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吃重阳糕(又称花糕),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因此九月吃糕的习俗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唐德宗规定了“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就普及全国了。这时“糕”字已经代替“饵”字,作为这种食品的名称;而重阳节应该登高,“糕”和“高”同音,无山可登的地方以吃糕代替登高,取其步步高升之意,于是“糕”字就流行起来。
《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但还没有说它是重阳节的专门节日物品。
到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重阳糕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名目繁多,糕上嵌以蜜饯、枣脯,还在糕上插着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写到“重阳”时称:“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綵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九月”篇:“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这是最早见诸书面文字的重阳糕。
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条则说:“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看来这时的重阳糕像现在的中秋月饼,有用模具制作的。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近代,重阳吃糕因地而异,习俗各别,各地把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还能见到古代习俗的余韵。
江浙地方在九月九日前,把粉染成五色,蒸成糕,赠送亲友。上海地区典型的重阳糕,米粉用食用色素染为粉红色,拌白糖,模具做成梅花形,上面比下面略大,容易脱模,中间夹枣泥或豆沙。表面撒有桂花,讲究的再镶有一朵用红枣肉做的花,平日出售叫定胜糕,重阳节时上面插一面小旗,就成了重阳糕。
重阳糕的制作,农村多以米、面为主料,分别加枣、栗、梨等蔬果,上面粘些香菜叶以代替茱萸作为标志,形状多种多样。城市饭店和食品厂的花糕,除面粉外,还有加牛奶、鸡蛋、酪酥、桂花、白糖、果酱等,有甜有咸,色泽美观,有方块式、卷筒式、梅花式、花篮式等,各有千秋。
重阳糕的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藉此谐音及制糕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