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群众需求点 找准扶贫切入点
——市检察院以新理念推动精准扶贫
汪凌鸿 本报记者 储勇/文图
“除了修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将贫困户‘扶上马’,下一步我们还将想办法‘送一程’,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这是2017年新年伊始,霍山县漫水河镇歇马台村党支部开展的精准扶贫讨论活动中,时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市检察院选派干部胡安面对村两委和贫困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位于霍山县漫水河镇东北部的歇马台村,是市检察院扶贫村、联合党委共建村、选派村。因古代一王妃落难到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然而美丽的传说除了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并没有改变当地贫困的现实:2014年11月份时在册贫困户为129户350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0%;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危房一度高达121户,占总户数的23%。
在这样的一个贫困发生率高且贫困代际传递时有发生、贫困根源复杂的深度贫困村,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的市检察院,近几年是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的呢?
过去的愿望:盼路通
歇马台村位于省道318线旁,看似交通便利的山区村,在2014年11月与市检察院结对帮扶之前,村里实际只有0.86公里的水泥路。当地大量毛竹、板栗、天麻等农产品无法外运,外面的物资运不进去,就连盖房用的最基本的材料,也难以运进村,甚至出现了有钱人住“危房”的现象。“盼路通”成了群众的第一愿望。
“要想富,先修路”。为破解交通瓶颈,与歇马台村“结对”后,市检察院多方筹措资金,统筹各类资金近450万元,用两年半时间,为歇马台村修建了约17公里的水泥路,特别是2017年3月份完工的杨董水泥路,连接霍山县歇马台村和金寨县长岭乡,方便了两地4000多群众往来和物资运输。
道路的建设,为歇马台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3名外地大户在当地流转荒地70余亩,开展中药材种植;因通往向阳水库的道路修通,六安一家企业主动与村委会联系,拟承包使用向阳水库及周边山场,以向阳水库为依托,开展“垂钓——民俗——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将解决当地约4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促进20余名困难群众月增收1000元。
茶叶等规模化种植加快,正在形成连片种植,金寨县长岭乡等地来此开展茶叶交易的群众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春季,歇马台村碎石岭头茶叶市场日交易最多时达到2000余人/次。正在发展的百亩猕猴桃园,将使猕猴桃成为这个贫困村新的特色产业。
路通了,产业发展了,贫困户脱贫“造血”能力随之增强。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至14.7%,在省第三方评估中,歇马台村群众对市检察院结对帮扶干部、扶贫工作的满意率为100%。
新阶段新需求:渴望生活更美好
“路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群众也有新的需求。”2016年12月份,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开江赴歇马台村调研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第一书记应该和村两委其他同志一起好好研究研究,在巩固提升上‘加一度’。”
带着检察长的嘱托,原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胡安与村两委同志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定下了“保八争十”的目标,即村出列时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达到八万元,争取突破十万元。他带领村民发展向阳水库生态立体养殖,扩大老湾茶园建设。同时,组织党员开展了“除了修路,如何才能让民心更进一层。”的主题大讨论活动。与当地的村干部一起又一次挨家挨户的调查、研究,仔细聆听群众新的期盼,力争找准群众新阶段最新的需求。
“胡书记,村里能不能搞个新农村建设,大家没事的时候,去广场跳跳舞。免得闲人都去打麻将。”
“检察院帮我们路修通了,群众感激不尽;要是能让我们富裕更快一点,就更感谢了。”
“我们要是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就好了。地面干净、整洁。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
面对群众提出的一个个新想法,原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胡安,陷入了沉思“新阶段,群众到底需要什么?”“胡书记,其实我们就是想让生活更美好。”面对胡安的疑惑,歇马台村书记杨仁俊直言相告。
对,美丽乡村、稳定增收、舒适生活……归结于一点就是“生活更美好”。
精准扶贫新方法:党建+产业
群众的新需求明确,如何助力解决是摆在市检察院及扶贫队员面前的又一新课题。为此,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分三批,采用不打招呼、不准陪同的方式直接到歇马台村开展调研,与群众真情实意沟通,最终提出了“党建+产业”的模式,以便尽快满足歇马台村群众新时期的新需求。
“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派下去。”市检察院检察长杨开江多次强调。今年4月底,市检察院采用自愿报名、择优选用的方式,选派有多年农村工作经历、长期担任基层检察院检察长的李宝元任歇马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精通党建工作的副处级干部李旭担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原第一书记改任扶贫专干,组成新的扶贫工作队,在歇马台村开展新一轮帮扶。
李宝元一上任就把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头戏,明确提出“歇马台村的组织建设一定要实现全镇第一位次、全县第一方阵”。为此,他立即着手进行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修订规章制度达25个,筹资100余万元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着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力量,已有两名大学毕业生进入村级后备干部。经过近半年的建设,歇马台村的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提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比上一年增加5人,达到9人。2017年7月份代表霍山县接受市级组织建设检查。
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精气神随着提高了,目标更明确。“到2018年年底,歇马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突破10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实现贫困村出列;2019年歇马台村贫困户要全部摘帽。”李宝元定下了目标。目标已定,就要付诸实施。他带领村干部开展“户户清”活动,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帮助每一户群众制订产业发展计划,采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方式,实现每户群众至少新增一项增收措施。
今年,歇马台村共有84户困难群众获得约24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共争取48万元开展猕猴桃示范园区配套工程建设。振兴传统产业,帮助打造的金吉利茶叶品牌已小有名气,首届开茶节在老湾茶园旁举行,已经获得群众认可;投资50万元的茶叶市场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二期建设预计会在年内开工。同时,村里以大别山旅游快线建设为契机,开展省318线环境整治,开展“厕所革命”,建设水冲式厕所;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已规划将军台旅游线路建设,将桥头集安置点变成将军台旅游的一个必经之地,届时,旅游的溢出效应将惠及歇马台,成为搬迁群众增收的一个新举措。
“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感谢党、感谢市检察院。是市检察院帮助我们脱了贫、致了富。”正如歇马台村村书记杨仁俊所说,市检察院的帮扶在当地已经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强化沟通对接 深化帮扶领域
本报讯(万心富 李涛 记者 程传军)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结对帮扶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由合肥市包河区结对帮扶裕安区脱贫攻坚工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裕安区进一步明确责任,不断强化沟通对接,深化帮扶领域,创新帮扶内容、落实帮扶措施,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切实让帮扶工作“帮到实处、扶到根本”。
健全帮扶机制,凝聚合作共识。双方在积极对接的基础上,裕安区和包河区各自成立结对帮扶工作组,通过安排总联络人对接联系、组织党政考察团相互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两区区情,共同探寻精准结对帮扶结合点,列出了帮扶清单,统筹两地具体帮扶事宜有序稳步开展。建立完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研讨制订了《包河区与裕安区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手册》,对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了协商细化。切实立足实际,深入拓展合作领域,不断促进两区在一三产业、二三产业等方面的互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形成脱贫攻坚最大合力,推动帮扶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突出产业扶贫,汇聚多方力量。产业技术支持。包河区农林水务局、科技局多次前往裕安传授土鸡健康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展水栀子种植技术、皖西白鹅养殖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三个特色产业的培训,通过传授脱贫技术,增强致富信心,真正实现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供市场平台。与包河区签订《“双创”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游客互送合作协议》、《特色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议》等相关协议,使裕安区旅游资源、农业产品“走出去”。同时,包河区商旅局、农林水务局积极组织辖区内商超与裕安区3家本土企业进行对接,并无偿在包河区罍街为裕安区农副产品提供销售门面,为裕安区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走出去”搭台铺路。对口乡镇帮扶。裕安区青山乡、狮子岗乡分别与包河区大圩镇、烟墩街道结为友好帮扶乡镇,建立乡镇、村际交流互助平台,双方乡镇(街)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脱贫攻坚、党的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加强人财支持,集聚发展动能。实施人才支援。包河区教育局结合自身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组织名师团队来裕安区重点围绕骨干教师信息化、探讨指导试点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课堂教学及项目学习研讨等方面,持续开展培训,指导各阶段、各学科教师2000名,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就业脱贫。两区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作用,精心谋划,联合组织58家用人企业单位举办了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提供普工、技术工、保洁、家政、仓管、月嫂等1500多个岗位,约170人现场与企业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加大资金扶助。包河区安排财政预算1000万元用于裕安区特色种养业、贫困村基础设施、扶贫基地(车间)等项目建设。计划投入809万元,修建道路25公里,便利农业机械、农副产品运输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计划搭建扶贫基地(车间)7个,吸引小微企业入驻,方便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同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开展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项目,推动村企联合、共同扶贫,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联盟执旗 产业铺路
项习君 本报记者 储勇 桑宏
在金寨县汤家汇镇红军街,有一家专营瓜蒌籽的店铺,店铺的主人名叫方波,虽然他本人是一名瓜蒌种植大户,但他的店铺并非是自产自销,而是销售镇上7家瓜蒌种植户的产品。“我们都是‘联盟’会员,因此统一价格、统一包装品牌,抱团销售。”方波告诉记者,他们给瓜蒌产品统一为“兄弟”品牌。
方波口中的“联盟”就是汤家汇镇特色农业产业联盟。汤家汇镇地处金寨县西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地,是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现有在册贫困户2266户7236人,是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近几年,围绕脱贫攻坚,该镇立足产业优势,培育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建立产业联盟党组织,实施“联盟+协会+农户”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发展产业扶贫的新路。
打破发展瓶颈 实现抱团发展
记者从该镇了解到,近年来,汤家汇镇流转林地、耕地两万余亩,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2个、家庭农场163家,农产品生产基地40处两万亩,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发展态势。然而,由于各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分散式经营,很难发挥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益,有时还会出现同行价格竞争现象。“经常会出现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资源没有好市场等困境。”汤家汇镇特色农业产业联盟支部书记、理事长李隆双介绍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该镇把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点。2015年12月,该镇49个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组建“金寨县汤家汇镇特色农业产业联盟”,成为全县乡镇首家特色农业产业联盟。联盟将帮助农户完成产销对接和优势转化作为首要任务。据介绍,联盟成立后,通过搭建产销对接的服务平台,把全镇分散经营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中药材、茶叶、高山有机稻米、食用菌、蔬果、黑毛猪、山羊、土鸡等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品汇聚在一起,吸收并发挥电子商务、物流和订单经济的重大作用,并同其他相关市场要素主体密切合作,形成有形市场、无形市场、虚拟经济、物流业等诸多经济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
据统计,目前联盟已吸纳59家经营主体,去年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纯利润近千万元,形成了“朵哈哈”金皇菊、亿牛有机米、金银山中药材、绿尔佳香菇等农产品品牌。
摒弃单打独斗 提升规模效益
“产业联盟正计划在镇上征地27.4亩,将在集镇规划区建起一个产业园,到时我们也将入驻,有了自己的生产线,加工成本也将大幅下降。”方波说,目前,他们7家种植户的瓜蒌籽全部是委托外地的厂商加工,加工费用相对不菲,如果自己加工的话,加工费至少要下降一半以上。“过去单打独斗,建加工基地根本不敢想象,现在我们抱成团了就不一样了,人多力量大!”
李隆双告诉记者,产业联盟这一平台除了实现信息共享、统一销售外,把发展基点定在产业建基地、扩规模、上品牌上,建产业园正是他们将要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将分散在全镇产业联盟经营主体集中起来,同时结合红色旅游,在红军街建立电商一条街,有近30家联盟成员入驻电商一条街,通过电商走向市场,为所有的会员搭建集中共享社会资源平台,促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生产格局。据介绍,今年产业联盟的产值有望实现15%-20%的提升。
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事实上,在此前,产业联盟已经在电商市场开拓发展有了实践,2016年3月以来,产业联盟同“真思土”电商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安徽绿尔佳食品公司建立原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良性发展。
搭建实践平台 助力脱贫攻坚
组建产业联盟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在该镇的积极引导下,产业联盟将重点放在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上。
为了调动产业联盟中能人大户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该镇立足镇情实际,选拔致富能人担任科技副书记和主任助理。该镇党委研究决定,聘请致富能人余本炎等14位同志挂职村科技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其中挂职科技副书记6名、主任助理8名。通过挂任村级领导职务,增强能人大户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从而增强帮带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自觉。
产业联盟支部书记、理事长李隆双在银山畈村挂职科技副书记,他在银山畈村、上畈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药材,通过土地租金和优先聘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村里部分贫困户已摆脱贫困;联盟成员、金刚台村挂职科技副书记余本炎主动联系特困户程东源,聘请他到黑毛猪养殖合作社务工,每天上午工作半天,每月付工资1200元,同时,还提供该户猪苗和饲料,目前该户已获利5000元。
据了解,目前产业联盟已带动全镇贫困户约200户,发展各类项目基地2000亩,基地建设生产和三产服务上发展增收项目11个,年为贫困群众增加各方面收入1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