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07版
文章导航
 
脱贫攻坚战正酣

果农喜收金安脆桃

张店镇太平桥村江淮果岭大棚基地

贫困户钟志云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稻田养虾喜获丰收

双河镇许楼村养猪场引进仔猪进场

马头镇扶贫基地——安徽晶鑫葡萄园硕果累累

贫苦户编织花篮

  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五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金安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位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绷紧“弦”、紧盯“改”,突出“实”,压实“责”,实施“1415”“作战”计划,以锈花的功夫,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推进,保持了序时进度,提升了脱贫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咬定一个目标 定好作战图

  围绕总体目标和年度任务,区、乡、村逐级制定作战图、四项清单,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决战决胜,明确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压实四方责任 下好一盘棋

  制定出台《金安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坚持区联系领导、乡村、包保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四位一体”,建立区抓落实、乡镇街组织实施、村实施到位的工作机制。

  压实区级领导责任。成立了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区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区四个班子领导每人联系2个贫困村、包保3户贫困户,每年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调研不少于6次,走访贫困户不少于30户。

  压实乡村主体责任。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主体责任,落实联系帮扶责任,实行贫困村不出列,联系领导不调整。严格乡村干部包片包组包户责任,落实岗位责任制,层层制定岗责考核办法,按月兑现奖惩。

  压实单位“双包”责任。全区30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至少明确了1个定点帮扶责任单位,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专人联系帮扶的基础上,今年先后调整新增了893名区直单位干部职工,联系帮扶10个扶贫开发任务较重乡镇的非贫困村,增强镇村包户力量。同时,对村和包村单位脱贫攻坚实行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断线。

  压实驻村帮扶责任。迅速贯彻落实省委“硬选人、选硬人”要求,选派35名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和身体条件过硬的享受副处级待遇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按照不少于3人的要求,配齐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队人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集中精力驻村帮扶,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加大了对贫困村的帮扶力度。

  推进十大工程 聚焦着力点

  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切实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2017年,共投入3.42亿元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今年预脱贫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目前,16505户、45404人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一卡通”获得2017年首批奖补资金3669万元,其中2017年预脱贫户6039户,占全区预脱贫户的86%。在实现68个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投资13297万元,建成53个村级光伏电站和5000个户用光伏电站,为贫困户带来每年3000元、贫困村每年5万元的稳定收入。投资73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推进张店镇金冲村、东河口镇金子寨村等6个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建设,张店特色旅游小镇扶贫建设项目入选《2017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10万亩特色农产品“金安脆桃”种植和金安旅游九十里山水画廊入选安徽省“十大农业产业扶贫经典范例”。

  电商扶贫全面进村,投资306万元实现68个贫困村电商全覆盖。已建成电商服务站点217个,目前,正在积极打造3个以上电商特色镇,10个以上电商示范村,推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2017年带动1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就业创业助农脱贫,建立“就业创业脱贫管理系统”,对43212人、24174户贫困劳动者落实建档管理,制定就业脱贫“四项清单”,投资60万元建设6家扶贫驿站,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居家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帮扶渠道实现就业脱贫。今年以来,已实现技能脱贫培训604人,安排就业补贴73.5万元;针对贫困劳动者开发农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401个,吸纳31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为创业贫困户每户提供10万元创业贷款,助其创业脱贫致富。

  健康扶贫作为关键举措,切实保障因病致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在全省创新实施健康脱贫“158”工程,采取1+1+1模式(1名村医+1名乡镇医生+1名区级医生),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全覆盖。大力宣传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在全市率先启动贫困人口综合医保“一站式”结算服务。此外,投入318万元对68个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维修,8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金融扶贫作为重要支撑,切实为贫困群众“贷”来更多希望。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776.75万元,8704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贷款比例达27.6%。其中,2017年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201万元,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115%,7472户贫困户受益。单个农户扶贫小额信贷1516万元,332户贫困户受益;光伏扶贫贷款9000万元,5801户贫困户受益。

  夯实基础作为先行条件,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今年7月1日将全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年人均3000元,上调为3800元,分散供养五保由年人均2900元,提高到3800元,集中供养五保由年人均4200元,提高到5100元。确保贫困人口住房安全,2017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人,规划建设分散安置点78个、集中安置点10个,安置房121套。目前,所有安置点的121套安置房已全部建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于9月中旬全面完工。同时,区财政按照每平米1000元标准,对无能力自筹资金修建房屋的贫困户实施财政兜底,目前1100户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

  2016-2018年三年争取农村畅通工程总投资8.4亿元,建设里程1205.7公里。其中,2017年403.57公里乡村道路建设,已9月30日前全部完工。

  总投资1244.72万元小型水利工程,已完成3座水闸除险加固、273口塘坝修建、52条39公里河渠清淤、15座469.5千瓦泵站改造。

  投资6076.75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教育扶贫作为长远之策,切实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情况逐户进行摸底核查,摸清教育扶贫“家底”,建立覆盖各学段教育扶贫对象的信息库,落实分类资助,已发放教育资助1856.65万元,做到教育扶贫不漏一个贫困生、不落一项资助政策。

  强化五项举措 打好组合拳

  精准基础工作。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六公告”,把贫困对象进出交给村民投票评议,严格规范公示公告程序,强化基础档案信息精细化管理,按照“村五有、户四有”要求,规范村级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推行“一单一图一表一面旗”,实行一户一档,让识别、帮扶、脱贫全过程有据可查、有迹可寻。

  完善扶贫政策。贯彻执行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了金安区脱贫攻坚“1+20+N”配套政策,确保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

  加大资金保障。出台《金安区2017年度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8102.91万元,全部直接用于保障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对68个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区财政给每个贫困村支持50万元发展补助资金,找好项目投入,多渠道增收,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严格督查考核。专门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制定出台《金安区脱贫攻坚考核暂行办法》,采取共性考核与个性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每月检查与年终考评,内部考核与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月检查、月调度、月奖惩,较真碰硬,问责“一把手”,引导各级各单位把工作重点转向平时、注重日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效。

  创新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金安立足区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具有金安特色的扶贫举措,不断提升扶贫成效。

  ——建立“党员联帮户”新机制。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要求,区委在东桥镇探索试行建立“党员联帮户”机制,开展“三联三帮”(即联系贫困户、联络包保干部、联手督促检查,致富帮带、生产帮带、智力帮带)活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已在全区推广。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共有5887名农村党员参加“三联三帮”活动,与7968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事项9800余件,目前已带动4324户贫困户脱贫。全区“党员联帮户”新机制,有效发挥了农村党员在贫困户当中联帮带作用,实现了扶贫工作由“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转变,激活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了省、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创新金融扶贫新模式。探索“金融扶持大户、大户发展产业、产业带动扶贫”的金融扶贫模式,引入省“农担”担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劝耕贷”推动“大户带动”精准扶贫创新试点工作,为贫困户提供更多收入来源。目前,“大户带动”扶贫贷款5685万元,带动1339户贫困户受益,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过去财政投入不足的短板。省农担公司已在全省推广我区金融扶贫创新做法。

  ——拓宽贫困老人赡养新途径。在全区开展“扶贫帮扶与家风共建”活动,树立孝亲敬老示范典型,在一镇一村的小环境里营造孝德家风,形成思想导向和舆论氛围,推动贫困老人赡养扶助责任回归家庭。目前,全区已有2600多户“老人户”与其子女在司法工作人员见证下,签订了赡养协议,一部分贫困老人赡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项工作引起了省、市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

 选择年月
<2017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脱贫攻坚战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