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 筑梦携手前行——隆重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0周年

张家店大捷
韩 梅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后,立即实施战略展开。与此同时,蒋介石令尾随刘邓大军南下的23个旅追过淮河,分路扑向大别山区,妄图乘我方立足未稳,寻歼我军或将我军逐出大别山。
诱敌深入 包围张家店
9月间,皖西之敌西进鄂豫,敌第八十八师从徐州调来皖西。刘邓首长令三纵:“趁敌西调,皖西空虚,迅急回师,放手歼敌。”陈锡联司令员接到命令后,率主力由商城、固始间冒雨东返,经7个昼夜,如期到达霍山、六安之间。此时,敌八十八师师部率六十二旅贪功冒进,孤军深入,正沿舒霍公路向西进犯。留在皖西的八旅尾随侧击,紧紧咬住敌人。
10月7日夜,敌先头部队在山王河以东遭九旅一部痛击,方才察觉我方意图,向北逃窜,三纵各部迅速追击敌人。8日黄昏,敌人全部收缩到张家店。
9日拂晓,敌人企图夺路逃向六安。二十团奋勇出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突围。二十六团从西、南两面向敌猛攻,使敌首尾受击。15时,敌人倾全力作最后的挣扎向北突围,失败后狼狈退回张家店。这时,三纵副司今员郑国仲已率领八旅在张家店以东展开,九旅后续部队也迅速赶到,敌人已被团团包围在张家店。
速战速决 张家店歼灭战
张家店在当时是一个东西走向、长约一华里的小集镇,有二百多户居民。居民和商人见国民党军闯来,几乎全部逃避一空。敌人一进张家店,即据房为营,赶筑工事。
为了迅速歼灭该敌,纵队决定:以九旅由西南面对张家店实施主攻,七旅由北、八旅由东和东南方向实施攻击。9日19时,三纵开始肃清外围,各部逼近张家店前沿阵地。20时,敌外围据点基本被扫清。
22时,三纵向敌人发起总攻。炮火从四面八方射向镇内,摧毁了敌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配系。10日1时,我军化学臼炮击中敌师指挥所,引燃了村内草房,风助火威,整个张家店顿时变成火海,敌阵大乱。各攻击部队发起猛攻,九旅二十七团首先从南面突破,七旅从北面攻入村内,一部分敌人向东突围逃窜,被八旅部队歼灭。突入镇内的部队,一面奋勇歼敌,一面协助群众救火。敌人有的被歼,有的投降。战至10日拂晓,除敌八十八师副师长张世光带少数亲信化装逃跑外,其师部及六十二旅全部被歼。此役共毙伤500余人,俘敌43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15门、小炮26门、机枪70余挺、步枪1500余支。
堵截援敌 槐树岗阻击战
在张家店战斗打响前,三纵首长命令七旅一个团前往中店槐树岗一带阻击。果然,七旅二十一团进入阵地不久,张家店之敌就向六安求援,敌四十六师抽出3个团的兵力援救张家店。然而,三纵早已在槐树岗布下了铜墙铁壁。
第一天,敌人连续发起了五次进攻,都被我方顽强地阻击回去。第二天天刚破晓,敌人派出飞机来支援,并伴以密集的炮火进攻阵地。二十一团的战士们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顽强阻击。张家店的敌人这时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向四十六师呼唤,他们甚至连保密规则也不顾,竟用明语在电台上呼救起来,要求四十六师“赶快靠拢,救兄弟一把”。正午时分敌人发起了更凶猛的进攻,他们突破了二十一团右翼阵地,一小股敌人冲到了团指挥所附近,把我方电台的天线杆子都打断了。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殊死博斗,才将敌人的攻势减弱了下来。夜晚到来,战士们主动出击,一夜间阵地上的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打得敌人胆战心惊。
10月10日清晨,一道电波传来了喜讯:“张家店歼灭战已经结束,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被全歼……”战士们一片欢腾。三天来,敌人只前进了不到10里,二十一团持续3昼夜的激烈战斗,把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阻击在距张家店仅仅15公里的中店子地区,圆满完成了任务。
张家店战斗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这次大捷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振奋了军心、民心。中共中央和中原军区都发了专电祝贺。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陆党史
1947年6月3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4万余人,在鲁西地区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胜利突破黄河天险后,在鲁西南地区连续作战,共歼敌6万余人,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通道。8月7日,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金乡至荷泽以南一线向南推进,11日越过陇海路,接着陆续跨过涡河、黄泛区、颍河、沙河,于26日涉渡淮河,27日到达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及第二纵队一部在皖西迅速展开,先后攻占叶集、金寨、六安、霍山、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岳西等城镇。10月上旬,三纵在六安东南发起张家店战斗,歼敌5600余人,取得“我军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
11月上旬,刘、邓首长在太湖刘家畈召开三纵旅以上和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以上干部会议,部署、研究坚持皖西斗争问题。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行署、皖西军区在岳西汤池畈成立,下辖一、二、三地委、专署、军分区。三纵调出三个团共七千余人,作为三个军分区的基干团,再分遣连队组建各县独立营;以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编为第三十七团,归皖西军区建制。纵队和各旅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军区和各分区领导机关。同时,二纵以金寨为中心,在鄂豫一地委的领导下建立金寨、霍邱等地党政军机构,开辟了稳固的根据地。至此,刘邓大军和地方党组织先后建立33个县的人民政权,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
蒋介石慌了手脚,急忙抽调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区发起总力战。为粉碎敌人围攻,刘、邓作出了内外线相配合的作战部署。刘伯承于12月中旬率第一纵队和新到的第十、十二纵队跳出大别山,分别向淮西、桐柏、江汉3个区实施战略再展开,并配合陈粟大军和陈谢兵团在外线大量歼敌;邓小平率二、三、六纵队结合地方武装,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12月底,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到金寨下楼房检查指导工作。邓小平对皖西解放区的调查研究成果,成为提出新区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党中央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的重要参考。1948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区,其留在大别山的第二纵队第五旅、第三纵队一部仍然坚持大别山斗争,为皖西最终迎来解放奠定了基础。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及其在皖西的奋斗,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刘邓大军以及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作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这一伟大胜利,标志着战争形式的根本改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攻克皖西重镇金家寨
张仁衮
1947年8月29日,三纵八旅接到命令——攻下金家寨,解放立煌县。在三纵队副司令员郑国仲率领下,八旅从固始出发,直向立煌(金家寨)。31日午后,经过两天急行军,抵达立煌县城金家寨史河北岸。
作战会议在一户农户家里召开,马忠全旅长和全旅团以上干部参加。这时,一个参谋匆匆走进来,向马忠全报告:“旅长,纵队首长来电!”原来是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来电传达刘、邓首长指示,要求八旅“勇猛顽强,首战必胜,力求全歼,坚决打好这一仗”。经过讨论决定:部队在史河北岸分别占领有利进攻地形。二十二团在河东北的洪家湾待命,二十四团在河西北一个高地上,二十三团及旅直在河正面的高地上面对立煌县城。
31日黄昏,二十二团派出三连,准备摸清城内敌人的防御情况。三连偷偷涉过史河,在敌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一直插到城南门,一阵猛打猛冲,攻入城内。守敌保安团毫无战斗力,听到我军猛烈的机枪声,没做任何反击,犹如惊弓之鸟,溃逃上山。金家寨大部为三连占领,河南岸完全为我军控制。
9月1日拂晓,马忠全命令各团趁势渡河,向敌发起攻击。二十二团向黑龙潭以东以南高地进攻,插至南山断敌后路;二十四团从史河下游过河,向张家畈以西及西南高地进攻;二十三团指挥断后掩护。八旅指战员多路并进,英勇冲杀,连破敌人两道堑壕。战至下午4时,敌人大部被歼,进攻部队在余家湾以北高地会合,残余敌人被我火力压缩在包公祠以西的十几个坚固碉堡里。八旅采用火力试探,摸清了山梁后的第三个大碉堡就是敌人的指挥所。
2日上午,旅首长调来了山炮连,将山炮拉到离敌人100多米处,逼近主堡,同时组织好步兵火力准备实施突击。4门山炮抵近射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钻进敌碉堡里爆炸。敌人据守的最大一个碉堡被掀翻后,残敌纷纷打出白旗投降。2日上午10时,战斗全部结束。此战共毙俘国民党军1000余人,敌上校团长陈铁汉被击毙,立煌县长李煊也在莲花山下棺材沟被我军生擒。
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的历史贡献
汤祖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铭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贡献,对于弘扬大别山精神,加快大别山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党中央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个改变解放战争战略格局的伟大决策。1947年,由于战争深入解放区腹地,许多地方的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解放军的人力、物力补充遇到很大的困难。国民党继续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力求迅速结束这两个地区的战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谢、陈粟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展开,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实现了党中央“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部署,调动敌人回援后方,人民军队从战略防御改变为战略进攻,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战略格局。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克服极度疲劳、疾病流行、减员严重、缺乏粮弹衣着等严重困难,以主力乘虚出击皖西、鄂东,先后在安徽六安东南的张家店和湖北广济西北的高山铺战役中,取得歼敌两个整编师师部及三个半旅的胜利。到11月下旬,刘邓大军共歼敌3万余人,并发动群众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到12月底,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五块新解放区沟通联系,初步形成了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国民党军队自此被迫转为全面防御,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大别山精神的内容。刘邓大军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在渡过黄河之后,刘邓本应休整一段时间,但是当接到毛泽东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加急电报后,他们决定提前结束休整,执行党中央“下定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的命令,不顾一切困难挺进大别山。二是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初到大别山困难重重,邓小平号召部队要不怕吃苦,广大官兵积极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部队过冬没有棉衣,全军自己动手缝制;没有鞋子穿,每个战士就自己动手打草鞋;没有药品,医务人员就用盐水为伤员消毒。在紧张的战斗中,刘邓大军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三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为了打破敌人对大别山的围剿,刘邓因地制宜,决定“分兵”,采取“内线坚持和分兵向外,内外结合,寻机歼敌”的方针。邓小平率数百人的部队坚持大别山斗争,继续牵制敌军,刘伯承率部分部队转出大别山去淮北地区发展。刘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大别山地区土改中“左”和“右”的经验教训,上报党中央决定在非巩固区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被毛泽东称为大别山经验在全国全军推广。四是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刘邓大军十分注意军民之间的团结,专门制定了三条纪律:“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拿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并且向全野战军颁发了整顿纪律的命令,克服松懈情绪和违纪现象。刘邓大军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与“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历尽艰辛,作出重大牺牲,其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丰富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是值得人们永远称颂的,他们为人民解放战争立下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
喜看战场变画廊
刘明圣
旗开得胜七十年,大捷丰碑载史卷。
初心为民谋幸福,老区脱贫战犹酣。
锦绣画廊山水美,茶谷果岭谱新篇。
魅力六安誉天下,砥砺百年好梦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