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萦于怀的那一片乡土
黄圣凤
与刘家宝相识,是在《皖西日报》社的一次笔会上,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说远,是因为刘家宝从那时的写作,到现在的再写作,中间间隔了好几年,家宝为了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停下了钟情的文学爱好。说近,是感觉数载光阴一下子就过去了,那时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
当年,我习惯喊他流流。刘家宝的性格,就像他的外形,周周正正,妥妥帖帖。讲话得体,做事得体,不突兀,不冒尖,不展锋露角。人长得帅,段子能讲,文章能写。他的声音非常好听,普通话够标准,多年语文教师培养出来的素质,朗诵颇具专业水准,佩服不已。大家在对文学的痴爱中,在相互地欣赏中,走过一段开心的旅程。
刘家宝是霍邱中学的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很棒,非常敬业,多年来所带的每一个班级,都管理有序,成绩斐然。课真是太多了,又是班主任,又是几个班课,压力重重,早自习,晚自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喜爱的文学创作时间被空前地占用。我知其爱好,写作有潜力,多次聊天时候提醒他,闲些的时候提笔再写呵。今年,总算卸任了班主任工作,仍然还代三个班语文课,但管理任务轻一点,他又拎起素笔,开始创作了。近一段时间,成绩不凡,佳作频出,屡屡发表,真心为他高兴。
最近喜讯传来,他要出版个人专辑了。一部《回望乡村》书稿,洋洋洒洒十几万字,收录他数年创作的精品文章80多篇,沉甸甸地。对他来说,这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端。
翻开《回望乡村》书稿,曾经经历的事,曾经走过的路,曾经的酸甜苦辣,曾经的喜憎哀乐,曾经的现实和向往,曾经的思索与考量,尽在其中。
刘家宝出生的地方叫龙潭,那是霍邱县西部、豫皖交界处的一个乡镇。那里很美,一汪湖泊,像一颗明珠,静卧在群山的怀抱里;这里的百姓朴实厚道,勤劳善良;但这儿也很偏僻,也很落后,土地算不上丰美,居民大多贫穷。刘家宝在龙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一片土地留下的,是终生难忘的;那一片土地打下的烙印,是永不磨灭的。
他记得老家的茅屋,厚实的土坯墙,蓬松的稻草顶,是精神的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时隔多年想起来,仍然有感叹,有惊喜;他记得老家的稻场,打场的劳累与辛酸,颗粒归仓的收获与欢乐,稻场上留存着爷爷的气息,留存着翻场收场的汗水,留存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娃,最早从事农业劳作时新鲜而痛楚的感受和认知;他记得老家的池塘,有肥硕的鱼儿,也有红麻沤出的浊臭,带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也带着未经驯服的野性,那是乡村永恒的胎记……
刘家宝在离开龙潭许多年以后,还是禁不住回眸乡村,回望那一片土地。土地给予他的,是数不清的物质滋养和精神慰藉,土地给予他的,是深深的眷念,不尽的沉思。
他记得那一片土地上,春来油菜花开,荠菜飘香,满目蔚然;夏季,飞舞的蜻蜓,美丽的荷塘,生意盎然。他记得那一片土地上,到了秋天,红麻遍野,稻谷金黄;等到北风肆虐的时候,庄稼已经收进了粮仓,一年忙到头的农家进入年下,开始腌腊肉,存年货。除夕前夕,开始自己动手写春联,守一份浓郁的年味。他记得那一片土地,有母亲的笑容,也有母亲的劳累,还有耕耘在田地里的姨妈、老舅、小叔、邻家小妹……还有长埋在泥土下的爷爷奶奶……
他更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谆谆教诲,父亲的三句话,是前行的风帆,是生命的灯塔。刚记事的时候,父亲是这样教育他的:“要想着大家”;刚刚工作的时候,父亲是这样教育他的:“超过我就行”;等到父亲老了退休了,这样告诉孩子:“不怕挣得少,就怕走得早”,我和你妈身体不出问题,不耽误你们的工作就是成功。我想,在当今铺天盖地要求孩子“优秀”“再优秀”的时代,很多家长实在应该学一学刘家宝父亲的育儿策略和律己信条。
但是,有一种痛,一直沉积在刘家宝的心底。龙潭的大地留给刘家宝的,除了成长,除了亲情,除了无数的难以割舍,还有一种深深的痛。书稿第一辑《乡村烙印》的第14篇,题为《回望乡村》的文章里,真实记录了他情感的酸楚与痛楚,那少年时代就纠结在心中的苦痛,久久不能平息,“浸透在骨子里,融入到血脉中,依附在灵魂上,无法排遣。”
非常喜欢刘家宝这样真心真性的文章,看过很多说谎话,说讨巧话的文章,很多人写文章是预备给别人叫好的,把自己的境界拔得很高,其实言不由衷,虚而不实。刘家宝“以手写心”,从灵魂肺腑说话,说真话,说实话,他写故乡的沉痛,不是数典忘祖,不是背叛绝情,而是爱到深处,心不设防,情到笃处,至真至切。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个人一直固执地认为,有一种文章叫掏心掏肺,我也是从掏心掏肺开始写作的,掏心掏肺的文章,才是“王道之始”,才是好文章的开端。
人间烟火本为真。刘家宝的这本书稿,共五个部分,无论是写乡村烙印、挚爱真情、人生感悟,还是写校园影像、人生漫步,都是写生活,述说的都是人间烟火。生活最忌空洞,刘家宝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有家园、有亲情、有职业、有爱好,娓娓道来,无不展露生活的本来面目,透出生活的本真。刘家宝将琐碎的生活精心提炼,将亲切的感悟输出笔端,写出了爱意,写出了温情,写出了活力,写出了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生命哲理、精神气度和价值观。刘家宝在文字中灌注丰厚的悲喜,无论在生命的低处,还是在生命的高处,都具有人间的热力,有向上向善的精神心、豁达心,需要一种匍气质。刘家宝用平和朴素的语言,传达意趣,传达感慨,传达正能量,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力,也需要有一颗执著心、感恩匐于世的深情。
文如其人。性情憨厚方正的刘家宝,写出的文章也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稳。不突兀,不出格,构思审慎,行文严谨。他的散文,无论哪种类型,述说家事也好,议评陈情也好,不论繁简,不论长短,都布局得体,文风端庄,言语妥帖。他以质朴纯正的心,质朴纯正的文笔,原汁原味、原生态地呈现生活。读他的文章,就像面对面与他谈话。看到他,总会让人想到传统,想到正统,想到儒家文化,他从不花言巧语,从不巧言令色,从不油腔滑调,他没有旁门左道,没有旁逸斜出,性格没有虚线。
一见到他人,就晓得他的文风。这个世界非常奇妙,万事万物都有共通共融的“点”,只是许多时候人们站在“局外”,并不懂得。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往往靠“懂得”搭建桥梁,走到对方去,所以“懂得”二字带着某种神圣而神秘的色泽。我感觉自己对刘家宝的人和刘家宝的文,都有一种深深的懂得,尽管我们见面机会并不多,但心有灵犀,见一字就通。
非常希望看到刘家宝继续写出更多、更精致、更厚重、更具影响力的文章,刘家宝有这个热枕,也有这个实力。祝愿刘家宝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