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力度”托起扶贫“温度”——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脱贫攻坚见闻

  本报记者 张世巧

  一边斜坡下低矮的土房在雨后地面显得潮湿,高高低低的木棍支撑老旧的墙体;一边斜坡上是已经架好大梁,正待粉刷崭新的红瓦房。不久前,62岁的张正余老汉高兴地拉着前来走访看望他的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总队长夏荣坡的手告诉他,很快自己就可以带着99岁高龄的老母亲住上新房子了。

  日前,记者来到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采访,眼前广袤的田野里稻浪翻滚。村党支部书记郑发青介绍说,张正余户是在册贫困户,但是很有志气,也很孝敬老人。在扶贫相关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除了耕种自己家六七亩地,还代耕周边乡邻的抛荒地20多亩,如今结合危房改造政策扶持,终于盖起了新房子,圆了自己让即将百岁的老母亲住上新房的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栗树村是裕安区7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也是目前罗集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裕安区编办与之结对帮扶。2017年拟脱贫34户145人,2018年拟脱贫138户308人,计划2018年整村出列,扶贫任务艰巨。

  “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最为艰巨,也最让我们揪心。”扶贫工作队队长吴艳告诉记者,村民吴以林76岁,患有脑梗死、高血压、脑动脉狭窄及阵发性房颤,需长期服药,无劳动能力,靠体弱多病的老伴张多英照顾,两人还带着一个14岁的外孙女。针对该户的特殊情况,村里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和措施,如今,吴以林户享受产业扶贫、代缴新农合保费、光伏扶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帮扶单位捐赠慰问等多项帮扶政策和措施,5月到7月还通过新农合和“351”健康脱贫政策报销住院费用两万多元。最近,张多英老人胆管结石复发,吴以林老人无人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困境揪着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心,一有时间,大家就轮流前去探望,帮着干点活。

  在5月份之前,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人事教育处副处长的吴艳,听说要选派扶贫干部就第一时间找到组织,积极报名,而那时候正是读大学的女儿即将毕业和就业的关键时期,可是她在和爱人、女儿商量之后毅然踏上了扶贫的征程,成为了裕安区乃至六安市为数不多的女扶贫工作队队长。在吴艳驻村这一百多天的日日夜夜,栗树村村间小路上奔走着她走村访户匆忙的身影。栗树村的村民已经不再把她当作“外人”和“省里的干部”,“吴大姐”和“吴队长”是村民对她的最亲切的称呼。

  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陈秀美、扶贫专干李有舰也来自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为了扶贫工作,他们离开城市,扎根乡村,赶上难得的假期里回趟家,他们就先从村里乘车到镇上,再坐农班车到客运西站,然后乘公交车到火车站,最后坐动车回到合肥。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7年9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为市民管护人居佳境——六安城管五年来如何当好城市管家⊙科技创新 点亮生活⊙水果车随意停放隐患增多查处难⊙用实干“力度”托起扶贫“温度”——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脱贫攻坚见闻⊙孙云飞在六安开发区调研时强调突出招商引资 做强工业经济全力以赴推动老区绿色振兴⊙毕小彬在参加“公交出行宣传周·公交体验日”活动时强调贯彻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付新安率团赴广西考察学习专题协商工作⊙外语计算机不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羽博会吉祥物“羽娃”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