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当前农村的音乐课,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由于各种原因受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束缚,课堂教学中还经常是老师教,学生跟着唱,往往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枯燥的教学中逐渐“沉睡”。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呢?
一、从兴趣入手转变原来的唱歌课形式
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小胖胖》这一课时,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我们老师可以扮演歌曲中的老奶奶,小学生们分别扮演叔叔、阿姨及小胖胖,大家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越出了代沟,边唱边演,此情此景不能说不感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愉快教学”模式。笔者相信,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二、更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笔者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进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能反映音乐的时间性。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
例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笔者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发,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爸爸打鼾声长、心脏跳动声短;猫叫声长、狗叫声短等等。其次,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作不同的动物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例如笔者在教唱《小动物唱歌》这首歌时,学生们都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头饰,有的扮演狗熊、有的扮演小山羊、有的扮演小猴子等,模仿着不同动物的动作边唱边表演,他们还真象动物园的一群小动物,可爱极了!
四、更新教育评价
音乐老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语言,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热情的手势,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而且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地以一首曲子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子来演唱,也可以借助乐器来演奏;既可以尽情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因此,笔者在每节课上完新课后,留出10分钟给学生进行“才艺展示”。
要使音乐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须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音乐教学永远充满动力与活力。
(作者单位: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黄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