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健康扶贫惠民曲

  本报记者 李珊珊 邱杨

  “没想到,咱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也能摊上这好事!”这段时间,71岁的姚信远老人逢人就夸健康扶贫带来的“红利”:直肠癌手术后恢复得不错,住了10天院,自己没掏一分钱;市里大医院的体检车开到了家门口,老汉也赶了一回时髦......

  大病慢病 成脱贫坎

  要说健康“红利”,不得不提的还是这“病根”“穷根”,而实际上在姚信远所在的霍邱县宋店乡圈行村,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作为霍邱县2017年脱贫出列的50个重点村之一,圈行村共有1001户4116人,其中,贫困户81户162人。“现在农村政策好,只要家里有劳力,不生大病,好好干肯定不会差。但是就怕生病,一场大病好几年的积攒就全给了医院。”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郝春燕告诉记者,2017年,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40户,占了半数,而在大病返贫、重病致贫的这些家庭中,看病账单是主要支出,成为他们脱贫路上绕不开的一道坎。

  今年5月份,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市卫计委驻该村扶贫工作队到岗后,在抓党建、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将工作重心放在发挥卫计部门优势、切实解决群众健康问题上来。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1+1+1”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试点,奏响了健康扶贫的“惠民曲”。

  创新模式 精准施策

  “1+1+1”管理模式就是在实行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上级专家资源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确保每位贫困人口均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一个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一位市县级专家指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市疾控中心主任李开春介绍说,村级由村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镇组建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参加的全科医生团队,包村到户,定期开展巡诊,再通过搭建平台,结合市县医疗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这样一来,农村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精神障碍患者也能得到定期随访和及时转诊。

  姚信远就是这一健康服务管理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作为村里的五保户,这些年,他因身体孱弱干不了重活,生活上只能靠政府救济。不久前,又被查出直肠癌,日子本就紧巴,哪还有钱治病。就在听天由命的时候,村里知道了这个情况。“治病要紧,拖不得!”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立即通过卫计部门与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取得联系,按贫困人口就医“351”政策开出“绿色通道”,为老人及时、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手术花了近2万元,住院时村里人还轮流来照看,出院结算除了报销部分,要自己掏的2千元也由村里帮着解决了。”每每说起这事,姚信远都是感慨不已,“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关心。”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7年9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发挥政协优势坚持协商为民 推进大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座谈会在金寨召开⊙“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闯新路”采访团走进六安⊙金安狠抓种养业扶贫激活内生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78家⊙三产特色明 转型创新劲⊙奏响健康扶贫惠民曲⊙市“双拥杯”门球赛举行⊙我市完成年度残疾儿童辅助器具适配⊙⊙⊙⊙⊙⊙⊙⊙⊙⊙⊙⊙⊙⊙⊙⊙⊙⊙⊙⊙⊙⊙⊙⊙⊙⊙⊙⊙⊙⊙⊙⊙⊙⊙⊙⊙⊙⊙⊙⊙⊙⊙⊙⊙⊙⊙⊙⊙⊙⊙⊙⊙⊙⊙⊙⊙⊙⊙⊙⊙⊙⊙⊙⊙⊙⊙⊙⊙⊙⊙⊙⊙⊙⊙⊙⊙⊙⊙⊙⊙⊙⊙⊙⊙⊙⊙⊙⊙⊙⊙⊙⊙⊙