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8日06版
文章导航
 
直通车

  兴水富民唱新歌

  张正武 韩彦儒 本报记者 徐有亭

  金秋时节,霍邱县邵岗乡上郢村的油坊大塘清淤扩挖工程完工了,堵在油坊组村民心口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今年秋季我们村民组第一个完成水稻收割任务,以前哪还有塘的样子,塘内淤泥跟塘埂一平,长满了杂草。”该乡油坊村民组组长周明友向记者谈及焕然一新的当家塘和喜获丰收的水稻,掩饰不住兴奋喜悦之情。

  “村民心里高兴,还在于这口塘自始至终都是村民们自己谋划完成的。”在一旁的邵岗乡水利站站长范寿乐说。

  油坊大塘是油坊村民组的当家大塘,担负着组里200多位村民用水和300多亩农田灌溉重任,但因多年疏于治理,淤塞严重,成了一口荒废塘,村民们都盼着能早日修好当家大塘。令油坊村民高兴的是,借着“小农水工程改造提升”的东风,油坊大塘整修工程被列入2016年水利冬修计划。

  “为推进小农水民生工程改造提升,该乡提出对受益主体能够自主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鼓励自主建设,财政同样给予补助。”范寿乐告诉记者,考虑到油坊组村民修塘愿望迫切,乡政府决定组织村民采取自建自管的模式来修塘。

  修塘之前,上郢村支两委组织油坊组召开户代表会议,43户代表就修塘占地,群众筹资投劳进行讨论协商,达成一致后,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投票表决,公示结果后,向乡政府及县水利部门申报了项目计划。具体建设过程中,乡水利站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又通过户代表会议产生项目理事会,由理事会商定施工方案及施工机械人选。

  “清淤之后,又对大塘进行了扩挖,面积达到30亩,加宽培厚塘埂,修筑了两座进出水涵闸,在四周塘埂两侧栽植桂花,香樟,冬青与垂柳共300余株,总投入资金6万元,财政奖补了3万元,群众整治土地、受益农户筹资、投劳折资3万元。”周明友说,通过扩挖整治,大塘的蓄水量大幅度增长,不仅农田灌溉得到保障,也改善了周边用水环境。工程建成后,将工程管护与农村清洁工程和水面养殖打捆发包。今年,油坊组召开户代表会讨论招标,决定交给本组贫困户刘从友家进行管护,签订合同协议,公示后村委会备案存档。

  用水也由村民协商决定。记者了解到,整修后的油坊大塘建立了用水管理制度,实行蓄水灌溉“一把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开闸防水和机械抽提水,今春栽秧用水时,户代表联名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统一调度,村民小组长负责安排使用,严禁争抢,破坏水利设施,做到合理、合规、公开、公平用水。

  “群众自选项目,自己组织建设。项目建成后,村民自治管理,自主使用。”范寿乐介绍,“自建自管的核心是项目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都是村民推举出来的老党员、老代表、老教师、老医生、退休村干‘五老’组成,他们在村民中的威信高,责任心也强,群众信得过。”周明友称,勘测设计、筹集资金、请挖掘机、记工程量、购买材料、监督质量、工程验收……所有事务都由项目工程理事会具体办,每一个环节都向村民公开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把群众交办的事服务好。

  “随着小农水民生工程改造提升行动在邵岗乡深入实施,一些沟塘堰坝库渠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遍地开花,不在是政府大包大榄。”范寿乐告诉记者,上郢村油坊大塘整修进行得十分顺利,受益群众筹资、富裕村民捐资、政府给予奖补,群众怎么筹,筹多少,政府奖补花在哪、工程怎么干、质量怎么样,村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更加支持工程建设。油坊大塘扩挖占用了4亩田地,村民自我协商,从组集体预留地和平整小沟塘中解决,没要一分钱补偿。

  “从前是‘政府干、群众看’,现在实行群众自办自建自管,政府奖补。”邵岗乡乡长郑文艺介绍,这一做法还获得了县政府水利兴修先进奖。目前,该乡现已完成沟塘堰库坝扩挖46口,因地制宜解决了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难题,彻底根治了邵岗乡用水难的问题,唱响了一曲兴水富民赞歌。

  经济案例

  卖车未过户,

  发生事故要担责吗?

  本报讯(何流 记者  储勇)今年4月份,陶某将其一辆轻型自卸货车以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王某,双方签订了车辆买卖协议,但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6月13日,王某驾驶该车行驶途中不慎发生事故,致他人受伤,因就损失赔偿事宜协商未果,受害人秦某将驾驶人王某、车辆登记人陶某和某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舒城县法院审理后认为,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告王某驾驶车辆与原告秦某驾驶的电瓶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原告受伤,该事故经公安交管部门认定,被告王某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事故车辆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保险公司应依相关法律及保险合同约定,对原告承担直接赔付责任。被告陶某虽为事故车辆登记所有人,但该车辆已经以买卖方式转让并交付他人,虽然没有办理所有权登记,但事故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除去保险赔偿责任限额内不足部分,依法应由受让人王某承担赔偿责任,陶某不承担赔偿责任。

  金寨县素有板栗之乡、名茶产地、西山药库等美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今年以来,在六安检验检疫局的积极推动下,该县依托全县实施的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控“两个替代”工程与绿色防控、农业联合执法等措施,整合茶叶、中药材、板栗、有机稻、猕猴桃、油茶、有机蔬菜七大产业资源,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

E:\11月8日5678\8日六版\六B0700064.jpg

  图为六安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在有机茶园推进示范区创建。

  刘丽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摄

  贫困户王升荣的华丽转身

  黄欣 胡圣卫 本报记者 黄雪彦

  在张母桥镇庙冲村山咀组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猪倌”王升荣,说起王升荣,周边的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他能干!”

  初见王升荣,身材不高,满脸厚道却显得精神抖擞,身上干劲十足。王升荣一家六口人,儿媳患有精神病,2014年元月,儿媳因突发脑瘤病变,两次手术及治疗花费高达30万元。巨额的医疗费再加上两个孙子在读书,王升容家当年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困境中,王升荣申请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寻求政府的帮助。

  俗话说:人不能穷,穷不能萎,穷则思变。面对贫困,王升荣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寻找出路。在一次与卖猪肉的朋友攀谈中,得知市场生猪收购难,猪源少,市场走俏,价格不断上涨,考虑到自己曾经也养过猪,养殖生猪不失为一项脱贫致富的“短、平、快”好项目。王升荣振作精神说干就干,利用自家现有的场地,自己动手盖上了50多平方米的养猪圈,购买了8头母猪和食用猪仔。经过精心饲养,不断繁殖,从最开始的20多头慢慢发展到100多头。为了猪肉能卖上好价钱,王升荣在饲养生猪时以青稞类安全饲料为主,最终养出来的猪肉质鲜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6年底,王升荣家不仅还清了20多万元的债务,还实现了脱贫目标。

  脱贫后,王升荣并没有忘记仍在贫困线挣扎的父老乡亲。他一直在谋划着流转周边土地扩大养猪场规模,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带领像自己一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庙冲村贺院组贫困户宋明准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实现脱贫的。

  “2015年的时候通过政府的危房改造,我家住上了新房子,今年我又养了6头猪和20只土鸡,种植了几亩南瓜、平菇和莲藕。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和王升荣。”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庙冲村贺院组村民宋明准高兴得合不拢嘴。

  现年56岁的宋明准,家中共有4口人,十几年前他的妻子带着重度残疾嫁进了他家,由于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再加上陆续生下了两个孩子,一家四口的生活贫困潦倒。为了摆脱困境,宋明准想过、试过各种办法,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据宋明准介绍,十几年来,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两间草房里,守着几亩田地,勉强度日。由于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尝试过种植水果和蔬菜,但是连年亏损,后来就不敢再尝试了。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村干部主动找上了门,让他申请成为贫困户,帮助其出谋划策,并且推荐他到王升荣那里学习生猪养殖技术。有了技术后,宋明准的信心足了,不久前实现了脱贫,如今正在大踏步向致富的路上迈进。

  “我们镇将多种扶贫政策叠加,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通过先期脱贫的能人大户发展产业引领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依靠产业,斩断穷根,从而助力贫困户走上脱贫奔康的致富路。”该镇党委书记王波说。

 

 

 选择年月
<2017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直通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