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07版 
文章导航
 
白马尖

  家风 渗透生命直至久远

  张 娟

  平桥乡河西吴巷村范郢是我的老家,范氏宗祠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恪守着“美德忠孝传家”的祖训族规,世代相传,成为佳话。

  在这个家族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却是范家各个时代的媳妇们,她们用自己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完美诠释着中国劳动妇女们勤劳、坚强、隐忍、豁达的美德,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动人的诗篇。

  我的奶奶是范家的童养媳,她聪明机智、漂亮泼辣,却又心灵手巧而且豁达开朗,她的至理名言就是“钱是王八蛋,花了再来赚”,对钱财这些身外物,她看得特别淡,但是对名声荣誉却看得非常重。从我记事的时候,她就一个人把持着家族以及六个儿女家的大小事宜,谁家有什么大事或者棘手的事情都要跟奶奶汇报解决,几十口的大家庭被她打点得井井有条。奶奶还是乡里出了名的厨师和裁缝,乡里有人家办红事白事都以能请到奶奶掌厨烧十大海、八大碗为荣,新生儿洗澡、做棉衣或者谁家老人要做寿衣,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奶奶。很多人都会拎着糖和糕点提前上门排队预约,奶奶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她从来不要钱财报酬,但是要允许她带一个孙子或者孙女一起前往,免费吃住。她会轮流带上孙子、孙女们去打牙祭,我已不记得奶奶做的衣服有多漂亮针脚多好,却一辈子也忘不了奶奶烧的十大海里掺着花生粒的胡辣汤和抹了蜂蜜炸出来的扣肉有多美味,她的手艺无人能够超越,鉴于从小对味蕾的拔高,以至于我现在对所有的十大海嗤之以鼻。现在我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还经常回忆起给奶奶当小尾巴时的快乐时光,以及成人以后对奶奶的至理名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触。

  我要说的第二个人是我的母亲。母亲是姥姥姥爷的小女儿,虽然家里贫困,却对她宠爱异常,一直到小学四年级,都是姥爷和舅舅们轮流背着上学放学。因为接受了教育,所以18岁的时候她成为了乡里为数不多的民办教师,并在同年嫁进范家,成为范家仅有的一个有公职的女性。随着我们三个姐妹的降临,她已经从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完全历练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女超人。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当兵,母亲一个人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一边上班教书,一边种菜,一边干家务,还要照顾我们姐妹三个。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每天四点多起床,穿过两道沙河,进城里去挑粪回来浇菜,都忙好以后再梳洗换上一身上班的衣服,步行去几公里之外的学校上班,只要不下雨,天天如此。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从兵团回来,分配到当时的县木材公司就职,我们全家搬迁到市里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买木材打家具要凭木材票方才能买到,父亲的同事们都偷偷把手里的票方高价转卖,而我家的票方都用来救济远远近近的亲戚。每次有亲戚来买树,母亲都会做很多菜,让他们好吃好喝以后带着最好的树木回家,所以我的家一直非常贫困,就这样母亲还经常跟我们说:“做人要厚道,不义之财不宜发,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即使生活如此艰辛,可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认真工作、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团结兄弟姐妹,跟所有的人都是和和气气。在大家庭或者单位,从来不会想着去占什么便宜,总是忍让而又谦逊。她用言传身教去教导我们三姐妹,要孝敬老人,对朋友用心真诚,对工作热忱,对家庭孩子用心尽力,生活再不易,也要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不以萎靡邋遢的状态面对一切。在爷爷奶奶眼中她是好儿媳,在叔伯姑姑的眼中她是好姐妹,在我们眼中她是最好、最合格的妈妈。不幸的是,今年正月,母亲走了,丢下她热爱的一切离开了,她出殡的那天,整个小区的人都出来放鞭炮送行,人们用最直白的方法表达对她的不舍,而我也在痛苦欲绝的同时深深体会到母亲平凡中的不凡。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她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可是她却用真诚、热情、勤劳、无私感动着她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

  对我影响深刻的第三个人是我的堂嫂。堂嫂是我们家的远亲,因为堂哥是家里唯一一个继承做豆腐手艺的人,所以大伯家早早就盖上了两层楼的房子,堂嫂嫁进来的时候是家里最平稳的阶段。虽然婚姻生活就是在泡豆子、磨豆腐、烧豆浆、捶包单、卖豆腐中度过,可是她也觉得幸福不已。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无情,我的堂哥因为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饮食,得了胃癌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老的父母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妹妹和一个豆腐作坊撒手人寰。嫂子的天塌了!她在处理好哥哥的丧事以后,不吃不喝,躺了三天,就在家人不知所措的时候,第四天却见她早早起床,开始泡豆子、做饭、带孩子,下午继续磨豆子、烧豆浆。公公婆婆和两个小姑子也默默地加入有序的工作中来,做好了没有顶梁柱的第一车豆腐。第二天一早,嫂子一个人用板车拉着一车豆腐进城里菜市场的固定摊位售卖。从此以后一个残缺的家,所有的重担都由她一个人来扛。先后替哥哥为父母养老送终、为两个妹妹准备嫁妆组建家庭,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并成家立业,妥善维持着大家族长房长孙的一切事务。近二十年的辛苦劳累,从未看见她的气馁,没有听见她的抱怨。偶尔像我这样的堂姑子们还会经常带朋友们去蹭喝纯正的豆浆,她也不会嫌我们麻烦,而是做出各种口味的豆浆、豆腐脑给我们品尝。现在老家已经拆迁,嫂子没有住进回迁的楼房,依然一个人租住在农村,继续着她的豆腐作坊生意,靠劳动养活自己,不成为子女的负担。我们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们都暗自佩服她的坚强、大度、有毅力,在我们眼中她不仅仅是嫂子,而是比亲姐姐还亲的亲人。她是我们这些同辈们中的楷模,在她的激励下,我们对生活没有抱怨、没有不满,而是充满了感恩和热情,无所畏惧!

  三个时代,三个女人,她们用自己的勤劳、坚强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引领着整个家族朝着积极向上、健康平稳发展壮大。一个家族,一种家风,铸就了这个家族的独特风格和气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兴旺”,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无数的家庭,他们爱小家、顾大家,在律己为人的同时,紧跟祖国的步伐,跟着祖国一起忍辱负重、艰苦奋斗、同进同退。他们不会夸夸其谈地说一些大道理,却会用自己的肩膀肩负起对家庭、对整个家族应尽的责任,用行动完美诠释家规、家风的深远影响,渗透子孙后代的生命,直至久远!

  寻 诗

  丁迎新

  据说,女孩的母亲生女孩时,难产,甭管如何声嘶力竭地叫喊,女孩就是不露面。不知哪位护士的手机响了,彩铃是童声朗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诗还没朗诵完,女孩出世了。

  父亲是语文老师,一拍即合,就取名为诗儿。说来也怪,这女孩特别喜欢诗,再哭再闹,一听抑扬顿挫的诗,就安静了,还露出迷人的笑脸。女孩秀美、清纯,一双幽深的眼睛像千年的水潭,淡淡的忧郁像是林黛玉在世,说不出的惹人怜爱。从小到大都是。尤其是很小的时候,托着个小脸,一个人孤独地蹲坐在墙角,看地上孤怜怜的草或者是寂寞游走的蚂蚁,谁都忍不住要上前关爱一下。

  诗儿,在干么呢?人,动都不动,只是红润的小嘴吐出三个字:

  想心思!

  想不笑都难,更想抱抱她,亲亲她。只有一样东西,会让她神采焕发,那就是诗。先是父亲一句句地教,然后是自己从书上读,古诗也好,新诗也罢,只要是诗,她就喜欢。在读诗的时候,像有光环笼罩着她,光彩夺目。

  一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见风吹草动,上门提亲的倒络绎不绝,全不在她的眼里。有几个年轻后生不信这个邪,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非追到不可。张亿是典型的富二代,家里的钱海了去,可苦于诗儿就是不给接近的机会。张亿夸出海口,要在情人节那天把整座城市的玫瑰花全部买断,让诗儿成为唯一拥有玫瑰花的人。有人把这话传给诗儿,诗儿涩涩地一笑,还不如枝头一片枯叶的飘落更能引发她的伤感。

  王一是高干子弟,自己年纪轻轻已经身为处级干部,之所以久久未娶正是因为眼光太高,而诗儿恰好符合了他的要求。他的追求方式有些独特,先是把诗儿的父亲升为学校副校长,然后在公务员公开招录中特意为诗儿设置了一个岗位,遗憾的是,诗儿对此不屑一顾,只能说是枉费心机了。

  还有另外几个后生,求爱招法大同小异,送钻戒、汽车乃至房子等等,红了很多女孩子的眼,打动的是诗儿父母的心,没当回事的是诗儿。最后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一长,谁都知道了,诗儿的要求与众不同,那就是:谁要是能写出打动她的诗来,谁就是喜结连理之人。人们纷纷感叹,都啥年代了,钱才是最实惠的,谁还写那没用的诗?这话刺激诗儿,在报纸上公开发布以诗征婚的启事,大幅的玉照配以简洁的文字,明确昭示:

  唯诗动情,一诗定身。你,是那写诗的人吗?

  轰动效应是有的,讽喻、调笑、不屑、感叹,各不相同。不说别的,那美丽的容颜就足以吸引一大群喜欢或不喜欢诗的人,写或不写诗的人纷纷投出了自己的诗作。其中不乏一些在诗歌界颇有知名度的著名诗人,甚至寄来整本的厚厚诗集。

  在堆积如山的诗稿里,诗儿并没有笑容呈现,相反,忧郁日渐浓厚,愁眉紧锁,愈见沉重。这叫诗吗?要么像口水似的大白话,要么拿来前人作品换上几个字,要么根本不知所云,更多的是剽窃之作。

  诗啊,你怎么啦?

  诗儿离家出走了,简单的行囊,没有目标,或者说,诗就是目标。诗儿要找诗。大漠风沙,边陲荒凉,草原辽阔,黄土浩瀚,没有诗儿不敢涉足的地方。寻觅是艰苦的,但诗儿眼睛里的那团火,始终灼热如日。

  一个自称是诗人的人,打跑了几个正骚扰诗儿的混混。诗儿很感动,说:“能给我写一首诗吗?”诗人说:“我不会轻易动笔。诗是心灵的语言,是浑然天成的天籁之音,不是写出来的。”诗儿很兴奋,她驻足了,她要等,等诗人的作品出笼。

  等待是漫长的,等待也是痛苦的,更痛苦的是,黑夜下的诗人成了狼,让诗儿的寻诗之旅画上了滴血的句号。

  诗儿咬破了手指,写下了一句话:诗人活着,但诗死了!

  诗儿不见了,不知所踪。有人说,诗儿继续她的寻找之旅了;有人说,诗儿自杀了,就像海子;总之,诗儿不见了,不知所踪。

  大枣树之殇

  庄有禄

  未成年时,老家门前长着一棵白玲枣树,听父亲说,它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曾祖父所栽,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风霜雪雨中走过了将近七十个春秋。我从四五岁记事起,便喜欢上了这棵白玲大枣树。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大枣树始终是个粗壮挺拔的伟丈夫,豪情万丈,笑对风雨。树径有三尺多长,大人一抱搂不过来。树干有一丈五尺多高,上面分出三枝桠杈,大桠杈之上,再分出若干虬枝,纵横交错,宛若几十双手臂,奋力地伸向天空。站在一里路开外,都能看到它威武的雄姿。父辈们便将它视为镇庄之树,是小楼子这个村庄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南来北往的行人,只要路过小楼子,都会情不自禁地望几眼矗立于我家门前的大枣树。走访十里八乡的大人们,一提起小楼子,差不多都知道庄上长着一棵大枣树,特别惹眼,让人难以忘怀。

  春天来了,蛇虫青蛙们睡醒了,大枣树的春心也开始萌动了。仿佛一夜之间,枝头上趴满了密密麻麻的叶苞,不几天,便冒出簇簇米粒般的新芽,黄黄的,油油的,嫩嫩的,着实让人怜爱。再过几天,嫩芽缓缓地撑开了腰姿,随风摇曳,犹如情人约会,窃窃私语,互话衷肠。金色的阳光洒在枣树叶之上,无比鲜亮,迷醉了人们的双眼。伫立于枣树之下,抬首仰望缕缕阳光从树叶缝中静静地筛下来,十分曼妙朦胧。叶的倩影烙在院落的空地之上,宛若神笔马良恣意涂鸦的漫画,清新可人,阅之心动。

  季春时节,大枣树周身被繁盛的枝叶覆盖,枝头顶着粒粒金黄细碎的花蕾,散发出阵阵透人心脾的清香。整个院落,浓阴蔽日,香气浮动,充满诗情画意。我常常站立于庭院中,痴痴地仰望大枣树,心旌摇荡,思绪万千。不知大枣树吸纳了多少天地精华,才长得如此粗壮挺拔,枝叶繁茂,硕果满枝;大枣树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不惧风吹雨打,不怕霜冻雪压,春来发芽长叶,夏来开花结果,秋来硕果累累,给家人带来许多口福和无限的欢乐。我暗暗地祈求老天爷保佑它青春常驻,始终与家人、与村庄、与天地为伴。

  每到夏季,大枣树都用稠密的枝叶为家人遮挡烈日,送来无穷无尽的清凉。我天天眼巴巴地望着枣子由小变大,由青变黄,馋得涎水直流。内心盼望着大枣快快成熟,便于乘机偷摘几颗,尝鲜解馋。

  秋天来了,雁阵声寒,田野里的庄稼大都收割归仓,显得十分空旷寂寥。我家门前大枣树上挂的果实也由黄变成暗红,似珍珠,似碧玉,似玛瑙,挨挨挤挤,十分诱人。乘大人下地干活之机,我操起一根长竹竿,做贼似地敲打大枣树下方枝头上的红枣。几竿子打下来,枝头上的红枣哗哗坠地,连蹦带跳,滚出十几米开外。我急忙扔下竹竿,撅着屁股,将其一个一个拣起,圆溜溜,滑叽叽,亮光光,让人爱不释手。我边拣边把红枣在褂襟上擦拭几下,不停地往嘴里塞。脆生生、香喷喷、甜丝丝,感觉像孙悟空偷吃了人参果,浑身畅快。

  大枣树也是鸟儿们的乐园和栖息的天堂。入冬了,大雪纷飞,村庄和田野到处白茫茫一片,喜鹊在树梢上的老巢里恬然入眠。白天在枝头上盘旋颉颃,喳喳乱叫,呼朋引伴;有时飞到旷野里撒欢觅食,活动筋骨;夜幕降临时,便飞入老巢,安然歇息。成群的麻雀,登满枝头,好像在召开什么会议,有的扇动双翅,跃跃欲飞;有的摇头晃脑,叽叽喳喳;有的交头接耳,互诉爱意;有的窜上跳下,忙个不停……看上去热闹非凡,情趣横生,令人激动不已。

  时令到了春夏秋季,树梢上除了喜鹊和麻雀经常光顾之外,有时还停着成双成对的小燕子,勾肩搭背,倾心交谈;有时踞着几只斑鸠或斑鸠公子,睁着黑豆般的双目,四处乱瞅,好似寻求什么宝物;有时飞来一阵灰喜鹊或喳叭郎子,上下翻飞,玩耍嬉戏,叽哩哇啦,引吭高歌,何等快活。

  大枣树成了我的心头肉。我时常拥抱它的躯干,及时清理附着其身上的死皮和灰尘,使之保持清洁和光鲜。有时将耳朵贴近树干,静静地聆听它潜滋暗长的声音;有时饶有兴致地欣赏鸟儿在其枝头上尽情欢唱;有时笑逐颜开地采摘其枝头上缀满的香甜果实;有时十分惬意地在其浓荫下纳凉或看小人书;有时在村庄外驻足欣赏其盎然的生机和绰约的风姿……大枣树俨然成了我知冷知热的挚友和情趣相投的恋人,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味道。

  一九七四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放学行进到距村庄五百多米之处,远眺村庄,发现空旷异常,突然发现看不到与我朝夕相守的大枣树的身影了。我顿感不妙,心里好像被掏空了一样,既紧张,又难受。我急忙加快步伐,向村庄奔去。走到院门口,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大枣树的躯干斜躺在庭院中央,枝桠被大解八块,枝条横七竖八地堆满一地,父亲和大哥正用力地刨挖枣树的根须。我的眼泪漱漱地掉落下来,不禁哇的一声痛哭起来。我急忙跑过去质问父亲,为什么把我心爱的大枣树锯掉了!父亲说,今年秋天家里准备翻盖住房,大枣树长的不是地方,正好挡住了新建房屋的出路,所以叫木匠把它锯掉了。听完父亲的一席话,我除了伤心难过之外,别无他法,只能独自跑到墙脚边默默地啜泣。我越想越侘傺,越想越悽怆。从今往后,再也看不到大枣树的婆娑身姿了,再也见不到大枣树上面静穆的鸟窝了,再也听不到大枣树上面清脆的鸟鸣了,再也乘不到大枣树洒下的清爽阴凉了,再也吃不到大枣树奉献的香甜果实了。

  永别了,我的心尖尖!永别了,我的亲密伙伴!你的柔情蜜意和绰约风姿,永远驻留我的心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张成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继续前进

  两个百年蓝图已定

  人民幸福我党根本

  回顾党史伟大历程

  五四之后我党诞生

  新民主义唤醒阶层

  能人志士渴望光明

  反对独裁武装斗争

  建立队伍工农红军

  国民政府胆战心惊

  疯狂围剿被迫长征

  党内分歧政治风云

  遵义会议扭转乾坤

  四渡赤水甩掉重兵

  雪山草地越过重生

  北上抗日宣传方针

  到达陕北延安扎营

  不断壮大与敌抗衡

  抗战期间我党英明

  统一战线法宝真灵

  百团大战打出精神

  挫敌锐气驱寇出门

  鬼子投降再起内拼

  反动统治气数已尽

  三大战役奠定决胜

  敌退江南长江为屏

  打过长江一声号令

  百万雄师穷追不停

  民族解放举国欢庆

  全面改造百废待兴

  社会主义探索前行

  公有制度很快形成

  一大二公犯了左倾

  体制僵化落后贫困

  闭关锁国经济溃崩

  三中全会激发干劲

  改革开放日异月新

  城乡发展繁荣倍增

  经济大国世界有名

  新届中央担当使命

  继往开来治国理政

  从严治党永葆青春

  深化改革不畏艰辛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依法治国纵深推进

  强军战略固我长城

  广泛外交促进和平

  港澳台胞共同命运

  实现梦想民族复兴

  四个自信全面指引

  五大发展高位统领

  党的领导坚强核心

  铸就辉煌奋勇攀登

  微型诗韵

  许 志

  秋 月

  一枚银元 镶嵌

  夜空的印堂 收买了

  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思念

  秋 雨

  季节流淌的汗 滋润

  父母的笑脸

  展望 丰收的画卷

  拾 秋

  田野里 一群孩子

  放大勤劳的身影 寻觅

  农家遗漏的汗滴

  红 叶

  秋风 一声号令

  纷纷赶赴大地

  盖上 丰收的印

  唢 呐

  张着嘴 品尝

  身后人的味

  离别的愁 重逢的醉

  根 雕

  走出土壤

  树立 灵魂

  不朽的形象

  母 亲

  灯前 白发双鬓

  老花镜 明亮深邃的眼睛

  穿针引线 为勤劳打着补丁

  小 溪

  绿色的笑纹里

  流淌清澈的诗句

  引来百鸟 赞许

  潭

  收留

  绝路逢生的瀑布

  疗伤 养病

  瀑 布

  洁白的哈达

  大山胸前飘洒

  羞红 云的脸颊

  永久自行车

  伴随一路风光

  银铃 摇响

  五十年生活的欢唱

  党 旗

  心中 高高飘扬

  银镰 收获金黄

  铁锤 铸造梦想

  军 人

  头顶闪闪红星

  扛枪 捍卫祖国安宁

  一生光荣的使命

  党 员

  誓言的魅力

  心 一旦交给你

  人 一生跟定你

  长 城

  母亲额前的一道笑纹

  凝聚 五十六根龙骨

  腾飞的精神

  月 下

  那年 绽放两朵心花

  羞红 挂上柳梢的脸颊

  小河至今流淌悄悄话

  夜未央

  梦里曝光的胜景

  总在 繁忙的黎明

  显影

  晚 景

  责任田里涌金浪 父亲

  昂起布满笑纹的脸膛

  拄锄 看夕阳

  微型诗

  写 一生的时光

  精彩的三行

  烙在 岁月的印堂

  落 叶

  时已到深秋了

  该回娘家走一走了

  看看母亲过得怎么样了

 选择年月
<2017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白马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