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平 本报记者 宋金婷
霍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2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近5万人。过去有病乱投医、没钱治病、病好家贫的经历,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霍邱县以“1+1+1”模式为基础
,以先就诊后付费为平台,以“351”“180”为保障,以健康促进为抓手的“四驾马车”并驱,加快了健康脱贫步伐,为该县的精准脱贫注入了全新活力。
俺知道去哪看病了
“俺知道去哪看病了”,该县众兴集镇唐老庄村朱道山自信地说,“再也不花冤枉钱了。”
朱道山原来农忙时操持家中的几亩地,农闲时跑跑运输、打打零工,生活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有零花钱。“2013年起,他的视力就一天不如一天,渐渐地,地也不能种、工也不能打,车也不能跑”,他妻子无奈地说。帮他配眼镜,恢复视力成为全家最大的事,到霍邱、上六安、去合肥,眼镜是配了一个又一个,视力却越来超差。眼睛不仅没治好还花费不少钱,换来的却是自己进入贫困户行列之中。
看着家门口一望无际的田野,朱道山经常向人们述说着看眼的新经历。今年,他的家庭签约医生调为眼科医生,经过看诊,发现他的眼疾可能不是近视,并将情况发给了为他服务的全科医生团队,全科医生团队经过会诊,认为朱道山可能患了白内障,随后将他的眼底影像上传给为他指导的市级专家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眼科专家阅片后,诊断为白内障,立即通知朱道山直接到市二院眼科去做手术。
“每位贫困人口拥有一名家庭签约医生,一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一位市县级专家指导,”市卫计委副主任何曙春告诉记者,“目的就是引导上级医疗卫生专家与基层全科医生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指导群众如何看病。”
俺没钱也能看上病
冯瓴乡新台村李道昌今年60岁,父母早亡后,17岁的他担起了家中的重担,等到5个弟妹成家立业后,他不但过了结婚年龄,还积劳成疾,靠着在村头开个小商店,2016年实现了脱贫。
今年不幸再次降临到老李身上,他感到腹部疼痛难忍,签约的家庭医生检查后,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建议他立即到县医院手术。当天下午,他的全科医生团队发现他还没去,一问才知道:他没有钱。“他们告诉我,可以先看病后交钱”,老李感激地说,“没想到,俺没钱也能看上病了”。老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县一院,院方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
俺生病了也没再返贫
当打听到此次看病花费近万元,想到刚脱贫又要返贫,躺在病床上的老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还未等拆线就办了出院手续。“俺最后才花了600元钱”,老李像在梦中一样,“没想到,俺有病也没返贫。”老李因“351”政策,需要交3000元钱,又加上他还享受“180”政策,最后县一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只收了他600元费用。
据了解,该县2017年上半年“351”享受综合医疗保障人数为13343人,总支付资金9950.5万元,“180”补充医疗支付326人次,支付资金9.67万元。
俺懂得如何少生病了
“通过学习,俺懂得了如何少生病”,刚从县孕妇学校回来的曾香凝兴奋地对家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去上课”。
该县坚持“政府倡导、部门协调、乡村配合、个人参与”的工作方针,将健康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基本内容来抓,将治未病、防未病作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终极目标。组织人员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及居民家中发放《健康素养66条》等宣传品,开展面对面宣传,提升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通过开办孕产妇学校、创办健康电视栏目、组织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增强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从而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