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金寨县白塔畈镇在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健康脱贫等帮扶政策之外,切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脱贫攻坚的“双轮驱动”。
精神激励打造脱贫“原动力”
家住白塔畈镇凉井村的贫困户崔士杨是一名普通憨厚的农村青年。因家中贫寒,父母早逝,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在家,但这并没有打消崔士杨奋斗下去的念头。自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徐妍等帮扶干部为他制订了一系列帮扶举措。敢想、敢干、敢拼的崔士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继外出务工,拿到第一桶金后,又在金寨县城江店租了一间门面,做起了制作蛋糕面点生意,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凭借着自己的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崔士杨于2016年成功脱贫,并在县城开了第一家蛋糕分店。
“《少年漂泊者》我读过,《平凡的世界》我看过,作品中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支持我这么多年开拓进取,完成创业脱贫致富梦想的应该也是这种精神”,崔士杨沉思后说道。
通过优秀文化作品激励贫困户成功脱贫得益于白塔畈镇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精神文化的有效利用。白塔畈镇是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的故乡,先驱的著作《少年漂泊者》,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英勇斗争,最终自觉地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崔士杨从文学作品得到了战胜贫穷的精神食粮,激发了贫困青年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实现梦想。
在光慈村,贫困户刘圣勤的丈夫王贤利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双目失明,刘圣勤独自肩负起照顾公婆,抚养两个孩子上学的重任。“生活虽然艰难,但总会有希望。现在政府的政策好,也不能总靠政府的扶持来生活,得想着怎样摆脱贫困。”刘圣勤说道。去年村里美丽乡村建设,刘圣勤勤俭持家,对患病丈夫不离不弃,被村民们推选为模范好夫妻。
据悉,白塔畈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镇各村扎实开展“好婆媳”、“好儿女”、“好夫妻”、身边好人等道德评议活动,优良家风家教评选活动,“讲卫生,讲勤俭,讲诚信,讲孝顺,比成效”“四讲一比”等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动,累计开展大小文化评比活动72次,共评出道德模范75位,家风家训12条,文明户143户。
“在群众中尤其是贫困户中搜集优秀榜样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价值观。通过群众参与评选、修建文化墙、广播村村响的宣传方式,变‘引文化’为‘种文化’,扶植贫困户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帮扶合力,真正让文化打动人、精神鼓舞人”,白塔畈镇党委委员刘燕说。
文明创建练就勤劳“致富经”
“村里的主干道我们每天都会清扫一遍。”桥店村环卫队队长储修志说道,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环卫工人穿着黄马甲在路上打扫卫生已成为桥店村的新常态。储修志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自己手部残疾,妻子又患有慢性病,家庭十分困难。不等不靠的老储积极申请了桥店村的水利管护员岗位,并担任了村公益性岗位工作队长,每天除了自己履职到岗,还负责分配安排其他人员工作任务,工作十分尽责。“现在周围群众也很少乱扔垃圾了,一扔我们就扫,人是相互尊重的不是?”储修志说道。“今年是我们村脱贫。是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之年,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将安排贫困户利用公益性岗位就业与开展环境卫生长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两项重要工作统筹推进”,桥店村党支部书记戴泽超介绍。
桥店村集中整合三线三边财政下拨资金,群众自筹卫生费和公益性岗位资金,成立村级环境卫生队,将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整合,村里14位在册贫困户担任村级清洁工,负责村庄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共设施维护,绿化修剪、路灯维修。还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卫生责任书,每月根据各户卫生情况评出卫生户、清洁户。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列入村规民约中,群众卫生习惯得以养成。“我们对贫困户出工是按照一个小时2个工分来计算,一开始就制订了多劳多得,劳动光荣的用工导向”,戴泽超说道。
“桥店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已经形成了群众自筹、自管、自评的长效管护机制,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当前全镇各村已建立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贫困户公益性岗位制度已在各村建立落实,目前,全镇正进行陈年垃圾、污水、改厕的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乡村环境整治正从中心村庄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我们会继续坚持源头治理的工作方法,斩断农村脏乱病根”,白塔畈镇党委副书记胡德庆说。
白塔畈镇党委书记曾凡豪说:“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力量,一个榜样就是一座丰碑。打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役,不仅要拿出物质上的帮扶举措,更要加强精神上的思想引导。为此就要立先进,扬正气,促带动,换思想,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变帮我富为我要富。积极挖掘本地文化遗产,发挥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围绕群众满意度提升,加强乡村环境治理,移风易俗,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让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价值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