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绣花功” 提升群众舒适度

  漫步曲径幽林,徜徉花海绿地,饱览水光潋滟,仿佛城在林中,人在园中,碧水绕城,城水共生,天人合一。生态六安,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丽画卷。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公共空间整洁有序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市城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出多张城市治理“新名片”,提炼形成不少可复制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求,立足市委、市政府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区的思路,六安城管扎实推进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各项建设,把提升全市人民舒适度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充分挖掘“红色、古色、绿色”特色资源,不断推进美丽城区的品质提升。

  内修品质 提升城市“颜值”

  围绕红军文化、皋陶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建设工程,串接散落的历史散片碎片,修复并完善城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存,有效推动文化发展融入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街区。遵循一街一品一特色原则,以特色为切入点,以特色风貌为主线,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片区,传承红色、古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协调自然人文景观,营造文化氛围。

  巩固提升生态园林建设水平,推动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主题公园、小游园建设,打造“百园之城”。以提升人民安逸度为目标,对城市现有绿地提级改造,加快生态廊道、老公园改造、街心游园建设,实现“以滨河景观为轴、林荫走廊为线、街头游园为点的城市绿地”遍地开花。

  外塑形象 提升城市“气质”

  加强宣传,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城市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创城工作,达到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文化厚重、和谐宜居城市的目的。

  提升市民素质。开展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宣传投入,树立“宣传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爱护环境、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努力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变成市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规范,共同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优化城管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宣传城管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法治理念,全面介绍“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城管工作宗旨,积极制作、传播公益宣传文化产品,建立舆情快速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形成有优势的正面舆论,优先占领舆论传播高地,树立城管正面形象。

  提升城管队伍素质。创新城管队伍教育培训方式,发挥内部讲师平台作用,提高城管队伍学习能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典型带动和业务骨干引领作用;推进执法能力建设,坚持依法、规范、文明执法,不断提升城管队伍形象。

  深耕细作 城市治理再升级

  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编制城区海绵城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库)、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南片区城乡统筹空间利用、城区黑臭水体整治等专项规划,有效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的协调,有机融合城市交通、文化、生态等复合功能,力图将“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区建设中。

  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城市核心景观建设,一方面以“美丽城区”建设为抓手,对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重要区域节点、公园广场绿化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造绿工程,构建“三河一廊多带”为骨架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市照明景观工程建设,亮化楼体、桥梁、街景、绿地小品,使城市照明成为我市一道亮丽夜景。大力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提升停车场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停车场,把停车场作为公园等延伸景观带的配套工程,实现生态停车场绿树环绕,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河道及黑臭水体治理、防洪排涝等城区功能的基础承载力。实现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末端基本全收集、全处理。继续加强小街巷治理。通过文化墙建设、路面硬化、延伸保洁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主城区的一些老旧街巷、破旧楼院焕然一新,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创新管理模式。以信息化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颠覆传统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现场监控、APP应用、手机共享等手段,收集城市的各项数据,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实现基础设施智能监测和公共服务智能化,自动调配公共资源,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后援团,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深化改革 理顺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管理职责,强化市级统筹领导和城区120平方公里范围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推进各县(区)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全面负责辖区城市管理工作;乡镇(街道)落实辖区城市管理各项任务,确保城市管理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动员辖区居民群众和单位参与城市管理,协助做好辖区城市管理工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进一步梳理管理职责和权限,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科学下放审批权和监管权;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

  建立重心下移的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发挥市级城管执法在整个城管执法体系中牵头抓总、协调考核、科学评价的作用。强化县区级城管执法组织的实施、执行能力,集中解决区域性城管执法重难点问题。全面加强整合街镇基层力量,综合发挥城管作用。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整合规范执法主体,优化执法力量配置,以县区和乡镇(街道)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六安市城管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努力汇聚强大的城市治理体系力量,奏响城市管理最强音,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区保驾护航。

 选择年月
<2017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精准扶贫 健康同行——舒城县贫困人口大病救治见成效⊙三峡工程新一轮175米 试验性蓄水顺利完成⊙“复兴号”交出民族自信的成绩单⊙深耕细作“绣花功” 提升群众舒适度⊙徽商银行六安分行 小企业金融之“易税贷”业务⊙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