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网路” 少走马路——“放管服”改革惠了企业便了群众
本报记者 余浩
“这个设备真是太方便了,不用排队就能开到发票,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啊!”10月11日上午,正在东七里站绿篮子超市购物的王利民告诉记者,按照营业人员的指导,他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拿到了购物发票。
“在我们公司的超市买东西,顾客付完款后,拿到的购物小票上有个二维码,通过自助终端的扫描就能便捷地获取到发票。”安徽绿篮子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孔祥李告诉记者,自从8月份启用以来,绿篮子超市里排队开发票的市民少了,“最关键的是,顾客的满意度更高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先进的“电子发票+查询打印自助终端”系统在企业推广应用尚属全国首例。9月份,绿篮子超市已通过该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98份、金额4700余元。
“这个自助终端也是电子发票推广应用的一种形式。”孔祥李告诉记者,消费者开发票省事了,超市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自从去年开出我市首张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以来,绿篮子超市在人工、票据成本上节省了一半开支,一年下来少花20万元。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中国电信六安分公司里,由于市、县区及各网点发票都要统一印制、发放,该公司每年在传统发票的印制、管理上就要花费100万元。“自从推广电子发票以后,公司从税务部门申请发票号段,消费者可以通过营业厅打印发票,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通过邮箱将电子发票发到消费者手中。”该公司财务部主任助理李大伟告诉记者,消费者只要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就可以自行打印电子发票,这不仅节约了公司的办公成本,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电子发票如果弄丢了可以重复打印,但是号段、编码是唯一的。”
记者从金安区国税局了解到,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税务”一直是税务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而电子发票的推广、使用就要发挥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优势。一方面,电子发票的推广方便了消费者,绿篮子自助终端的上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这也为企业松了绑,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据了解,自2016年5月份开始领用以来,金安区纳税人共从该区国税局领购电子发票2942880份,开具正数发票1816716份,金额4.72亿元;开具负数发票7332份,金额1205万元。
电子发票的推广使用真正让纳税人“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为企业松了绑,让纳税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带来的实惠。然而,一份发票折射的“放管服”改革,不仅有“宽进”,还有“严管”。“及时防范发票风险,我们的利器就是增值税发票实时风险监控系统。”金安区国税局副局长李军介绍道,“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放得活。依托发票电子底账系统的海量大数据,我们能实时监控发票风险并精准应对,为防范发票虚开风险筑起了‘防火墙’,同时提高了对问题企业的命中率,大大减少了对正常企业的不必要干扰。”
在“放管服”改革中,六安市国税局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和核心征管系统的融合运用,及时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堵漏增收。“‘互联网+税务’的推广,充分发挥了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作用,健全完善了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确保放管服工作取得实效。”市国税局货劳科科长何昌荣告诉记者,下一步,国税部门还将为起征点以下小规模纳税人也提供先进的电子发票解决方案——“点下户”代开系统。纳税人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增值税发票开具平台,随时随地开具电子发票,不用再去大厅排队代开。通过将“点下户”纳税人开票数据写入金三和电子底账,实现了国税部门对“点下户”的税务监管。国税部门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高效优势,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优化服务,给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