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是中国古代在计算工具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不是某一个人拍脑袋的产物,不能如“电子计算机之父”的桂冠戴在数学家冯·诺依曼头上那样,一口说出“珠算之父”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算盘之母”是汉代的筹算。“珠算”最早记录于汉朝人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书中,大约在宋元时期开始流行,随手拨珠即成答数的珠算技法成熟于明代。自此以后,中国的算盘不仅仅风靡海内,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并且由商人和旅行家带到欧洲,逐渐向西方传播。
算盘,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其物虽简,却历经千百年而一成不变,这在人类使用的工具进化史上可能是罕见的。套用当代的词语说来,算盘属于“硬件”,而运算法则就是“软件”。珠算的软件是以歌诀的形式推广流传,通过“口诀”(即“算法”)进行快速运算。将算盘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是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之一,在很多行业中都可找到类似这种“汇编语言”,比如八卦歌诀,中医药界的汤头歌诀、中草药歌诀,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口诀,等等。当代使用率最高的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字根表”也是以口诀深入人心。
旧时的市制重量单位1市斤为16两,是记数法中独特的十六进位制。商业交易中如果遇到有“两”这种重量单位,必须首先将十六进位制转化成十进位制,即将“两”化为带小数点的“斤”,此时无论用口算或是笔算,都是棘手的繁事,只有用算盘计算来得快捷、准确,因为珠算中有“两求斤”的口诀:1~(退后一位)625、2~125、3~1875、4~25、……15~9375。其意思就是:1两为0.0625斤、2两为0.125斤、3两为0.1875斤、4两为0.25斤、……15两为0.9375斤。设问:鸡蛋每市斤单价0.73元,12斤3两(注意:是16两为1斤的3两)价值几何?用珠算中的“两求斤”口诀运算,1秒钟内能得出结果8.90元(0.73×12.1875=8.896875。)
珠算中最繁杂的是除法运算,珠算除法有九归口诀、退商口诀、商九口诀等等。旧时普通百姓长年累月地忙于生计,有心学算盘也没有大把的时间去背诵口诀与拨珠练习,只能利用阴雨天的闲空时间。非科班出身的会计从业者,在执业中每逢拨珠手法缓慢或算计出错时,便以“我的算盘是天阴学的”这么一句话作自我解嘲,于是可以得到对方的宽容与谅解。
老话说“三九天的冰冻,非一日之寒”,算盘打得熟练准确,即便不是“从娃娃抓起”,也必须从少年期就开始练,只有年轻人的手指关节灵活。再者,大量的珠算口诀烂熟于心,没有长时间死记硬背的功夫是不行的。珠算中传统的乘除法练习“狮子滚绣球”,堪称是珠算练习的经典题型,以1953125乘512=1,000,000,000。然后再用除法还原回来,即1,000,000,000除512=1953125。编题之妙在于练习中不需老师指导审查,答案自明,最适宜于自学练习。至于打算盘的熟练程度,我听说有人可双手同时拨打两把算盘,一遍终了即将初算与复核同时完成,遗憾的是吾未曾亲识此等珠算神功。早年间我父亲工作中长期的老搭档蔡先生,他的珠算功夫也了不得,他可以只瞅账簿不看算盘的“盲打”,更独特的是在急速拨拉算珠的同时大声叨念出运算口诀,听之如闻启动了“快放”功能之“绕口令”,往往惊得我目瞪口呆。视其手指翻飞快捷灵活状,此时觉得用“狮子滚绣球”这五个字来形容蔡老打算盘手指头的行状更恰当。至今尚存于吾心中若干条珠算口诀,就是少年时经常听闻蔡老打算盘而积存的余韵。
算盘是账房先生的衣钵,换言之,算盘是会计师的看家工具,与普通老百姓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寻常百姓在言语中却常拿算盘说事,比如“盘算”一词就源之于算盘。说某人的“算盘打得精”、“算盘顶在头上打”,并非实指手上的工夫,而是说这人过于精明、善于计较,处世从不吃亏——此言略含贬义。“心中打了个小九九”、“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清盘”,这些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用语都来自于珠算术语。江淮地区民间有“一推(退)六二五”这么一句俚语,指的是不负责任的推倭、敷衍、扯皮,这不正是珠算“两求斤”口诀么?我曾见到过这样一幅讽刺漫画,一位干部模样的人手持电话耳机说:“消费者协会竭诚为您服务,有事请来电,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推625’……”我认为这漫画应获最佳创意奖。
珠算中最简单的启蒙练习之一:加法练习“九盘清”。以123456789开始,反复加123456789,加到第九次,得1234567890。
算盘是国人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用具之一,不过在早年间真正能摸得上算盘的人士并不多。可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起算盘被受到旷古未有的重视:打算盘被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实现了珠算“从娃娃抓起”。那个年代小学生们上学肩背书包之外,往往还搭上一把算盘。在这个崭新的教育形势下,我的家乡古镇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手工艺行业——算盘厂。仅几年的功夫,古镇算盘厂产出的学生算盘占领了皖西全境小学校的教学阵地,为古镇的文化韵味增加一坨不轻不重的砝码。
计算、算计,算盘、盘算,噼里啪啦的拨珠声清脆利落,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丝弦之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日我常常认为街市商铺中有三种声音最具节奏感和观赏性,那就是朝奉的算盘声、药鬼子的冲桶声、厨师的剁刀声。若徜徉于街市,每闻其声,不禁驻足。眼看着算盘即将成为普世化的用具,没料到“物极必反”这残酷的字眼却落到了算盘的头上:快接近二十世纪末期,似乎是一夜之间电子计算器铺天盖地地布满人间,全面取代了算盘。算盘,这件在人世间活跃了近千年的仁具便如此轻而易举地消失了,从此再也听不到如行云流水般拨打算盘发出清脆的天籁之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