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拐十八巷是构成六安老城城市框架的主要支点和城市历史的经脉情源。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老城改造、城市扩张,它已经成为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记忆符号,但它又作为六安古城文化标杆性的遗存,也成为老城百姓绕不开、舍不得、丢不掉的记忆。
九拐十八巷,它从老城的北端开始沿着古楼大街向南伸展,它们似点点玉珠,有序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起着穿针引线连点成片的功能,也把散落在老城的历史典故串联成篇,留传至今,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茶余饭后,谈古论今的不倦话题。
六安老城主要有东西走向的东大街、云路街、西大街、三里街及南北走向的古楼街、北外街、黄大街、庆安街、草市街等组成古城架构的大框架,加上横七竖八分散在各条大街之间的叉街小巷,有名的或无名的、宽的、窄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连通的或不通的、街中连巷、巷中连街的等等,更是星罗棋布,使不识路的外地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南北东西。“真是人到巷头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街”。
在一条街或一条巷转弯的拐角处,人们自然而然习惯地把它叫做拐,拐弯,拐向,这倒也比较形象和确切。如古楼大街从北至南由北外街的上拐头开始,街的走向是南北向,至潘姓家族居住的潘家拐到古赓阳书院和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的书院拐又变成了东西向;而从书院拐向前直行又变成南北向了。古楼大街弯弯曲曲、宽宽窄窄依次经过了设有官家仓储的仓房拐,专卖茶叶的茶叶拐,卖鱼和买鱼的市场鱼市拐,然后跨过黄大街在老城南门入城口的草市街口,就到了乾隆爷下江南时文武大员在此等候接驾的等驾拐,民间也有叫迎驾拐的。而在云路街通向东大街的街巷中,又散点着以田家人居多的田家拐,在和平巷与城隍庙巷的拐角处有一口水井的大井拐,这就是九拐的来历与方位,顺着九拐都走到了,你也就基本上把六安老城逛得差不多了。
而所谓的十八巷,只是为了对应拐数九的一个虚数,实际上它远远不止十八巷。
从1978年版的《六安县地名录》中查证,记载了有名有姓有起始有长度有宽度的巷计四十三道;从1987年的《六安城市建设志》(草案)中查出,实际街巷计九十八道,还不包括建国后建的六十二条有名有姓的街、路(巷)(统计到1987年),而不入册的无名小巷叉巷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里,我们还是把老城有规模、有长度、有名气、重要的巷再排一下,排十八个,也就算对应一下九拐吧!
头道巷 二道巷 三道巷
大棚场巷 小牛角巷 塘子巷
大竹丝巷 小竹丝巷 和平巷
观音寺巷 花井栏巷 南通巷
五福塘巷 万寿寺巷 关帝庙巷
扎笔巷 书板巷 六德巷
纵观六安的巷以及以巷形成的巷文化,它又是六安古城的一大特色,成为老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条巷子的名称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它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背景史料或一段神秘的传说。
比如说从南边开始进城,你数着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就到了鼓楼大街了,若从北门进城,顺着鼓楼大街数5个拐,你就到了古楼街、东大街、黄大街的三街交汇处的鱼市拐了,也就是现在古楼新天地的地方。
有的巷以职业或行业为名的,做毛笔的叫扎笔巷,搞印刷的叫书板巷,开染坊的叫染坊巷,卖盐的叫盐店巷,开油坊的叫油坊巷,学子们读书考试的地方叫棚场巷(考场是在露天地搭棚建房的故称),开浴池的叫澡堂巷等等,不一而足,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居住习惯和居住文化的存在,以行业、职业或一种手艺工匠人的集中从业建市的市井文化。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就是从此而来。按现在的流行说法叫专业分类或专业市场。特别是命名的方法和艺术,更是直白、易记、好找。当时并没有如现在的地名办或地名委员会什么的,也许只是百姓市民口口相传而后约定俗成而已。
还有的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名称为名的,如关帝庙巷、城隍庙巷、火神庙巷、观音寺巷、西湖庵巷、大悲庵巷、花井栏巷、铁井栏巷等,庙大庵多,并成地名,也说明了当时宗教文化在老城人心中的地位与份量;
有的以动物之名为巷名的,如龙须巷、牛角巷、老鸹塘巷;有的以姓氏为名如夏巷、史家巷;有的直呼其名:霍老婆巷、刘元季巷、新国良巷等;有的以植物为名如:翠花巷、竹丝巷、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所有的名子都不是空穴来风。
古城老街小巷的名字有很多十分富有韵味,大气,不落俗套,寄寓深远。比如云路街(不能写成云露)因此街一边连着旧时的科考及第之所棚场,一边依着文庙、武庙街,一张一弛,文武皆备,喻义着仕途之道青云直上而叫云路;而草市街是卖柴草的街市,鱼市拐是卖鱼的场所。
有些街巷名字含义丰富,寓意深远,好听又吉祥,如大观音、小南海、五福塘、六德巷、文盛街、南通巷;清水河、常青路、下龙爪、上拐头;大雁河、小东街、响玲庵;和平巷、庆安街;大棚场,小竹丝等等;
有的以方位命名,如:东大街、南门口、西市街、北外街、中市街、简单易找;而用数字排列六安的名子也很有趣。如头道巷,两口塘,二里半店,三里街,四里井,五牌里,六德巷,七里站,八里滩,九墩塘,十五里小庙、十八层、二十铺,万寿寺等;大街上插黄旗的叫黄大街,是清官的挂上清官旗,贪官死后不给入土而吊在桥下叫吊棺桥,老鸹聚集之地叫老鸹塘,地势低洼处叫下洼子,十八个台阶上下叫十八层,读书人聚居的街叫文盛街,老城通向南门出口的巷叫南通巷等等,不胜枚举。说实话,古人起地名真的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直白、通俗、易记、好认,当然也易传承、易流传,比现在的有些小区什么帝都、御园、公馆、皇家、官邸等更具地方特色;还有的直接把外国的国名、城名原封不动拿来就用,如:新加坡、欧洲城、威尼斯等等的洋怪奇来讲既没有当地的民俗传承,更没有民俗的文脉、实质意义和历史价值,按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崇洋媚俗、帝王思想之表现,不接地气,还有的直接就把别地的名子拿来为我所用,如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合肥的周谷堆、成都的春熙街等,难道六安连一个市场的名子都无字去取、而要用别人用过的名子去当自己的名子吗?
由于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改六为六安,置六安国,并封景帝之孙、康王刘寄之子刘庆为六安王,自此始六安就与“安”字接下了不解之缘。除了六安、金安、裕安之外,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安”字组词为名的路名、桥名、楼名、小区名、企业名等,如:
安丰镇、安丰塘、安丰中学、安丰路;新安镇、新安路、新安大桥、新安中学;长安厂、长安路、长安大桥、长安城;永安桥、永安路、永安小区、永安菜市场;六安大旅社、裕安大酒店、平安怡景园;金安商城、中安大楼、平安大药房、仙安商贸城;庆安街、公安路、长安社区、永安小区、华安证券;安居苑、安居房产、安豪小区、安惠小区;中安驾校、瑞安车贷、平安保险、华安未来城;安邦保险、安然公司、安广大厦等等;
还有以安字组词命名的道路如安民、安泰、安康、安惠、瑞安、通安、民安等即将面世使用。
还有那遍布六安大街小巷的小酒店、大排档、烟酒商店、茶叶专卖、服饰门市等都将自己的名称、店招、产品装一个“安”字、图一个彩头,显示出传统与正宗、文化与时尚。
一句“六地平安”,一个六安国、一座六安城,一个刘安王,竟然给六安带来了如此众多而丰富的“安”字名词并形成了独特的“安”字地名文化,演绎出“安”文化的不尽情结和丰富内涵,它的确承载和表达了六安古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更是六安地名文化的宝贵遗存。
六安城区老街的街、路、巷、拐等老地名,绝大部分都已在近十几年的老城改造中拆除、消失、或变成另外的名子,但有一小部分仍有幸地保留了下来,原址原名,但建筑走向或街面宽窄已面目全非了。如鼓楼街、云路街、黄大街、庆安街等是在原址上拆迁重建并仍用原名的;东大街因皖西路的延伸叫起了皖西路或皖西大道,但仍有不少老六安人将解放路与皖西路交叉后向西延伸的部分叫东大街;而棚场巷、书板巷因重建后道路拓宽了就不像巷而叫起了棚场街、书板街;云路街两边的巷名也有所变化。以前从解放路进云路街的右边依次是关帝庙巷、盐店巷、龙须巷、而现在都成了南北对等的十字交叉,路名也就用同一个名字了。
由于沿淠河东岸修建了淠河路,打通了以前小街小巷拐弯抹角的断头路、死角巷,那些如北门下洼、上拐头、盐笆箕口、篾匠街、幸福街、淠塘沿、牛角巷、大悲庵、清官旗、油坊巷等地名已不复存在,旧景难觅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绿荫如画的淠河路。从原来的菜市湾顺河而去直通窑岗嘴大桥,尽览淠河一线风光。刘园路、梅山路、光明路、北塔北路、文华路(暂定)、小东街、云路街、东大街、永安路、平桥路、嵩寮岩路(即将重新命名为九公寨路)、将军路、赤壁路等东西与南北走向的主次干道均一通到底,直连淠河。因为淠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去、在市区拐了个大弯子,而这个弯正好连接了东西与南北走向的所有通往淠河的路口,自然形成了一个放射状路网。而这个弯也有一个温柔而诗意的名子——月半湾,因为她的对面就是美丽的月亮岛和碧波荡漾的月亮湖。沿着淠河的这个湾从南到北,移步换景,楼宇林立,古景新意,成为皋城景点、房市亮点、商家卖点;一房难求、热点四射。
历史上的六安城,城址变迁频繁、毁建交替;隶属关系归来划去、历尽沧桑。正因如此,才构成今天老城区奇特的街巷拐路的城市架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神秘多彩的地名文化和历史遗存,她为六安古城文明增添了丰富的民情风俗,这也是六安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其实,六安除了九拐十八巷以及十八巷以外的其它街巷还有很多有趣而好听的名子,这些名子,深深地扎根在六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记在人们的心中,如鼓楼街、云路街、东大街、西大街、小南海、大雁河、紫竹林、清水河、万寿寺、下龙爪、书板巷、五牌里等,无论作为街名、巷名、都十分有幸地保留了下来并仍在使用,使六安古城的地名文化及历史风貌得以保留和传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们在城市扩张拆迁改造的进程中逐渐消失在推土机的滚滚浓尘中,灰飞烟灭。轰轰然建筑没了、街巷没了、道路没了,当然地名也就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乎!如北外街、篾匠街、便门街、大井拐、田家拐、和平巷、牛角巷、大竹丝巷、小观音寺巷、清官旗、十八层、北门下洼等等。这里,笔者仅凭记忆理了一部分老地名,包括已消失或还在使用的,并记出地理方位及地名由来,留存后人备考,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
落水桥 水步口 十八层 菜岗头
淠塘沿 老鸹塘 锥子庙 落星庙
鼓楼洞 魁星阁 大悲庵 大雁河
常青路 两口塘 百罗丘 苏大堰
九里沟 黑老河 关帝庙 火神庙
万寿寺 便门滩 凤凰桥 锅底山
毛狗洞 菜市湾 小华山 二轮窑
小南海 油坊桥 紫竹林 六德公园
菜籽河 大岗头 清水河 上龙爪
下龙爪 永安桥 和平桥 大沟沿
吊官桥 清官旗 金家台
北门下洼 老衙门台 盐笆箕口
从以上排列的地名来看,我们不难找出一个规律,那就是六安老城区的地名都是三个字,少数四个字,更少的只有两个字的,这也和人的名子一样,中国人大多数是三个字的,好记好讲好听好认,而地名,也是需要传播和传承的。
记住地名,就记住了城市的历史。
想起地名,就想起了曾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