那临窗而倚的巧笑嫣然,那铿锵有力的梆子声声,那密密的秦砖汉瓦,那精制的斗拱飞檐,那轩窗半掩的古色古香,那彼此牵系的栅栏篱笆……老街的眉心舒展开来,自是经历了数不清的平平仄仄,才有了今日从容自信的悠悠远远。曾经想要求有一条生路,如今却得以烛照情愫。
我徜徉在老街,老街的目光温温润润的。也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经历了高低错落,更经历过灾难幻灭。它咬咬牙,挺挺身,居然一口气走到了现在。它隐居在固城湖畔,游子山麓,接受时光的迁徙对照,坦然接受世人垂询的目光,并赞之以文化桃源。抬脚踢中一块砖头,也许比这城市生存得更久远。随手打开一扇花窗,就是天人合一的融洽。一个又一个黑夜如潮水般漫漶上来,耳边是一浪接一浪的车水马龙。它们喧腾着,向老街宣告着更多新生代元素的到来。而老街的砖、瓦、条石、树、天井、挑檐、鼾声,还有月光,都和老街一样的老,像祖先,像英雄,像隐士,老是老了,却不会故去,老街一点也不孤单。
仔细想来,老街也好,老巷也罢,人们来到这里到底寻找的是什么?我想,是日常生活的真切面孔,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某种也许不该忘记的情怀与精神。

提酒扣荆扉
吴孔文
冷雨潇潇,凉风四起,夜来灯影泛黄。屋内,锅中晚膳热气腾腾,桌上碗碟次第排开,声音略为嘶哑的收音机播放着《林冲夜奔》。一只猫跳上桌子,又从桌子登上灶台。回眸一望,黄昏满院;两枚琥珀,三寸微光。
这个时候,需要朋友,需要温暖。提酒扣荆扉,步子不疾不徐,声音不大不小,柴门开启,“吱呀——”一声,门口斜出一面光屏,冷风从外面往里灌,热气从内往外冲。两股气流相遇,形成一片小气候。
人这一生,需要有布衣之交:接地气,亲稼穑,知冷暖。虽不能为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但能对你掏心窝子,告诉你“手雷不是树上结的”。有酒的时候,会想到你,不远千里,提酒来看望。一院梨花雨,客敲竹下门,乡野的人家早已张灯结彩,为了远客的到来,精心准备了好多天。
人这一生,也需要有些小爱好。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沾一点,不为过。“人无癖好不可与交”是有些道理的。清教徒般生活的人,身藏毒素者不乏其例。媒体上说,国人每年饮白酒,若以立方计,大约与西湖的水量相当。若加上啤酒、黄酒、果酒、红酒,能否跟东海水量有一比也未为可知。饮者芸芸。多几个酒友,应该不算坏事。
每年,我都喜欢提酒去乡下拜访老徐。秋后的田野一派肃静,经霜的树叶红黄杂糅,墙根下坐着晒太阳的老者,鸡仔们在稻场上走来走去。坐在老徐家的大院子喝酒,月上东天,星斗如玑,秋凉沁骨,一盆土鸡被我们啃得只剩下满桌骨头。晚上的村庄太过安静,总让我不习惯,夜半醒来找水喝时,远处有犬吠,近处有老人咳嗽。偶有人家开灯,并从屋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不过很快灯息夜静。四周虫声如潮。
有时,我也会去坊巷深处拜访老陈。街道两旁房舍峥嵘,人家大门紧紧关闭,院内桃树、梨树、杏树虬枝横斜,伸出墙外,天然成画。老陈无太多爱好,下班之后把自己埋在书房里,读读闲书,敲敲小字。在他家,我俩品酒,聊天,无话不谈。晚上十点过后,街静人稀,冷气袭人,老陈带我到街头吃夜宵。摆摊的老夫妻,不言不语,但彼此配合默契。我和老陈交谈时,他俩笑眯眯地站在一边听,且不时向我们碗里加热汤,嘱咐我俩吃好喝好。
在小城,常有朋友提酒来看我。骤雨初歇,空气清新,风中有花木香味。几个好友,相聚于不大的饭馆内,推心置腹,山呼海啸。酒后结账,老板一再折扣,唯恐我的钱花得不值,下次见面时尴尬。
市井之中,茕茕独行者多为怪杰,往往一肚子不合时宜,升斗小民则大都有三五个清淡知己。
提酒扣荆扉,酒菜穿肠过,清风心中留,一隅生暖,灯火可亲。
冷 爱
潘 梅
冷清的夜,听秋虫轻吟,煮上一壶红茶,暖身;拜读着友人的著作,暖心。在我身边,一直有着很多个优秀的人,我欣赏着,深爱着,仰止,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中有两位很是特殊,于我而言,亦师亦友,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是玲,一是桌上这《美丽语文》的作者——晓武。他们是我可触摸到的实体偶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工作的方向,并在我浮沉人生时,引航。
玲,温婉、智慧,美丽是生活赐予她的礼物,优雅是她回馈生活的态度。从我第一次听她在城北小学的赛课到她在六安数学教育领域里成名成家,仿佛只是瞬息转眼。先天的慧根很重要,后天的努力更重要。也许,就在我浑浑噩噩的京瘫中,她已经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我在她面前可以全无形象地放肆大笑,或因女人间的小私密;也可以肆无忌惮地痛哭流涕,如孩子,贪婪地寻求她的糖果和慰藉。白驹过隙,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岂是“友谊”二字能轻描淡写的了的?
晓武,我一直被他桀骜的才情与不羁的个性所折服。可是,这样的他不是应该住在金色云层之上的神邸里?为何形单影只坠落凡间?为何会让自己洁净的衬衫上,偶然弥散着尘世的烟火味?晓武,总会让我想起悟空。悟空,在佛教用语中,了然一切事物虚幻不实,变灭不常。这,或许只是我对他的期待吧!也许,是我不够了解他,也应该不愿去了解,强行将他绑架到我给他设定的神位中,就已经足够了。或许是不愿见他有天也会逐流俗世红尘里?或许是不想被那偶然的烟火味刺鼻?终究,是我太自私,不忍偶像的幻灭。晓武,身处红男绿女的喧嚣中,却偏偏习惯性自我放逐到蛮荒之地,无论他处于怎样的位置,回馈给生活的态度却总是一样的,永远挣扎着、错位着,让心无处安放。是不是但凡持才傲物者,都是这样的矛盾综合体?我想,晓武还应该是个无趣的人吧!总在我疯到乐不思蜀时,淡淡来一句:“姐,你小说杀青了?”“姐,你论文写好了?”清冷的声音似这如水凉夜,轻易地将已经把头埋进沙里的如鸵鸟般的我,拽回了现实,还不得不斗志昂扬。我咬着牙,很想告诉他:“去吧,神域需要你!”他高冷地解释,他不能贴着云端飞翔,他还得站在土地上折腾。我回他,就当你有双隐形的翅膀!他露出格式化的微笑:有多少理解,就有多少误解。无论我对你有多少误解,可是晓武,谢谢你!
摘晓武《美丽语文》中诗一首《相思》:晚来的风/摇曳烛影/惊醒了/卷缩在梦中的冷/北去的雁/衔去相思/伤感了多少西风/系在窗棂上的眼神/枯瘦一地的黄花/寂寞了一个人的黄昏/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耄耋诗情
鲍家骅(94岁)
老有所依(一)
人生易老又何妨,自有良方促寿长。
运动常常徒步走,推敲日日赋诗忙。
纵来寒暑开空调,不屑晨昏饮杜康。
乐水乐山乐晚景,夕阳红艳媲朝阳。
老有所依(二)
白发银须喜欲狂,只缘老伴赛徐娘。
晚陪小酒和心血,午做鲜汤补健康。
常对荧屏观世态,更将笔墨颂甘棠。
欣然爱作黄昏颂,寿共行天月月长。
重阳节赞
无风无雨过重阳,耄岁淡忘两鬓霜。
觅趣登高舒望眼,秋光无限赛春光。
周孝璘(93岁)
春
昨日梁间闻燕语,今朝庭院玉兰香。
春风试马驰何疾?绿遍神州万里疆。
夏
门外栀香雏燕飞,池边风静柳丝垂。
榴花满树红如火,夏日乡居景四围。
秋
霜枫一片灿红叶,篱菊千株展异姿。
满目秋光如画卷,自然才是最佳诗。
冬
几首新诗灯下裁,不知飞雪落楼台。
朝来惊见庭前树,恰似梨花一夜开。
何晓明(92岁)
沁园春·皋城广场
大厦凌空,淠水分流,场地如茵。有通灵神兽,思萦法祖,燎天火炬,彩布卿云。黄浦滩前,八一塔下,风物人文各写真。尤堪赏,这喷泉峡石,绿地芳林。
六安今古名闻,踞大别长淮扼要津。本皋陶古国,红军故土;三河渠网,百里楼群。服务功能开新理念,生态名城价益珍。花飞处,可休闲娱乐,脱俗超尘。
沁园春·万佛湖
万佛高峰,万顷平湖,万道丰源。落江淮岭上,银河泛绿;水云间里,蓬岛浮烟。叠阁廻廊,徽风皖韵,碧树丹崖闹里闲。身疑是,在稻花香处,世外人间。
中华名胜湖山,有多少难能数得全。像杭州西子,浓妆淡抹;滇池蟹屿,苇地萍天。泽汇洞庭,江流彭蠡,独此人工别样妍。难能及,写诗情有境,画意无边。
沁园春·临淮岗
千里长淮,一架飞虹,楚尾吴头。望上游面阔,平湖白浪;下方岸浅,沃野清流。驻雨行洪,天随人愿,手把开关任自由。凭调控,见潮升潮落,云起云收。
古来灾害无休,痛遍地哀鸿历难愁。仰中枢决策,河山再造;巨龙调水,蓄泄兼筹。锁汛滋原,居安旅旺,绝代工程举世讴。风情汇,那丰碑矗处,花好人稠。
张文圣(91岁)
深院月·颂一带一路
丝路貌,焕然新,万里迢迢若比邻。共建共商和共享,设施联动促双赢。
丝路舰,碧波翻,海上交流大道宽。大国担当凭实力,再增千亿助扬帆。
丝路会,论通联,引领全球梦共圆。欧美亚非遥万里,北京峰会五洲连。
鹧鸪天·全国森林旅游模范市
大美六安如画廊,葱茏绿树遍城乡。
森林创建三同步,花卉栽培四季香。
红土地上绿衣妆,宜居宜业亦宜商。
旅游产业前程灿,示范殊荣闪丽光。
谒独山革命旧址群有感
牺牲奉献老区魂,红色基因永继承。
前辈捐躯歼敌寇,后昆喋血卫和平。
当思烽火硝烟日,不忘初心赤子情。
信念忠诚跟党走,山河面貌焕然新。
龙井峡印象
吴厚传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山势平缓而开阔处,有一坡岗,两株参天大树傲然屹立,格外引人注目。
《诗经·大雅》开头中的一段文字,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这两棵古木,它生长在龙井峡景区入口附近,去年与它们初次见面,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天气晴和,舒爽宜人的国庆假日。几位同学商定好利用难得的假日闲暇,一起自驾去岳西游玩。顺六寿路,走六潜高速,过了六安南就进入了山区,穿过一条条长短不一的隧道,一座座高低起伏的黛色山峦被抛在了脑后。行车两百多公里,傍晚到达了霍山县磨子谭境内的龙井峡景区,住在一处农家乐。因几个地方的同学很久不见,又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味道,于是抛却顾忌,开怀畅饮,都喝多了点,一夜酣睡,第二天醒来仍身体困顿。
龙井峡,就是龙井河大峡谷,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磨子潭镇堆谷山村,临近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景区,村内不仅有龙井河大峡谷,还有刘邓大军驻军宿营地等自然与红色景点。
龙井峡以山高、水秀、石怪、瀑奇而著称。尤其瀑布出名,最大的一座是龙井潭瀑布。于是我们走进林木茂密的山路,寻访此瀑。一路上沿着峡谷奋力攀登,景随步移,一会儿巨石挡道,一会儿水流湍急。来到了半山腰,向深涧谷底望去,白茫茫一片,像堆雪;下到河谷靠近一看,又似薄霜。这种奇观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是河床边上的花岗岩的颜色,我无法分辨那是山石的原色还是被山泉水常年冲刷而形成的如此景象。继续前行,终于见到了龙井潭瀑布!瀑布高五十米,宽三米,是峡谷内水量最大的瀑布,因其形如蛟龙入潭故名曰龙井潭。近前只觉一股凉气袭人,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玉珠飞溅般的水雾把五十米之外的观景台都打湿了。站在台石上神清气爽,忧思两忘。传说当年七仙女下凡路经此地,见龙井河在此断流,感慨万千,摘一缕青丝悬于两山之间而形成此瀑布。瀑布下的龙井潭,面积约两百平方米,潭深水急,万年不涸。我们很自然地张开双臂,似拥抱又像飞翔一样张开姿势,“咔嚓”一下定格在手机里,成为永恒。
顺着登山步道盘旋上下,饱览了深秋的山林美景,呼吸着香甜的空气,墨绿而幽暗的山谷横在眼前。正在疑惑间,一抬头,远处山峰变得亮瓦瓦的,原来东方的灿烂朝阳从山谷口照进来,射在山尖上,让人心头亮堂了许多。政府为开发宝贵的绿色生态资源,造福于群众,还新修了一些钢板栈道,便于登山者攀行。路上就遇到几个挎着缆绳进山攀岩的“驴友”,还有背着大行包准备安营扎寨的“睡客”。
整个龙井峡景区只走了约三分之一,往上去还有太极谷、龙门跳瀑布、龙王樽瀑布等景观。
此行的“景之最”说是龙井潭,但下山回来在景区入口特别引起我注意的却是两棵古木。明堂山的古树名木倒是很多,早有传闻,我们本意去寻访,不想在此也可遇见。在山腰上有山泉水出口,管理人员用细管子将水引了下来,汩汩而流,煞是喜人,手捧了一些喝到嘴里,清甜甘冽。两棵大树就长在斜对面的坡岗上,修竹掩映中,只见翠竹青青,巨树参天。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绝佳之地,很有韵致,更兼灵气。
苍劲挺拔的古树,气质高洁的修竹,生长在这个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山上和风吹拂,阳光普照,又加之雨露滋润,因此这一片坡岗美得惊艳,美得令人心动。正所谓“清气润竹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也如造林,不仅要有好的环境,适可的养料,更需要洁净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是对自然美景情有独钟。当地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切合国家生态扶贫政策,将旅游脱贫做得风生水起。
龙井峡是近年才开发的自然风景区,人们赞叹它的纯净、优美和典雅。正所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面世天下惊。”
采撷秋光(外一首)
史红雨
捧一捧菊黄,
抓一把暗香,
我在采撷,
今年最后的秋光。
把片片红叶,
排进我的诗章;
听只只白鹅,
尽情高歌引吭。
我走在田野,
稻谷已经归仓;
我走在山村,
柿子探头院墙;
我仰望蓝天,
大雁排成一行;
我走在湖湾,
芦苇随风摇荡。
我走啊走,
将走进冬的世界,
去迎接梅花绽蕊,
大地银妆……
菊花吟
采一朵菊花,
闻一闻雅香,
秋的味道,
在心中流淌。
东篙下,山道旁,
你用姿色,
迎接寒风的凄凉。
没有牡丹富贵,
不像红杏出墙,
但你进入了古人诗行。
是谁,
让陶渊明把南山眺望?
是谁,
让李清照顾影惆怅?
是谁,
助了苏东坡的酒兴?
是谁,
点燃了黄巢当青帝的愿望?
是你,菊花!
因为你铁骨柔肠,
因为你笑对严霜,
因为你超凡脱俗,
因为你代表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