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婷婷 宋金婷


孩子跌倒了,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可是父母看着心疼,立刻过去扶起来;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可是不放心的父母却替孩子背着书包,早晚接送,风尘仆仆;终于,孩子高考了,填什么志愿,选什么专业,得听从父母安排……从孩子出生一直到工作、结婚,父母无一不事事参与,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看似无微不至,其实善良的父母已经侵入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一步步消失,并且以爱的名义。
爱并累着
在市直某单位上班的赵媛近一年来总是失眠,痛苦不堪,医生诊断结果是:长期精神焦虑和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医生告诉我要注意休息以后,我刻意调整自己的休息时间,但每天躺在床上,我只有一个感觉累得睡不着。”“累得睡不着。”这句话听着真的是很奇怪。赵媛有个六岁大的儿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可以说她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儿子身上。“我们一家人对孩子照顾得非常精细,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可是我家孩子却三天两头不舒服,跑医院,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没睡过一个好觉。”
担心孩子跌倒受伤,儿子蹒跚学步时,赵媛就一直不敢松手,周围和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宝宝都会走路了,赵媛的儿子还是不会走路;担心儿子刷不干净牙齿,赵媛每天早晚给孩子刷牙,一直到现在儿子上幼儿园大班了,每天还是妈妈给洗嗽;在幼儿园孩子可以自己吃饭,回到家里,必须要自己喂他才肯吃……每天从早到晚,事无巨细,孩子的事情赵媛一手包办。
每天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儿子,尽管辛苦,但赵媛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好,再累也是值得的。可是,慢慢的,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幼儿园的作业很简单,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完成,可是儿子却说,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助;滑轮鞋买了很长时间,可孩子总以怕摔倒为由不敢尝试;每次和陌生的小朋友接触,儿子其实很想和他们一起玩,但却总是回头看着妈妈说自己害怕……赵媛非常不懂,自己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但孩子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你觉得你全力以赴照顾好孩子,其实你已经侵入到孩子成长的界限了,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事情应该要让他自己尝试,自己学着做,开始可能失败,但这都是过程,什么事情家长都干预,孩子不仅厌烦,还可能为成长带来懒惰、胆小等负面影响。”幼儿园老师的话让赵媛很苦恼。
适度的界限感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新闻,被一对父母的愤怒和泪水刷屏了。10年前,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不仅留在了美国,还和美国男友结婚。一年来,父母一直在做女儿的工作,劝她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但效果不大。父母觉得,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我这是为别人白白养了一个女儿吗?我们老了以后谁来照顾?”父亲一气之下,威胁女儿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并且找到媒体帮忙,做女儿的思想工作。
一时间,很多网友纷纷站出来指责女儿不孝、白眼狼,当大家和父亲站在一边,痛骂女儿自私自利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把父亲当成受害者来同情,却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
对于到了适婚年龄的小邱来说,结婚已经不是她自己的事情,而是全家的事情,找个什么样的人、找个什么工作的、找哪个地方的,这些都是母亲乃至全家人操心的事情。“我根本没有发言权,见谁不见谁,谁合适谁不合适,她都有理由,有时候我真想问问,到底是我结婚,还是她结婚。”提起母亲对自己谈恋爱结婚的干预,小邱很无奈,“我已经长大了,知道自己想找个什么样的伴,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我既不会随便马马虎虎找个人把自己嫁了,也不会耗着青春挑三拣四,可是家人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无独有偶,对于成家了的张琳来说,自己感觉就像生活在别人家一样,“我们和婆婆住在一起,时不时能看到婆婆和老公讲悄悄话,结婚很久老公的工资卡婆婆还要保管,金钱要她支配,看起来他们母子情深,但于我来说,却感觉像外人。”很多人认为,家庭中,我爱你,你也很爱我,我们是很亲密的关系,那么我和你之间是不应该有距离感的。界限感模糊,直接导致家庭中的成员都充满着焦虑,缺的正是一份恰到好处的界限感。比如,孩子结婚后,夫妻就已经重新组织一个核心家庭,父母是要退到外围空间,这样的家庭结构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涉入儿子生活过深,必然会影响到小家庭的运转。
孩子,我该如何爱你
最热门也最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家庭教育,而家长如何爱孩子,保持适度的界限感则是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话题。近日,记者采访了裕安区教育局心理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孝玉,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黄孝玉介绍,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爱孩子的极端表现:一是家长完全放弃自我,成了孩子的奴隶。这样的父母不可谓不辛苦,可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爱有意义吗?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不是“爱”,而是“压力”!二是家长完全操控孩子,成孩子的主人。这样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机器。父母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总是无处不在,成了孩子背后的那只“黑手”,孩子则成了父母的傀儡。
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黄孝玉认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接纳孩子是爱孩子的前提。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是无条件的。父母要帮助孩子从小接纳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只有接纳了自我,才有可能去接纳别人、接纳社会。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真谛。当前亲子关系中出现那么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没有尊重孩子,因为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在上学、择业、交友、结婚等诸多方面控制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很多父母借“爱”之名行“害”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爱不是控制,爱是尊重,让孩子自己选择,让孩子展翅高飞!
抓大放小是爱孩子的方法。中国的父母是最累的,因为他们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可能还没有管到。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的细枝末节上总操心太多,你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应该多吃点这个,你应该先写语文作业,你应该和某某人玩……而真正涉及到孩子人格和道德方面的,家长反而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爱是抓大放小,抓住主要的,核心的东西,比如人格成长、道德发展、情绪健康,而忽略生活和学习中的琐事,不能本末倒置。
榜样示范是爱孩子的重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的话,如果你真想要孩子成为一个爱阅读爱思考的人,那么首先你要做一个爱阅读爱思考的人。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唯有改变我们自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亲子关系是第二位。良好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很好的榜样示范,熏陶是最好教育。
周国平先生说过,“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对待孩子亦如此,接纳孩子、尊重孩子,清楚距离、把握界限,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