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我小时候最爱干什么,我肯定不假思索地答道:捕黄鳝。也就是前一天傍晚把黄鳝笼子埋在水田里或沟塘边,第二天一早把笼子扒上来,黄鳝和泥鳅乖乖地束手就擒,收了笼子回来后,把捕到黄鳝的从笼子里往脸盆里一倒,“哗”一下出来了好几条,有大的也有小的,最多的一早上十几个笼子可捕到三四斤黄鳝,那种收获感和喜悦感真是无法言说。
我家住在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每年春天都要捕一段时间黄鳝,进入夏季,温度升高了,黄鳝进入繁殖期,一般是捕不到的,回想当年捕黄鳝的情景,确实非常有趣,除了改善家里生活,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点钱贴补家用。
我从父亲那里学一套捉黄鳝技术,讲技术实际上很简单,首先要买笼子,笼子的型状为圆桶型,是用竹篾编成的,一头大一头小,大约有尺半长,大的那头很重要,是黄鳝进去的一个机关,笼子能否钻黄鳝,技术含量全在这里。它是用七根竹片编成的一个倒须子,呈圆锥型,竹片削的很薄,富有弹性,锥型上端每根竹片都削成尖子,防止黄鳝进去后再逃出来,难怪有人把捕黄鳝编出一个谜语来:一去通通路,回头路不通,进去难出来,困死田家冲。竹片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厚了黄鳝感觉到前方有障碍就不往里钻了,薄了容易损坏,笼子最小的那头有个木塞子,也是倒黄鳝的出口。串诱耳的竹签刚好夹在笼口处,形成一个非常科学的捕鳝工具。诱耳是用蚯蚓做成的,从松土里挖出来之后,用一根签子串上一条,放进笼子里,然后把塞子塞上,基本上准备就续,等到天黑拎着一个装满笼子的提筐,到水田里选择不同的位置,把笼子一个个埋好,单等第二天早上收获“战利品”了。
埋黄鳝笼子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要选择好位置,一般都选择在冲田的下埂,上埂陡高不方便下去,同时埋远了也不方便扒出来。其次最好选择在每块田的田拐子,黄鳝经常出没的地方,人下去之后,用双手扒出一道沟,把笼子放进沟里,然后挖一把泥巴压在上面,防止笼子漂上来,泥巴不能压多,否则黄鳝会闷死在里面。笼子大的那头朝外,用手捋道沟来,基本上与田埂平行,黄鳝觅食时,顺着方向就来了,笼子埋深了钻进去的多半是泥鳅,埋浅了钻进去的多半是土螃蟹,甚至是水蛇,只有适中捕的多半是黄鳝。
每当傍晚我去埋黄鳝笼子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田野那种难以让人忘怀的气息,春风拂面,田里的蛙声和水虫生不断,泥土特有的芳香沁人心扉,田埂上金银花开了更是香气扑鼻,有时遇到明月朗照,回来的路上伴着月光有时还哼上两首小曲。
我们上学的年代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回来就准备笼子,挖蚯蚓,串诱耳,埋笼子,忙得不亦乐乎。即使春天的水还很寒,两腿冻得通红,光着脚走在田埂上,草根和死树枝扎到了脚板子,有时还遇到暴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我捕黄鳝的劲头,通常所说的那样瘾特别大,因为第二天的收获太诱人了。晚上睡在床上还回忆笼子埋在哪里,有没有人盗我的笼子,早上要早起来,明天能捕多少……别说还真有盗笼子的,一旦被别人发现了目标,等于白忙了,最恨的是有人连笼子都偷。所以为了防盗,不能在田里插上标记,不能带电筒,全凭自己的记忆。
每天清晨根本不需要大人叫床,起来之后脸都不洗,提着筐,拿一把锄头,到田头逐一把笼子扒出来,我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下去一锄头基本上就能钩上来,笼子随锄头翻了几滚,上面的泥巴也涮干净了,若是里面有黄鳝,笼子沉甸甸的,半漂在水里,拿上来之后,上下一晃笼子里发出“哐叽,哐叽”的声音,真不错,有好几条呢。有的笼子钻进野螃蟹,在笼子里爬的“呼呼”叫,一条黄鳝也没有,诱耳被夹得光光的,唉,真是扫兴。
捕到的黄鳝是原生态的,烧出来味道特别鲜美,香气扑鼻。现在餐桌上吃的黄鳝基本上是人工饲养的,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我不是吹牛,野生和家养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除了看色泽,就是看粗细了,你要是到市场买黄鳝,看到篓子里大小都有,基本上都是在田里捕的,也就是野生的,若每条差不多大小,可以肯定是人工饲养的,品质差,价格就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