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3版
文章导航
 
百科论坛

  基层校园足球开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张超

  开展小学校园足球是发展中国足球的首要基础。而基层(三、四线城市)足协普遍没有条件开展业余训练,更难提及梯队建设,如何利用专业优势结合生源平台搞好校园足球,进而做好本地青少年足球工作,以下依据笔者工作实践作出浅析。

  一、目前校园足球(小学)开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以我市(安徽六安市)为例:截至2016年底,共有小学48所,位于城区的23所。其中已开展校园足球专门训练的学校1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以下就城区23所小学开展形式和基本情况列表说明,并就各自问题优势分析:

  六安市(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基本情况表

  (一)5所自行开展学校的情况

  1、相对优势:就地取材,容易开展,经费要求少,普及工作有效,投入产出比较高。

  2、存在问题: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导致训练条件不足。由于体育教师在学校多数兼顾其他工作,导致其岗位职能与足球训练工作冲突,同时导致工作量急剧增加,出工不出活;小学体育教师足球专业技能普遍达不到训练要求,普及尚可,无提高效果。

  (二)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情况

  1、相对优势:有教练职数,有专项经费保障,有监督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进行指导督促;长期看,这是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首选。

  2、存在问题:申办过程中有拼凑条件现象;监督机制重数量质量不够;重普及提高不足;目标管理机制不够严格。

  (三)8所足协协作的小学开展情况

  1、相对优势:教体结合是办好竞技体育的方法,特别是足球项目,更需要专业技术和参与人数平台充分结合;能够保障梯队建设和教案统一,能够保障训练科学性、有效性;目标管理明确,普及和提高基本保障,能够兼顾区域统筹。

  2、存在问题:地级市级别的足协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没有固定经费来源;日常管理和训练规划的统一需要校方和足协长时间磨合;教练员流动性强,单个学校独立的体系建设得不到长期保障。

  二、四层联动,确立合理的校园足球组织实施模式

  (一)学校部分(实施层)

  实践中,国家下拨经费能够满足全校普及训练和部分提高训练,但对进一步提高和参赛等尚显不足。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建立家长会制度。使用“谁付费谁管理”原则,在家长会中选举执委会,由执委会执行购买,财务监督和财务公开。校方成立工作组负责规划制定、教练员(组)推荐说明、费用申报等。执委会和校园足球工作组相互配合,共同管理。这一方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要求:对家长会透明公开,对教练组监督到位。

  方法二:申办校园体育俱乐部。国家对校园体育俱乐部每年都有投入,并且给予俱乐部合理收费权力,这一方法也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和聘任高水平教练员(组)的问题。同时,俱乐部建设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全面开展,提升运动成绩,真正将健康注入校园。

  (二)足协部分(技术层)

  组建教练员队伍,统一教练员管理;统一教案,突出普及和提高的双重重要性;统一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参赛任务,组建参赛队伍。

  (三)教体部分(管理层)

  督促基层赛事常态化,强化本级赛事,突出赛事杠杆作用;制订区域普及和提高的任务分解,重点学校建设规划;制订与《指南》、《标准》和竞赛成绩挂钩的奖罚制度。

  (四)国家部分(政策层)

  教体结合制度的制定,细化分工、协作和目标任务;经费的划拨方向和比例的研究细化,普及和提高方法制定;目标管理体制的制定和监督。

  三、端正训练方向,提高足球苗子成功率

  (一)成立教练组,统一菜单式教案

  1、基层严重缺少教练员,晋级和培训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管理来解决。通过与足协协作挑选主教练担任教练组负责人,并由主教练召集其他助理教练(教案、管理统一,助理教练由高校体育院系2-3年级在校生担任,要先培训,再试用),制订规划和目标。

  2、因地制宜地制订和不断优化菜单式教案,训练方法在菜单内选择。统一课上讲解、示范和要求;统一课外与足球训练相关的饮食和活动安排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体系,提升目标完成的成功率。

  (二)严格区分普及和提高,制订分类训练管理方案

  把“普及课”上成“体育课”,把“提高课”上成“足球课”。虽然在《指南》和《标准》中,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方法和标准,配合培训进行深入。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问题:

  1、普及方法不当是基层活动开展第一问题。小学组年龄差距大,秩序维护难和人数配置专业性不够,实施过程中凸显了“体育课”的特征,“足球课”不够。达标率严重不足,以下就两所学校举例:

  校本级和足协协作组织训练达标差异表

  2、提高工作中各项条件投入不足。学校在各年级班级大面积开展导致场地器材不足,教练负担重、训练强度不够等问题,训练质量得不到保障。目前在普及领域投入很大的学校在选拔赛中被其他开展一般的学校淘汰情况经常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导致投入产出比不符,另一方面也导致苗子难以脱颖而出。

  (三)做好组织后勤,确保工作实效

  1、确立本级校园足球管理机构,做好组织、经费、后勤是保障活动有序实施的重要基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将技术实施以招聘形式交给专业人士,协作共进。建立体系机制,保障有效运转。

  2、校本级在校园足球活动中是唯一主体,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能否提升的基础,更是关乎素质教育改革的国家大计。

  (作者系六安市足协副主席、市业余体校教练员)

  庐剧《信义人家》的舞台灯光设计构想

  李 楠

  庐剧《信义人家》,是以我市霍邱县张仁强兄妹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戏。讲述的是大哥突然离世,欠下百万巨债,没有还债义务的弟弟、妹妹主动站出来挑起了这个重担。该剧以“爱、诚、孝、仁”为主旋律,以六安人民的精神品格为人物内涵,向观众传达正能量。

  庐剧《信义人家》是皖西演艺人勇于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创作团队立足皖西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成功尝试。该剧充满着信义道德和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在弘扬真善美,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西庐剧的独特魅力。

  接到剧本后,我们根据导演对剧本的具体论述及对剧本的详细分析,把握剧本的风格、特点和基调,进一步理解全剧人物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基本特征后,再进行具体的灯光设计。《信义人家》在演出风格上借鉴和继承了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技法上运用了时尚的歌舞化表演。灯光设计应该有创意,有表现手段,在渲染和呈现《信义人家》剧中的情绪和意境中要有很好的构思。在灯光艺术要求上要有自己的创造思想,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庐剧《信义人家》是一部无场次的戏曲,该剧以浓缩、集中、概括的手法,在台上设置了一个大的中性的土坡,它可以切割成还债路、农家小院、乡村台阶、床…等一系列的抽象的场景。在咫尺的舞台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为剧情服务。灯光设计要有意把全剧的场次区分为多种时间,比如黄昏到夜间、黑夜到黎明等,这样灯光色彩的变化可更强烈一些。观众进场时我们设计了一道腰幕,上面印出六安市的市花红杜鹃,书写着“信义人家”的剧名。音乐起,腰幕升,无缝纱幕后,灯光投射在郝仁信、郝仁秀、郝母一家在废品车旁骑拉推的人物造型,犹如雕塑。这是运用纱幕的透视作用,做演出序幕中的人物造型。同时,它还可以配合灯光,营造出朦胧感和距离感,表达出各种特殊的演出场景。演出开始前,由于灯光是从观众区上方照射到幕布表面的,所以观众仅看到纱幕表面的图案,却看不到舞台内部的景物,而此时从舞台区透过纱幕仍能清晰看见观众区情景,当舞台区灯光逐渐亮起,观众区灯光逐渐暗下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隐约的舞台区的景物,此时观众有一种朦胧而神奇的感觉。郝仁信家,剧本要求是春天。我们在灯光处理上就以桃花树作为亮点。配合舞台上的音效如:猪哼、鸡鸣、鹅鸭叫声,一片六畜兴旺的景象。而债主们围着郝母逼债,灯光要在灯亮时有定格的雕塑感,慢慢舞台再全亮。土坡处设计为重点光,债主们下后光要有变化。最后母子三人上土坡亮相电脑灯打轮廓光。调动全部电脑灯形成瞬间一束特写。冬夜,母亲临死前的嘱托是在洁白的雪花飞扬中,这场灯光可营造气氛。最后郝仁信奔向高坡向母亲起誓时,大雪纷飞,灯光要形成震憾。

  尤其是编导运用郝仁信和槐花收废品的劳动场面,用了四段舞蹈来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和二人之间的相容-相知-相敬-相爱的轨迹,导演则要求注重用舞台灯光来增强视觉上的观赏性和冲击力,这也为我们灯光设计迎来了挑战。在风雪交加的途中,槐花不幸滑倒,郝仁信主动上前搀扶,而槐花为了避嫌加以拒绝。而到了七月流火的夏季,槐花又不幸滑倒,郝仁信想上前搀扶又犹豫时,槐花却主动喊郝仁信搀扶她。等到了金秋月圆的收获季节时:“一辆破旧三轮车,一对相敬男与女,为了耕耘信义,风里雨里走到一起。”体现了槐花和郝仁信相敬互爱的喜悦之情。我们用灯光来区分一年四季的变化,如:冬-兰、春-绿、夏-红、秋-黄…用灯光的色彩语言完成了两人为还债的艰辛历程和日久生情的过程,成了庐剧《信义人家》的一大亮点。

  舞台灯光设计在舞台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效果,它是借助舞台这样一个特有的空间来展示自己魅力的独特艺术。通过庐剧《信义人家》的舞台灯光设计,使我们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也使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舞台灯光设计的要领。

  (作者单位: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皖西庐剧《妈妈》经典唱段

  《荷包相配人团圆》赏析

  乔玉环

  皖西庐剧是流行于安徽省中部地区的一个多声腔剧种,唱腔丰富多彩,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花腔有着朴实的生活气息,主调是最能体现庐剧韵味的唱腔。皖西庐剧来自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着观众。

  皖西庐剧《妈妈》,是皖西庐剧最辉煌和最经典的剧目。它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姑娘贺春兰收养了红军首长撤退时留下的婴儿,为免遭敌人追杀,她将婴儿认作自己的私生子,一生未嫁,最后她用生命保护了孩子。该剧以独特的人性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催人泪下。

  该剧的作曲是安徽省著名的戏曲音乐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吴正明先生。他本是来自安徽歙县的外乡人,开始接触原本一无所知的庐剧音乐时,难以找到美感。后来,他大量搜集庐剧音乐资源,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并在西路庐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庐剧音乐的全面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求美”与“出新”。他首先做到熟练掌握传统唱腔,再揉进其它优秀剧种和歌剧的精彩唱段,以及本地区民间音乐。不断总结创腔的经验教训,力争少用或不用“东路”、“中路”流派的行腔方法,并有意识摆脱模仿的习惯,追求自身风格的个性化。在技巧上,他采用了“集曲形式”、“曲牌变体”、“板式变化”等创腔手法,从众多曲牌中找出优美动听的唱腔片断,将那些在调式、板式、节奏、旋律等具备共性的,予以聚接、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新曲牌。对公认的原有好曲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体改进。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皖西庐剧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对庐剧的继承、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庐剧的声腔体系是曲牌连缀为主,并辅以板式变化。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荷包相配人团圆》这个唱段,是以庐剧的主调二凉为基础而新创的、具有脍炙人口的庐剧代表性唱腔。全段唱腔缠绵舒畅、连贯流畅,体现了庐剧二凉声腔擅长的抒情、叙事风格。从“山风习习拂人面”开始的前四句,把人物引到对爱情的甜蜜回忆中来。到“我爱玫瑰我绣玫瑰(呀),他爱牡丹我绣牡丹”时,唱腔旋律一下子变得激昂起来。尤其是“我把这牡丹荷包藏身边”旋律的八度大跳,让观众听得热血沸腾,淋漓尽致。全段唱腔的板式从稍慢、抒情地“一板三眼”到“一板一眼”的“盼只盼红旗引咱重相见”时,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板式变化非常丰富。由慢到快的连词手法,其既有对比变化,又使下句的出现有较好的效果。最后出现的“吆台”、“一唱众帮”这种腔随情转的艺术效果,把整段唱腔推向了高潮,深情地刻画了贺冬兰此时、此地、此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夏启明的思念。这段抒情、优美的唱腔,让人们爱听、爱唱、好学、好记。

  当年这段唱腔的首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武克英老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在庐剧的表演、唱腔、身段、传承等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不断追求创新、探索皖西庐剧独有的演唱方法上,摸索出了用“真假声”结合唱庐剧的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皖西庐剧演唱风格。现代庐剧《妈妈》的成功上演和赴京演出也让武克英的名字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她总结了皖西庐剧表演、唱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新一代庐剧演员,推出了像陈久梅、冯晓薇等一批优秀演员。

  近年来,武克英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到乡村、基层演出,收徒弟、带学生,培养年轻演员。她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演戏,把皖西庐剧发扬光大。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将皖西庐剧剧目《妈妈》恢复排演出来,来展示六安市戏曲创作的成果,并以该剧作为典范做好庐剧的非遗传承工作,把《荷包相配人团圆》这个经典唱段,作为庐剧艺术的传承教材,为建设幸福六安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选择年月
<2017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政协之窗⊙百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