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件完善到软件丰富
——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新实践
新华社记者 韦骅 朱翃
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重镇,上海市的全民健身整体发展水平同样保持在全国前列。近日,记者在上海调研采访中发现,围绕着“设施更完善、活动更丰富、指导更有力”的总体目标,无论是在居民小区还是黄浦江边,上海都在努力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
引入“共享”运动场 让设施更完善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不断努力,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从过去的1.72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83平方米,而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将这一数字提高到2.4平方米。”而除了扩大场地面积,为不断改善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环境,上海市政府也加大投入,对已有的设施进行升级优化。
在静安区,记者看到了全市首创的“共享公共运动场”试点。在原有普通篮球场的基础上,该运动场通过建立入口智能闸机、摄像头、语音广播等设备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线上远程管理。
静安区体育局局长俞彪说:“该运动场采用手机扫码出入以及后台视频监控,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收费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升运动体验。”
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的元丰花园小区,记者了解到,针对小区内存在“总量小、种类少、设施旧”等瓶颈问题,在区体育局的支持下,该小区打造了占地180平方米的益智健身点。除了更新传统有氧练习及康复保健类器材,改造后的健身点还新设了背腹肌训练器等综合性力量训练器械、益智类健身器材轨道棋等,开放至今广受欢迎。
此外,上海各级政府还将全民健身设施纳入重大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布局,比如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作中,把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体育设施作为重要内容,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健身休闲服务。
“三轮驱动”为依托 让活动更丰富
去年的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在申城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为进一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让更多人爱上体育运动,首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今年应时而生。
除了丰富多元的联赛体系,城市业余联赛继续坚持管办分离,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并转的运作模式,联赛所有项目和赛事均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办单位,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以篮球为例,国内连锁体育场馆品牌“洛克公园”承办了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篮球项目的比赛。其创始人戴富祺透露,在赛事体系设计上,篮球项目实现了“横向联动”,即打通社会各界,联通不同的赛事层级,把民间的赛事和政府办的赛事通过城市业余联赛将它们汇集到一个平台。
“通过与上海市体育局的合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来我们与各个区的合作门槛降低了,二来就是提高了我们办比赛的公信度。”戴富祺说。
“运动健康JIA” 让指导更有力
徐彬告诉记者,到去年年底,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已占到了常住人口的42.2%,这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追求数量之外,还要追求质量。大家都在跑马拉松,从另外角度来说,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把膝盖跑坏了,把身体跑垮了,虽然比例小,但绝对数量还是很大。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指导,也是我们重点突破的一个方面。”徐彬说。
为了帮助市民提升运动健身科学化水平,上海方面不仅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还推动“运动健康JIA”服务站点的建设工作,促进健康体检与体质监测相结合。该站点旨在为市民提供运动、健康相关科学健身指导,让市民在站点内共享体育、卫生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实现市民健康数据共享、普及亚健康防控理念、切实增强市民防未病意识、引导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在“运动健康JIA”南翔医院服务站,来自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王道说:“与传统的体检报告相比,我们是体卫相结合,我们要根据体检结果,先了解身体状况,再看体质测试报告,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我们会根据测试者的情况,推荐适合的训练方法。”
对于这一做法,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说:“我们倡导体医融合理念,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希望通过跨领域的知识,推动体育和医疗的深度融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山东沂源:特色产业促农民冬季增收

11月21日,山东省沂源县西北麻村的农民在管护多肉植物。
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引导农民变冬闲为冬忙,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以种植、加工、养殖为主的冬季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冬闲不闲,促进农户增收。
新华社发
我国公民自愿捐献
器官案例逐年增长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余晓洁
余恕原)“那是您身体绽放的玫瑰,那是您献出的珍贵礼物……盲人将重见光明,心脏将再次跳舞,那是您架起的生命之桥,那是您筑就的生命之路。”
21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携手举办“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主题活动。10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党员代表深情朗诵《生命的礼物》。
活动现场,医务人员耐心介绍器官捐献的政策、知识、捐献途径及意义。不少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郑重填写个人信息和自愿无偿捐献的器官。
器官捐献不仅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我国从2015年1月起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来源,公民自愿捐献为唯一器官合法来源,标志着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说。2015年,我国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案例为2766例,2016年为4080例,2017年截至目前已达4529例,比2016年同期增长30%,已超过去年的总和。
一项针对中国民众的“器官捐献公众意愿调查”显示,98%的参与调查者赞同器官捐献,94%的参与调查者愿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不愿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群中,有46%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因为“不知道在哪登记或手续太繁琐”。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表示,器官移植的第一步就是找到愿意捐献器官的志愿者。我国已成为器官捐献的第二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器官捐献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很多患者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我们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知识、登记步骤,进而加入志愿捐赠行列。
中国山地马拉松
重庆黔江站即将起跑
新华社重庆11月21日电(记者
周凯)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重庆黔江站将于11月26日至27日在重庆市黔江区举行,近2000名户外跑步爱好者将在自然景观与人文名胜中感受运动激情和当地民俗文化。
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今年共设7站比赛,重庆黔江是第六站。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渝东南中心和武陵山区腹地,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于一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川自然景观,十分适合开展山地马拉松。
赛事组委会在21日的发布会上介绍,本站比赛设有42公里马拉松、23公里马拉松和群众健身赛三个项目,近2000人参与,赛道从垂直落差500米的峡谷出发,翻山越岭,横渡阿蓬江,再沿江向山而跑,山路与公路交替转换,体现了“向山而跑、非凡之路”山地马拉松的特点。比赛起点为芭拉湖景区,终点为濯水古镇景区,参赛运动员一路跑来,不仅能遇见小桥流水人家,还能感受古镇和土家文化。
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主办的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自2016年创办以来,以其马拉松与山地户外相结合的特点满足了跑友们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也成为地方加快“体育+旅游+文化”融合的赛事平台。重庆市黔江区区长徐江表示,近年来黔江大力实施文体旅融合项目,各种户外徒步和健步走等健身活动吸引了数万名运动爱好者参与,既落实了全民健身战略,也推介了当地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