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园林之间 滨水宜居六安—我市积极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纪实

  奚秀娟 本报记者 鲁艳艳 杨秀玲

  初冬时节,大别山层林尽染,六安城顾盼生辉。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这里,是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的故里,皋陶文化流传千古;这里,是淮河下游城市的水源涵养地,河湖密布,玉带穿城,一片碧水浸润的土地。这里,保存着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九十里山水画廊内诗情画意,五百里茶麻古道上幽然飘香。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绿色发展为主线,致力打造“滨水、文化、绿色”城市,城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六安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2017年10月31日,我市捧回了具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奥斯卡金像奖”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这是一张新的名片,六安美誉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绿色为底色 打造“皋”颜值

  彩林如火,飞瀑流辉,5A级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和5A级国家水利风景区万佛湖坐卧其中;环山拥水,洞天福地,东石笋、横排头、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25个4A级风景区遍布全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皋陶文化遗址、双墩古汉墓等文化遗产名扬四海。六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但仅仅拥有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立市,先后修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绘制了城市科学发展蓝图。完成了城市绿地、道路、供水等多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城市主城区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开展了《城市规划区基础生态网络规划》《绿色资源保护技术导则研究》等编制工作。传承红色基因,致力绿色发展。六安着力构筑绿色体系,将“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打造成为六安绿色发展引擎;着力塑造六安茶谷品牌,将茶谷倾心打造成产业谷、生态谷、旅游谷、养生谷、富民谷;着力推进淠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将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和水经济建设融入其中;大力推进合六叶工业长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将东部产业转移与新的经济增长极融为一体,助力六安发展。

  园林是六安的瑰宝,绿色是皋城的名片。我市不断加大绿化力度,持续推动绿地提级改造,实施“绿荫”工程,城市绿地逐年增加;加快推进公园、小游园建设,打造“百园之城”。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通过狠抓绿色基础建设,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大工程,淠河景观带、淠河总干渠景观带、凤凰河公园和312国道绿色长廊四条生态轴建设基本完成,初步构建“三河一廊多带”为骨架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6%、绿地率37.61%、人均公园绿地14.8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4%、林荫路推广率75%。

  如今的城区处处有着具有特色的园林,塑造着城市品牌。市中心皋城广场、烈士陵园,将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土壤,赓续传统。滨河公园、水上公园,将古老皋城打造成四季如春的人间天堂。梦中湖公园、九中游园等精品游园,一园一景,独具特色,为古老皋城增添了时尚元素。滨河文化墙,触手千年历史,诉说古城沧桑,将历史元素融入新城建设。沿河景观带,阳光下亭廊卧波、月光下彩带霓虹,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依托公园美景,六安市连续四年举办荷花节,200多个荷花品种、3万多盆荷花盆景竞奇斗艳,引来文人墨客吟诗赋对,挥毫泼墨,传颂荷韵廉风,塑造城市文化。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7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书画园林之间 滨水宜居六安—我市积极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纪实⊙红色基地引来游客如潮⊙裕安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见行动求实效⊙我市杭埠河丰乐河治理列入国家实施方案⊙全市领导干部考核将坚守绿色发展底线⊙10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6.6%⊙一篮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