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斑竹园镇老干部奋战扶贫一线见闻
鲍草原 本报记者 谢菊莲
“老程,晚上喊村民开个会,商议一下村西南边坟茔迁建的事,再讨论一下门前水塘安装喷泉进度的事情。”
“好咧,郑委员,村里喷泉费用这几天都筹齐了,主要是看下一步怎么管理使用……”
11月的山乡,寒意袭人,金寨县斑竹园镇万何村的村民心里却是暖意融融,半年间,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宅变楼房,泥巴路换水泥路,不多时景观喷泉将立村口,一副崭新的生活景象在向村民们招手……
说话的两人,一位是57岁的包村“干部”郑才发,两年前从镇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老同志,郑才发一直退而不休,性格直爽、干起事来风风火火、果敢决断的他和乡里乡亲早已习惯性打成一片,深得当地群众拥护信任。2017年,万何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点,郑才发主动请缨,将该村的脱贫、建设任务一并揽了下来,既是脱贫攻坚的领头人,又是项目建设的统筹者,带领群众攻克难题,建设新家园。
“咱们村是贫困村,郑委员住村后,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解决了难解的难题,说话、做事让我们都心服口服,在郑委员的带领下,咱们的日子有奔头。”说话的“老程”是万何村村民理事会的会长程洪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涉及迁建、资金等问题,郑委员说话,老程总是第一个带头响应。村中心原有一口淤泥水塘,阴雨天散发难闻的气味,此次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中,郑才发提议将此水塘翻建成景观塘并添置喷泉装置,亮化村景,得到了部分村民的积极响应,可是涉及到资金筹集难题,一些村民打了退堂鼓。
老程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做村民思想工作,得到了水塘周边9户居民的积极赞成,每户筹集2000元,村口景观塘的喷泉项目总算落地。
“咱村口有一处坟茔,正好挡在马路边,家人不同意迁建,这样的事情凭谁都难摆平。”老程向记者说起美丽建设中的烦心事,而这事就在半月前已经得到了平和解决。
为了做实做足该户村民的思想工作,郑才发一趟趟上门“聊天”,以情以理,站在大角度,说理在细处,八趟下来,该户村民被郑才发的耐心、真诚所感化,达成一致,在一侧修建遮挡文化墙,既不影响乡村建设,又美化提升了乡村建设品味。
在包村点期间,郑才发还挨户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他反复和村民强调,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亮丽的村容村貌,更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在该村,建有一座座现代养猪舍,村民积极参与发展养殖产业。
记者了解到,在斑竹园镇,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有三位,他们中没有一位甘心退休颐养,而是一如往常奋战在基层一线,主动请缨挑战包村任务,组织与群众的信任,让他们勇往直前。
镇退休干部姜兴润妻子患重病,仍主动包管全镇交通工作,为了将镇上的畅通工程做好,经常冒着炎炎夏日赶到工地催进度查质量,赶到群众家里解矛盾化纠纷。在他的监督参与下,该镇畅通工程工作在县里排名前列,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扬。
汪光存在退休后积极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主动联系小河村,村里的矛盾纠纷,他一户户走访,摸清底数和事实,耐心细致调解处理,村里干部工作意见不统一,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详细了解工作方案,做到顾大局、求一致,最终实现人心齐。
郑才发在采访中说,只要组织召唤、人民需要,我们愿意当一块砖头,随时出现在群众中间。积极奉献、甘洒余热,退而不休的基层老干部们正是这样用担当和执着诠释对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霍邱讯(黎克建)在建设美好乡村中,霍山县佛子岭镇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治理标准,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生态田园美,特色产业富乡村。该镇汪家冲中心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并从2015年开始,在汪家冲中心村实施农业观光园项目,重点支持发展茶叶、毛竹、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把该村建成为特色产业村和产业基地,成为村民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农家院落美,庭院文明又和谐。按照“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景点,一户农家就是一个小品”来打造风景村,通过美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前来开展写生、写作、摄影、采风等文化创意活动,带来人气和商机,拓宽村民创业致富新途径。
村庄绿化美,村容村貌大变样。该镇结合“千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针对不同村庄情况和特点制订村庄绿化规划,突出一个“绿”字,重点绿化美化房前屋后、村庄道路、村庄四周、沟河两岸,种植杜娟、香椿、桂花、茶树、紫薇、枫杨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实现“一乡一品一景”。
山水风景美,村景交融美如画。佛子岭有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历史,美丽的神话故事,丰富的特产珍品,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选择。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该镇以“村景交融,美在其中”为目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库区重点围绕景区建设,抓好旅游配套提升,将美好乡村打造成为旅游集散地,引导发展旅游产业,增强人气,带动发展镇域经济。
“上访户”的华丽转身
——惠农贷款支持返乡创业者的故事
管亚伟 本报记者 鲁艳艳
在裕安区青山乡西岗村,返乡创业者孙跃在安徽裕安盛平村镇银行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实现着从“上访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变。近日,在随同盛平银行城南支行负责人姚家红一行进行实地贷后检查时,记者见到了六安市火红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孙跃。由此,展开了他与合作社的传奇故事。
多年在外地创业的孙跃,做过苦工,经营过房地产,当过羊毛衫厂厂长,几起几落,因一场交通事故官司被栽赃陷害,最后家乡政府出面协调,替他讨回了公道,满怀感恩之情,他决定回乡创业。2011年,他在故乡裕安区青山乡准备大干一场,还规划着先致富,然后带领四乡八邻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对山体土质结构不了解,一场泥石流后,放养的500万尾鱼苗全部死去。创业之初就遭受了重创,灰心丧气的孙跃一度低沉,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妻子和岳父的劝慰下,他又鼓起了勇气,决定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这次通过合理安排,寻求有效的防范措施,他成功养鱼1000万尾,并且增加了米虾、甲鱼等新品种,让他初次尝到了回乡创业的甜头。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2012年,由孙跃牵头成立了六安市火红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让社员获得更大的收益,孙跃决定不走别人走过的路,在四处奔走后,他找到了他想要的。他的目光放在了一种叫做麻黄羊的动物身上。正在社员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养殖工作中时,谁料想,更大的困难正悄然向孙跃逼来。麻黄羊驯养后仍存在野性,散养时被人接触过的幼崽会被母羊遗弃;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偷盗种羊……种羊所剩无几,不仅自己的积蓄付诸东流,还殃及了其他社员,孙跃再一次被狠狠击倒。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加之对政策不了解,孙跃选择了上访。经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的心理疏导。耐心的教育劝说,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政策解读,他豁然开朗,心服口服。
2013年,在资金短缺、四处借款无门、准备打道回府的路上,“盛平银行”映入孙跃的眼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推开了银行的大门。满脸客气的保安让他冰冷的心感到了一丝温暖,客户经理的热情接待更让他有了希望。在仔细了解核查了孙跃的具体情况后,银行为他办理了第一笔3万元的信用贷款。他用这笔钱买了饲料,解决了燃眉之急,他的妻子回忆说:“我还对着那些‘小家伙’说,这钱算是救了你们的命啦!”
之后,盛平银行又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陆续为孙跃发放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5万元的扶贫贷款、40万元的创业贷款。据负责对接孙跃的客户经理郑新介绍,现在孙跃的合作社已经拥有黄麻种羊152只,挖筑27口水塘,加上米虾、龙虾、洋鸭、甲鱼等短期饲养产品,年纯利润在30万元以上,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羊。孙跃正筹划着扩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以合作社带动周围百姓共同增收致富。
“盛平村镇银行不仅把银行办到了我们农民的家里,更是把银行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这两天,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孙跃在自家门前和养殖场门前都竖起了鲜红的五星红旗。他以这样的行动,发自内心地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感谢盛平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企业做得接地气、暖人心,改变了他的创业轨迹。
(本栏稿件均来自新华社)
时下正是葡萄管理施肥阶段,叶集区姚李镇科农葡萄园里,附近的留守妇女在百余亩葡萄基地里施肥,为明年葡萄园丰收打牢基础,同时也在家门口打工“领薪”。
程度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