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中秋节
——记霍邱县革命烈士陈涛
刘家宝

在国家4A级景区——霍邱县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普通而又珍贵的遗物:一个枕套,上面绣着“同心抗日,心心相印”八个字。
这件遗物的主人是古蓼大地的优秀女儿陈涛。1941年中秋节的凌晨,年仅21岁的她在一次反革命政变中壮烈牺牲,用娇弱的身躯筑起了一座耸立的丰碑,用满腔的热血染红了那个美丽的节日。
陈涛出生于霍邱县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便聪明伶俐,招人喜爱,是家里五姐妹中唯一有机会上学的人。1935年秋,陈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第六女子职业学校。该校是半工半读的学校,陈涛一边学习,一边做丝织工作。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将魔爪伸向了华北,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陈涛的心情也日趋沉重。此时,姐姐要出嫁了,陈涛买了一个枕套,在上面亲手绣上了“同心抗日,心心相印”八个字。然而,枕套还没绣完,全面抗战就爆发了,学校被迫停办,陈涛回到了霍邱。这个枕套也就一直带在她的身边,直至牺牲的那一刻。
1938年夏,陈涛加入了中共霍邱县委委员戴映东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团,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1939年春,经组织安排,来到由共产党干部和国民党进步人士创办的皖干训练班受训。自此,陈涛正式踏上了革命征程。
1940年2月,在党支部书记张承云的带领下,陈涛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陈涛被分配到合肥东广兴集一带负责一个团的民运工作。此时,陈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广兴集一带,敌人的活动十分猖獗,民运经常遭到袭击,陈涛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她从未叫过苦,畏过难,更从未离开过战斗岗位。她平时生活艰苦,衣着朴素,脚穿草鞋,紧裹绑腿,步履轻快,像燕子似地来往于群众之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穷人家的好女儿”。
1940年下半年,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江苏盐城。苏北阜宁,是个新开辟的根据地,这里敌、伪、顽和地主土匪的武装势力活动猖獗,而阜宁东北地区的二区尤甚。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陈涛去二区担任党的工委书记。此时的陈涛,虽说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却已成长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这次调她到环境险恶、工作艰苦的岗位上,就是组织对她的肯定和信任。首长还特意送给她一支派克钢笔和一支“白宁玉”手枪,表达了对她殷切的期望,陈涛更是坚定地表示:“哪怕流血牺牲,我也保证完成任务!”
陈涛刚到二区,立即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广泛地开展工作。她走村串户,对百姓嘘寒问暖,成了百姓的贴心人;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感化了开明地主王慕涵;她组建了二十多人的青年队,向以王慕涵为主的地主富农借来了四十多支枪;她亲自带队训练,每天带队员出操、练武、学唱歌、上革命理论课,使青年队很快就有了战斗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陈涛通过忘我工作,使二区打开了局面,在组织群众抗日救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推行“双减”政策、巩固地方民主政权、扩展地方武装斗争等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也使得当地的反动地主、国民党顽固派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视陈涛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1941年10月4日晚,正是中秋节的前夜,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政变爆发了。戴滩村的反动地主王慕昭,勾结阜宁县常备二旅中队长盂藩,率领百余人,于深夜将青年队居住的农家重重包围。枪声响起后,陈涛一个大跨步冲到了最前面,不幸被罪恶的子弹击中,倒在了血泊中,但她仍边向敌人顽强射击边组织队员英勇突围。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无援,陈涛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中秋佳节本是个喜庆团圆的日子,而这个中秋节却被烈士的鲜血染红。陈涛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山河悲伤,草木流泪,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年轻的姑娘送行。大家失声痛哭,掩面啜泣,场面悲壮。当陈涛的遗体运到阜宁后,领导机关当即收殓了烈士遗体,并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
陈涛为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霍邱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好女儿,阜宁失去了一位革命的亲人,党和国家失去了一位忠勇的志士。但人民永远不会也没有忘记她。解放后,滨海县为纪念这位女英雄,为她建碑塑像,将她牺牲所在地——戴滩村改为陈涛村,境内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中学和小学……作为她的出生地,霍邱县人民更是没有忘记她,将陈涛的遗物存入纪念馆,将她的事迹镌刻在纪念碑上。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全县各机关单位、人民团体和中小学生以及县内外游客,都会自发地来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表达对陈涛等一大批革命烈士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陈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南征北战求解放 献身电力为人民
——金寨籍老红军陶能全的革命人生
陶力 胡本昌 郑贤杰
陶能全,1913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陶能全历任鄂豫皖保卫局战士、班长,红25军军部交通排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特派员,军委三局合作社主任等职。参加了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58年9月,陶能全同志转业,任安徽省淮南电业局副局长,淮南发电厂副厂长、党委委员。1982年5月经国家水电部批准离职休养。
懵懂少年投身革命 机智勇敢数负重伤
1929年6月,在红军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下,经乡苏维埃干部刘芝义和陈光英介绍,年仅16岁的陶能全加入了当时还是秘密组织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乡苏维埃的少先队工作,担负送信、传话、了解情况等工作。同年8月,工农红军在根据地扩军,乡苏维埃动员青年参加红军,陶能全加入了政治保卫局当战士,负责传达命令和通知等工作。
一天深夜,陶能全骑马去传达命令,路过一个白天刚刚镇压恶霸地主和反革命的山坳。马在几具尸体旁停下不走,嗅了好一阵子,突然受惊直立起来,把他摔在尸体中间,虽然极度恐惧,但他仍不忘使命,紧拉着缰绳不放,从尸体中间爬起来翻身上马,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他外出没带武器,遇上一个敌人的侦探,他灵机一动,把手放入上衣口袋,做出有手枪状,竟把敌探俘获,押回了保卫局。两个月后,机智勇敢的陶能全升任班长,其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爱国群众团体——中国反帝大同盟。
当时,陶能全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看守犯人,也参加了一些小型战斗。1930年春,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鄂东、豫南、皖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10月,陶能全加入红25军。1930年10月至1931年12月,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的诸佛庵、牛皮帐、五保的老小八团等战斗以及苏家埠战役等。其间,1931年11月,由于工作努力,作战勇敢,被保卫局党组织批准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后,随县保卫局撤至山里打游击。
1932年3月,陶能全所在的保卫局到达河南省商城县城附近的杜家祠堂整编,加入徐海东、吴焕先领导的红25军第73师保卫队,继续担任班长,负责保卫师首长。在整编的当天,73师保卫队便与国民党军队相遇,激战了3天3夜,徐海东负伤,陶能全和战友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把徐海东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背了出来。
1932年5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准备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同年8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3师保卫队奉命在湖北孝感担任掩护任务。陶能全和战友们死守铁路旁的工事,与敌人激战了两天两夜。此战,只有他一人存活,其余同志全部牺牲。战斗中,陶能全头部和腿部负伤。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大腿胯盖骨里,没有取出,伴随他一生。接着,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致其头盖骨负伤,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继续战斗,直到掩护任务完成。随后,拖着伤腿,独自一人爬着离开铁路线,后被赶来接应的红75师的战友救起,送到黄麻交界处的红25军医院医治,康复痊愈后又回到部队。
1933年11月前后,时任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带领红25军由安徽、河南向湖北转移。一次路经敌人据点,战斗中,陶能全的大腿根部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被送到小蘑菇医院救治。徐海东的夫人周少兰(周东屏)同志当时就在这个医院当护士长。医院的条件和环境极端恶劣,周边都是敌人。敌人来了,医院就要转移到山洞中去。伤势略好,陶能全就和几名轻伤员担负起保卫医院和掩护工作。
1934年4月,鄂豫皖根据地形势好转,红25军主力返回,陶能全回到红25军军部任排长,在黄安、麻城地区游击了两个多月。11月,奉命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万里长征。在甘肃渭水一带,陶能全又一次负伤,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大腿。
1935年12月,被组织安排到西北保卫局训练班学习三个月,这是陶能全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正规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巨大。他在自传中写道:“这是我工作的新开端、新转折。这次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初步的文化知识,还启发了阶级意识,提高了阶级觉悟。”1936年2月,陶能全从训练班毕业,被分到红5团团部任特派员。同年12月奉调延安,任中央军委警卫营特派员。这段时间,陶能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得到毛主席的关爱。一次陶能全参加救火,表现十分勇敢,军装被烧得不成样子。主席见了,特批一套新军装给他,陶能全十分感激,放了很久都舍不得穿。
(上)
来源:六安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