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资源 优化布局 努力办更为多样、更高质量的教育

市教育局组织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已成为品牌活动。

二中西校区学生志愿者在迎接新生和家长。

裕安区城南中学组织学生在南河中央公园种树,提升环保意识。

利用暑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全面深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今年8月,被列入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六安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正式运营。
赵幸福 本报记者 单姗
五年耕耘结硕果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线,以补短板、促均衡、抓质量为重点,扩大优质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努力办更为多样、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我市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六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事关教育发展的文件,形成了涵盖全面、目标明确的政策体系。
我市教育投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20.37亿元,比2012年增加207.25亿元;人均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719.13元,比2012年增加647.81元;财政性教育经费达687.71亿元,比2012年增加175.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687.40亿元,比2012年增加175.4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68.73亿万元,比2012年增加17.89亿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1440.48元,比2012年增加403.66元;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1440.26元,比2012年增加551.92元。五年间,教育总投入、人均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和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55%、12.55%、7.65%、7.64%、7.83%、12.65%和12.84%。
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我市改扩建各类学校1838所,调减中小学702所,新建六安一中东校区、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毛坦厂中学东部新城校区、金寨职业学校,迁建霍邱一中、金寨一中、霍山职高、舒城师范等学校。实施了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4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截至2016年末,我市校园占地面积1696.7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840.02万平方米,其中小学生、中学生生均建筑面积比2012年增加1.38平方米(小学)、增加5.02平方米(中学)。我市全市各类学校拥有计算机8.26万台、图书1540.26万册,生均占有图书20.27册;固定资产总值106.91亿元,生均固定资产值14070.8元。
我市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市新增省级示范普通高中3所,国家级示范职高1所,依托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六安市职业学校,成立了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全市所有县区都跨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行列;积极进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形成了涵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我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办教师3100人、特岗教师8788人、免费师范生60人。我市现有正高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6200名、一级教师19292名。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10人,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470人,市级教坛新星541人,省特级教师104人(在职),省教坛新星4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幼儿园为99.2%、特殊教育为90.2%、小学为100%、初中为100%、普通高中为98.2%、中职学校为90.2%。同时,全面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周转房制度。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交流教师4500人、校长353人。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投入各类资金39.55亿元,惠及全市近400万名中小学学生。全市除金安区外,全区域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工程。普通高中招生、素质教育评价、教育招生考试管理平台等改革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招生模式、课程改革、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改革初见成效,职业教育呈现规模化发展。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90.45%,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8.0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3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小学生升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2年分别提高15.74、0.12、0.64、26.12和0.7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24%,初中辍学率为-0.03%,分别比2012年降低0.21和0.5个百分点。五年来,我市为高等学校输送本专科生源26.1万人,其中本科14.09万人,高考录取率在80%以上。
全市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五年来,我市教育工作亮点突出。
过去五年,形成了市区城区学校共建机制。六安撤地设市以后,城区公办学校建设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六安城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市区共建,部门联动的建设机制,制定了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可以说,过去五年城区教育发展是撤地设市以来,最快的五年,也是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五年。不仅建立了责任清晰,共建共发展的工作机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了历史的欠账,跟上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过去五年,规范了高中阶段招生办学行为。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采用建学校扩资源,强管理抓规范等多种措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招生和办学行为,缓解了普通高中学校招生不规范、大班额现象,其他学段的办学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好转,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好评。
过去五年,提升了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批准成立了政府主导、高职引领、项目驱动、校企融合、合作共赢的大别山职教集团。
过去五年,超前谋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五年前,我市在全省未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之前,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并付诸实施。截至2016年,我市校园宽带接入率为100%,校园网建有率为90.5%,班级多媒体覆盖率为88.86%,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为80%。
过去五年,用创新的理念狠抓队伍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皖西好老师”、“皖西好校长”和“皖西乡村好教师”评选和事迹巡回演讲活动,为5402名教师发放从教30年荣誉证书,表彰市级模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270人。
未来五年蓝图绘就
未来五年,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壮大职业教育,有序推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为幸福六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实施全市学前教育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区学前教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城区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办法,科学统筹和合理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托幼机构,推进城乡普惠园发展。
未来五年,将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在全面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围绕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均衡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谋划启动《六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城区公办初中容量,提升办学水平。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
未来五年,将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积极举办不同类型的高中,鼓励现有高中学校多层次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改进学校管理方法,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未来五年,将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加大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力度,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和提升力度,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达到一县(区)一强、校校有特色。
未来五年,将着力实施教育信息化。认真落实市政府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成市级信息平台建设进度,不断提升全市“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水平。
未来五年,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积极进行教师职称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建立一支满足需求、质量上乘的立德树人的教师队伍。加强教科研工作,加大对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应对高考改革,落实课程要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未来五年,将着力改善和保障教育民生。以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脱贫为重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工程,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培训,保障教育公平,用智力手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