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部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六安市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综述
陆祖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着眼未来五至十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不断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力度,改进年轻干部选拔使用机制,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高起点教育培养
加强教育培训是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市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建立“组织选调、个人选学”相结合的干部培训机制,结合工作需要和干部意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城市建设、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生态保护等知识培训,促进年轻干部丰富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五年来,市级共举办各类主体班45期、专题班182期,培训年轻干部4260人次。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年轻干部“必修课”,纳入各级青干班培训内容,通过专家授课、党小组讨论、现场教学、撰写党性分析报告等形式,教育年轻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将参加考试人员范围扩大到所有乡科级后备干部,考试结果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考试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
“这次强化培训班,颠覆了以往干部培训的模式,全新式培养,重视之高前所未有;全日制学习,内容之多前所未有;全方位锻造,体验之丰前所未有;全过程考核,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学员张紫扬发出感慨。我市积极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方式,采取军事化管理、封闭式培训的方式,举办了优秀青年干部“抗大式”培训班。
强化培训班改变了以往“点名调训”的固有模式,通过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从全市70多名青年干部中择优选拔30人参加培训。将准军事化管理寓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按照新兵训练要求,委托武警支队开展正规化军事训练。培训期间,先后邀请了45位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领导、专家、教授到班授课,为学员们送上了丰盛的知识大餐。培训结束后,视考核鉴定情况将参训人员纳入后备干部人选统一管理,由市委组织部跟踪考核5年,引导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成才。
年轻干部教育培训既要“沉下去”,更要“走出去”。我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异地办学,每年分批选派年轻干部外出学习培训,帮助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近年来,先后在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浙大等高校培训年轻干部900多人次,邀请了近200名专家来市内授课,取得了良好反响。
高强度挂职锻炼
实践是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生代年轻干部,虽然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但普遍缺乏实践锻炼,只有多“墩苗”、接地气,才能在摔打磨砺中尽快成长、成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013年起,我市开始实施“百名干部挂职工程”,每年集中选派德才兼备、素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100名左右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和基层一线挂职,引导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聪明才智,在服务基层中锻炼才干,在挫折坎坷中增长才能。
积极开展“外挂”。从市直单位和县区选派20名左右正科级干部,分两批赴上海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地区抢抓机遇力谋发展的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挂职干部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大力开展“互挂”。从市直机关选派10名左右副处级干部到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园区开展为期2年的挂职锻炼,从市直机关选派15名左右正科级干部到乡镇党委挂任为期一年的副书记,从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选派15名同志到市直单位相关职能科室挂任一年副职,实现交叉“互挂”,推动机关干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逐步提升群众工作水平,促进乡镇干部进一步熟悉机关运作模式,更加宏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坚持开展“横挂”。从市直单位选派10名左右正科级干部到市重点工程一线、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挂任项目负责人,从市直单位和县区选派30名左右科级干部到本辖区所属企业挂职,着重在重点项目、基层一线锻炼,丰富阅历,增强见识,练就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此外,注重选派年轻干部参与突发事件处理、抢险救灾、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对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单位特别是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岗位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全方位提高年轻干部实践能力。
高频度轮岗交流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只有经过多个岗位适应、多项工作磨练、多种复杂情况处理,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为此,我市严格落实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全面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对本地本单位工作经历较为单一、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采取分级负责方式,有计划地进行轮岗交流。同时,通过个人自愿选岗、部门择优选人的方法,选择20名市直单位科级干部进行跨部门交流。
干部队伍整体老化、后备人才缺乏一直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我市大量吸引和储备青年英才,拓宽年轻干部来源,有计划地选拔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三类人员”进入乡镇班子和公务员队伍,近五年专门面向村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14名,去年乡镇班子换届中,共选配“三类人员”228名。
公开遴选是上级机关面向下级机关选拔优秀公务员的重要途径,是基层公务员流动的重要渠道,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树立崇尚基层导向的有益实践。近年来,我市不断改进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方式方法,面向基层遴选了105名优秀公务员,优化了市直单位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合理流动。
遴选中,坚持面向基层、德才兼备、突出实绩、注重公认的选拔导向,要求报考人员“具有5年以上县级以下基层公务员岗位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作经历”,对近5年获得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中央、国家各部委表彰的报考人员,经市级组织、人社部门审核认可,在笔试成绩中按1至2分不等分值予以加分,力争让“干得好的也能考的好”。推行量化计分考察,每个岗位按多于遴选计划数1人确定差额考察人选,明确笔试、面试成绩不带入差额考察环节;考察中设置岗位适应性测试环节,遴选单位根据岗位要求组织专业考试,全面测查报考人员的岗位匹配度,确保人岗相宜。
高标准选拔使用
大胆选拔使用是对年轻干部最好的培养。我市牢固树立崇尚基层和实践导向,大力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担任过领导职务、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同时,对经过基层锻炼、实践检验,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大胆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使用,确保“人尽其才”。
近年来,结合市管干部年度考核,开展优秀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建立了优秀乡科级和县处级干部储备库。按照领导班子结构需求,突出年轻干部选配使用,在去年的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中,7个县区党政班子中共配备40岁左右干部28名,占相应层级的22.5%,各县区党政班子中均配备了1名35周岁左右干部,比换届前增加了7名,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为我市撤地建市以来最大。换届后,党委班子平均年龄44.6岁,比换届前降低3岁;政府班子平均年龄45.5岁,比换届前降低2.3岁。
“一直在乡镇工作,一下子能调到市里没怎么想过。”朱晓琳说。2015年6月,在乡镇干了20多年的舒城县舒茶镇党委书记朱晓琳成为了市重点工程建设局副局长,这得益于市委创新实施的竞争性选拔工作。2012年以来,市委先后两次面向乡镇党政正职,公开遴选了16名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副职,构建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市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链,畅通了乡镇基层干部成长渠道。
选出好干部要有好办法。遴选中,采取“县区两轮推荐、市委四步筛选”方式,由县区领导干部会议推荐及个别谈话推荐、县区常委会研究决定推荐人选,通过专家组面谈、领导组比选、市委常委会票决逐轮淘汰,差额确定最终人选。制定竞争性选拔干部跟踪培养和考察办法,将16名遴选干部集中安排到市重点工程建设一线挂职锻炼,并进行跟踪考察,最终根据考察情况确定岗位。目前,第一批8名干部中6人被安排到市政府综合部门担任副职,2名较年轻干部安排到县区政府工作。此外,又通过类似遴选方式,选定了市级政府投融资机构负责人,选拔了8名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到乡镇担任乡镇长。通过公开遴选,有效解决了基层优秀干部晋升渠道不畅、市直单位干部队伍结构不优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