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音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今,不仅是制造业呼唤“工匠精神”,各行各业都在期待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在传统媒体处于变革和困境的当下,媒体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新闻工作者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何谓“工匠精神”?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首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专业以及严谨的态度。笔者认为在新闻媒体行业中,工匠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手机等自媒体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自媒体、多媒体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人人敲击键盘,拿起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似乎就可以参与新闻的写作与报道。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呢?我想,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才是唯一解药。虽然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极大地抢占了资讯产品用户的阅读时间。然而,真正能让大家记住的依旧是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后,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
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从何而来?需要的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待每一篇稿件严谨的工作态度。2016年4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通报15家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处情况,相关责任人被处理。被警告处罚的甚至包括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相关媒体对待新闻不经核实便进行报道,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新闻工作者亟需“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坚守初心,事事走心,共同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注重细节、力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精髓。2015年参评中国新闻奖论文奖的89篇论文有36篇因为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被撤销了参评资格。快餐化的今天,很多人做事把效率放在了质量的前面,新闻报道中简单的书写错误被直接刊登、播放出来,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新闻工作者应以“工匠精神”为鉴,匠心独运、一丝不苟,去克服新闻写作及编辑中出现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每一篇精彩的报道,无不是新闻工作者的呕心之作。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缺一不可。以何种角度进行报道,如何取舍大量的采访素材,怎么以最精炼的语言展现客观事实,怎样正确引导舆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面对每一篇报道,都要做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
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的“工匠精神”还当有种风骨,以“大国工匠”为范,筑牢理想信念。每一篇报道绝不煽情造作博人眼球,也不故作辛辣赚取名利,更不能曲意逢迎原则尽失。赞美,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为了弘扬普通人身上那闪耀的人性光辉。批评,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为了心中热爱的土地,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
新闻工作者需要工匠精神。近些年,媒体行业不时曝出虚假报道、文字差错、离职潮等消息,对此,我们应当有一定的反思。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媒体行业,在工作中更应当坚守初心,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共同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贪钱财做工匠,“工匠精神”需要坚守,耐住寂寞,守住内心,坚持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最精彩的报道呈现给受众,其利虽微,却影响深远,不辜负历史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认为,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六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